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术文化软实力的应然表达及提升路径

2014-12-05 07:13韩晓燕袁金宝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技击中国武术实力

韩晓燕,袁金宝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系,陕西西安 710055;2.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陕西西安 710068)

“软实力”概念一经被美国哈佛大学全球战略问题研究专家约瑟夫·奈(Joseph.Nye)提出,世界各国对自身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整理、挖掘、推广和交流便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等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成为各国文化自我审视的主要内容。“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也在我国十七大报告中得以明确提出。“近年来,中国武术作为一种超越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我国增强软实力的重要手段。”[1]作为非奥运项目,它的文化魅力已经获得极大认可,但在国内市场却面临着众多外来文化的围追堵截,其文化软实力却显得无所适从。因此,我们有必要厘清对武术文化软实力的应然表达并对其进行客观评判,为武术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武术文化软实力的应然表达

1.1 自觉从事武术思维与实践活动的凝聚力

所谓凝聚力,往往是针对某个群体或组织而言的,即促使人们自觉从事某种思维和实践活动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动力转化为“历史积淀下来被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共同行为模式”[2]。在萌芽发展阶段,掌握简单有效的格杀搏斗技能可以提高人们的存活机率、享有优势资源,这是武术满足人们生存需求的根本表现。当人们初步掌握了武术技击的实用性之后,便会自觉地不断对其进行揣摩钻研,使其形成更加有效、有序的格斗方式和传承体系,对其技击有效性的个体、群体碰撞则又进一步刺激原有武术技击体系不断更新完善,对武术技击实用性的绝对追求也就催生出其强烈的排他性特征。中国武术“门派众多、风格多样、体系庞杂”的整体面貌便是在这种排他特质的作用下产生的。在追求武术技击实用性和排他性的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武术实现诸如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消遣娱乐等个体目的,而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武术则可以实现惩恶扬善、捍卫主权、抵御外辱、凝聚意志等群体目的,当然还有武术的经济创造意义等都是武术存在的工具性意义。另外,人们通过武术,还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道德教化目标。通过武术人们可以具体实践儒家的礼仪文化、仁爱思想,成为向善的君子文化,可以彻悟佛家的“禅定”思想,明心见性,时时关照自身心性的善恶曲直,可以体验到道家“天人合一”和“守弱处雌”思想,培养习武人和谐、内敛、含蓄、不争的人文性格。这些是武术文化凝聚力得以延续保存的根本源动力,如何拨开当今武术对现代人价值需求的重重迷雾,确立武术价值彰显机制,是巩固武术文化凝聚力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

1.2 敏锐捕捉武术价值优势的普遍认同力

近代以来,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武术的国际化步伐逐步加快,面对更加繁杂多样的武技文化,如何使人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武术的价值优势就成为一个必然话题。“接受一种文化或拒绝一种文化,都与是否认同其价值有内在联系,否则文化之路就不可能走得太远[3]。”

相较而言,中国武术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特征。1)武术技击方法多样。“兵无定势水无常形”是对武术技击方式多样性的真实写照,仅从太极拳有“棚、捋、挤、按、粘、连、随、进、退、顾、盼、定”等多种手法便可看出。2)武术的多元文化特质。其哲学特质在于它借鉴儒家的人生视角,强调主体责任,捍卫人伦规范,表现为刚健有为;吸收释家的人性思想,直指习武者人心并提升道德修为;融合道家的辩证统一思想,提炼随形就势的技击理念和以和为贵的处世观念;学习墨家的“兼爱非攻”,将武术中的仁爱思想推广到了每个社会人。其审美特质在于武术演练者不单表现出精湛的动作美、力量美、协调美,而且能够透露出其内心坚定的神情、气质和信念。“随曲就伸、舍己从人、点到为止、止戈为武、尊师重道”等已经远远超出了武术技击的目的范畴。3)武术的强身健体功能。技击与养生本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其他武技项目多单纯追求技击的杀伤效果,而武术则强调练养结合,更加符合儒家价值体系对“内圣外王”人生目标的长远追求。武术源于战争却能够解决战争,武术制造伤痛又能医治伤痛,武术摧毁道德却又重建道德,武术打破平静却又创造平静。中国武术并非不具备价值优势,但关键是如何使其系统化、条理化、明朗化,被人们深切地感受到。

1.3 多元文化交流中坚守自我、兼收并蓄的整合力

武术文化的软实力还表现在它在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坚守自我、兼收并蓄的整合力。在文化交流碰撞中东倒西歪、左顾右盼的文化是没有软实力而言的,文化的核心价值不能感染或者抵御其他文化也谈不上具有软实力。

武术文化的整合并非以对原有资源体系的整理罗列为目标,而是将其转化为促进武术实际发展的有效动力。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使大量古文献典籍、古实物材料、传统技术技法涌现出来,但这些资源储备并未在现代武术的发展中提供有效动力,没有有效推动武术教材编撰和期刊杂志宣传等。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武术确立国际化发展目标以来,对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效仿已经使武术“厚德载物、止戈为武、点到为止”等文化内涵失去意义。散打已经与其他武技对抗项目走上了同样的追求“快、狠、准、猛、强”的道路,散打的实战对抗性质将武术的精神、道德文化内涵遮盖起来。由于产业化的不断推进,使得传统的武术价值观念面临被颠覆的危险,“重义轻利变为重利轻义、物我两忘变为见物不见人、天人合一变成天人分裂”。

1.4 宣传推广武术核心价值的先进传播力

武术文化软实力一方面取决于武术背后蕴藏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这些饱含优秀民族传统价值思想的文化积淀能否被通畅地表达出去。“自建国后第五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以来,国际武术联合会会员国数量上升到140多个;国际武术赛事包括世界武术锦标赛、世界杯散打比赛、国际传统武术节以及亚运会、东南亚运动会等十多个规律性赛事;中国武术代表团频繁出访非洲、欧洲等国家进行巡回表演。”[4]这一系列措施极大推动了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值得反思。1)对武术国际传播的定位不准。虽然长期以来,武术是在现代体育的发展框架下进行的,但在国际事务交流中它更重要的是扮演文化交流的角色,如国外武术表演传递的并非体育信息,而是民族传统文化信息,过程中折射出来的是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戏曲文化、舞蹈文化,甚至是优美的生态文化,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厚重与博大。因此,应当将武术的国际传播定义为文化传播。2)武术国际传播的动力机制不健全。目前,武术对外传播的主要责任单位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下设的外事部。而武术对外传播的对接平台却往往涉及学校、传媒公司、孔子学院等部门机构,这对于武术对外传播队伍的组建、武术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对外交流事务的培训等提出了超出现有单位能力的要求。因此,武术对外传播应当具有国家意识,只有充分利用国家教育部、文化部、中宣部以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部委的政策支持,才能够使武术对外传播取得最大的传播效果,才能够使武术对外传播中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作用实至名归。3)武术国际传播的物化程度不够。所谓物化程度不够,主要是指对传统传播媒介,如书刊、专著、纪念品等,虽然进行过多频次的武术表演活动,但传送出去的仍以武术竞赛套路的光盘等技术内容为主,对传统武术内涵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的著作出版物还很稀少。

而国内武术传播面临的主要问题则包括3个方面:1)优秀武术传播者匮乏。真正优秀的武术传播者一方面应当具有精湛的武术技艺和理论储备,另一方面则应当具有极大的武术传播热情和实践行为。权威性、技术性和熟知性兼具的武术传播者在大众武术中难觅其踪影。2)国内主流媒体对武术发展关注度不够。武术的继承与发扬,并非单纯地将其安置在体育框架之