对运动训练学未来发展的展望

2014-12-05 07:13朱永国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商业化职业化竞技

朱永国

(首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教研室,北京 100088)

运动训练学自东德莱比锡体育学院于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以来,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30多年的发展中,各国学者为学科的理论建设和系统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发表了大量的专著、论著。这些著作对近几十年来的运动训练实践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也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现在,运动训练实践在新的形势下有了长足的进步,运动成绩已达到了新的、前人无法想象的水平,面对现实展望运动训练学未来的发展,将使运动训练界更为明确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1 近30年中运动训练学发展的基本状况

20世纪50、60年代的训练以量取胜,而到70、80年代增加训练量的可能已微乎其微,以至于世界上运动成绩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当时,提高教练员综合素质,依据生物学新原理寻求新的训练手段与方法,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其时也是所谓世界上“知识爆炸”的时期,即传统科学技术向高科技转化、高科技向体育领域大量渗透的时期。因此,《运动训练学》的问世不仅是因为运动训练实践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当时生物学科研究成果及实践所提供研究的素材已使训练理论系统化成为可能。

自东德哈雷教授第1本《训练学》问世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中期是国际上训练理论发展非常活跃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前苏联出版了大量的有关训练理论的专著。著名的、经典性的著作有:列·巴·马特维耶夫的《运动训练原理》(1977年该书被苏联定为全国体育学院必修教材,并组织人员翻译成20多国文字推向国际)、《竞技运动理论》(1992年);弗·恩·普拉托诺夫的《现代竞技运动》(1978年)、《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1980年)、《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1986年)、《竞技运动中的适应》(1987年)、《竞技运动理论》(1988年);纳巴特尼科娃的《青少年运动员训练控制原理》(1982年)。其时,英国参考马特维耶夫的著作出版了《运动训练原理》。日本出版了《为教练员训练之科学》。加拿大出版了图·博姆帕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在我国,自1980年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出版了第1本《运动训练学》后,各体育院校在以后的10多年中以教材的形式出版了近10部《运动训练学》。其后,类似于运动训练学或以研究训练领域专题的专著更是不计其数。

在众多的著作中,值得肯定的是由前苏联所出版的著作。其共同特点突出表现在以概括、总结的大量训练实践经验为基础,以当代生物学科的基本原理为依据,以多年的跟踪和实验为实证,论述系统,逻辑推理严密,对训练实践中现象的解释既符合理性又强调科学性。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观点、学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创新,并根据生物学中新的发现提出了新的见解,所揭示的规律较为客观,因此对训练实践的指导性较强。这些著作尽管距今已有较长的时间,但依然不失为极具指导性意义的理论文献。

2 未来运动训练理论发展方向取决于现代运动训练实践

训练学科由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组成。由于存在决定着意识,训练的理论应该建立在训练实践的基础上。运动训练实践始终先于理论的产生,因此,对实践活动的总结与概括是理论发展的最根本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得到升华可以实现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看到理论源于实践、依附于实践,只强调“理论高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必将脱离现实。理论脱离了实践,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必然不可能指导实践,也必然只能成为空洞、毫无意义的文字符号。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取决于提高运动成绩的要求,取决于运动成绩对训练的要求。国际竞技体育的规模与发展方向决定着运动成绩。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百年历史总结可见,运动成绩的提高与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存在着波浪性、阶段性和螺旋性上升的规律。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高水平训练产生了重大的成果,已摆脱了徘徊的状态,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趋势。目前,运动成绩的提高与当前国际竞技体育的商业化、职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竞技体育商业化、职业化对训练实践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频繁的比赛迫使训练过程作出相应的安排,必将使其产生重大的改变

竞技体育商业化、职业化追求的是利润,对此其最现实的做法就是大量增加比赛次数,所以,大量、频繁的比赛必然就是商业化、职业化的外部标志。面对这种需要,必须对训练过程的安排作出相应变化,才能使运动员适应这种做法,这是无可非议的,也符合运动训练“以赛带练”规律。

2.2 高额经济收益的驱动必将使运动员的训练目的和态度产生深刻的变化

置身于商业化、职业化发展中的运动员将从中获取远优于原有体制下的经济利益,这就使其对待训练的目的与态度产生深刻的变化,而且这将是根本性的变化。运动训练的主体与对象是运动员,他们的这种质的变化将使训练实践及其产生的效益同样得到改变。

2.3 巨大的高投入追求高回报,必将对运动成绩的提高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

体育产业的主业是体育本身,其衍生行业和相关行业都依附于它。而竞技体育的商业化、职业化中经营的商品就是运动成绩。运动成绩不仅是其标志物,而且是其根本。离开这一根本,竞技体育商业化、职业化将无利润可言。不言而喻,精于此道的竞技体育经营者下大功夫、花大血本是毋容讳言的。投入资本就是要追求利润,这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商业常识与法则。显然,走上商业化、职业化的竞技体育受此法则的影响是显而易见和必然的。

竞技体育商业化、职业化使竞技体育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未来运动成绩的提高受制于商业法则已是不争的现实,运动训练实践必将面对这种现实而相应作出改变。那么,可以预见训练理论的未来发展也必将受此影响。

3 未来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

3.1 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在严峻的挑战中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系统、不间断训练的开展,运动训练理论得到完善,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始终支配着其后几十年的训练实践。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当竞技体育进入商业化、职业化进程时,这一理论体系就逐渐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争论纷起。迄今为止,因各项赛制均产生重大改变,训练界、学术界的质疑、辩论、探讨虽然已进行了三十多年,但依然热烈。争论的焦点突然表现在有关训练过程控制的理论原理方面。

不可否认,建立在较低成绩水平上的训练理论体系,面对当前高水平的成绩与新的赛制,肯定有其不适应的地方。但是,在探讨问题时必须分清:是该理论体系的核心原理不适用,还是操作步骤不适用?是因操作者理解有异而产生的失误,还是原理本身存在着荒谬?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对传统训练理论体系也进行了多次深入讨论,绝大多数学者与教练员认为传统理论体系的核心原理基本揭示了运动员训练的客观规律,这是无可非议的。我国优势项目的训练实践也证实,如乒乓球、跳水、体操等项目,核心原理并不因赛制的改革与比赛次数的增多而改变,在现实中并没有失去其运用的价值。

不过,商业化、职业化进程毕竟对运动训练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极高的成绩水平确已使训练的具体操作过程今非昔比。传统理论中有关操作的内容应在新的形势下得到改变,这已是势在必行。传统理论体系的奠基人、俄罗斯学者马特维耶夫教授并没有固步自封,针对近些年的变化已提出了新的操作方案,并在21世纪初又出版了多部理论新著。不久的将来,随着商业化、职业化进程的深化,新的思维、新的研究成果必将出现,将进一步充实与丰富训练理论宝库。特别是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理论,将得到更新。

3.2 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手段与方法将得到重新审视和发展

在奥林匹克运动百年的发展中,各项目的运动成绩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从近几十年的比赛看,除以动作技巧作为胜负判别标准的项目外,相当一部分项目的技术已近乎完善,以新异动作出其制胜的可能性已极小。同时,近些年各单项联合会已对不以运动员自身因素发挥而由高科技无限制地渗透或背离本项目宗旨的动作形式和做法来提高运动成绩的行为引起一定的重视或予以限制。如国际自行车联合会已规定车的结构和部件标准限制车辆的研制。加之反兴奋剂的措施与力度加大,就使运动员自身体能在创造优异成绩过程中的重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历年来运动员的基本体力能力的训练手段与方法,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素质的训练手段与方法,在较为成熟的生物学科原理支撑下,均已得到较为深刻的研究与实施,已趋于成熟。这方面的突破将有赖于这些学科的深入发展及新的发现。

高水平的专项运动成绩将要求运动员在专项活动中把它们更为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更为协调地相互配合,独立地对它们的训练将不再与成绩提高的要求相吻合。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生物学原理不会有大的变化的前提下,人们必然将对它们相互间的影响与协同开展新的研究,进行新的思考与探索。未来的训练手段与方法将紧密结合这方面内容而产生,并得到完善。

3.3 训练理论的研究重点将围绕揭示各个运动专项的特点展开

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之一是训练负荷的量与强度均处于极限的水平。在目前量与强度再也无法增加的情况下,训练的科学性将突出地表现为如何施加有效的训练负荷,减少无谓的、盲目的、无效的训练。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全面、准确地理解“专项”,把握专项特点,这才能使训练有针对性地、合理和科学地进行。

可以认为,现有训练理论和有关的生物学科最大的不足,在于把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作为“专项”的特点对待,而没有把“专项”看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与运动员训练水平相符的比赛本身。现代运动训练的原则之一就是必须进行“专项训练”,达到优异运动成绩的唯一途径只能是“专项训练”。也正是由于缺乏对各个专项特点的研究,缺乏对专项特点的揭示,才使许多训练变成无效的劳动。

从目前训练理论的研究动向看,上述问题已被许多学者、教练员有意或无意地认识和思考,并正在进行一些有益的工作,但是尚未得到广泛、全面的展开,尚未有深入的成果。因此可以预见,在实践需要的驱使下,训练理论的研究将在这方面得到新发展。

3.4 运用现成的高科技成果使训练更为理性化的工作将有所为

信息化、系统化是当前各个产业发展的方向。近三十年来,相当一部分学者和科研人员在力图运用高科技的成果使运动训练向这个方向发展,以使训练有控制地进行,并做了大量的、有益的、甚至是十分艰苦的尝试。然而,迄今为止,这方面的成果仅表现为对个别或局部问题的统计、归纳,或对结果的监测,仅处于对表面现象的解释的低层次阶段,离建立起依托于高科技能有效指挥训练运作的完整体系尚远,其原因在于:生物学科研究工作的滞后,基础学科还没有完全揭示训练中生物学变化的根本规律;研究人员缺乏对“专项”特点的正确理解;运动员创造运动成绩是其训练水平诸因素动态的结合,而不是一种静态的表现,高水平成绩的产生并不存在“客观的模式”。组成训练水平的诸因素均是变量,而寻求影响各个变量之间动态结合的“点”,其面之广难以想象,以至于难度极大;运动员的成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有生物学的内容,也有社会学的内涵;既有可控的因素,也有不可预见的变化;既有可量化的指标,也存在着不可估测的因素。对那些非可控、无法量化的东西予以计量,尚需时日;没有形成群体合作研究。每个科研人员囿于自身学识的狭隘,不可能对影响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所有因素都有透彻的认识,因此必须形成研究的合作群体才能有所作为。

鉴于当前运用高科技成果使训练更为理性化的工作非常缺乏,随着教练员与科研人员素质的提高,训练中各方面客观规律的进一步揭示,训练理论未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将会得到一定的发展,也相信一定会有所作为。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21世纪展望[J].体育科学,1999(2):37 -40.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马特维耶夫.运动训练分期问题[M].郝成硕,王玉周译.北京:北京体育学院编译资料室,1978.

[4]林卫国,过家兴.对现行国内足球周赛制过渡准备期训练安排的研究[C].第十三届亚运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1998.

[5]哈雷.训练学—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M].蔡俊伍等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6]沃罗比耶夫.郭廷栋译.现代训练的某些构思[J].江苏体育科技,1981:2.

[7]图多·博姆帕.马铁译.为重大比赛创造最佳竞技状态[J].体育译文,1985:4;1986:1.

[8]韩菊元.掌握运动训练规律走科学化训练之路[J].浙江体育科学,1985(2):1-4.

[9]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9.

猜你喜欢
商业化职业化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整体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的职业化探索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花与竞技少女
加速职业化
“商业化”下的纪录电影叙事探究——以《圆明园》为例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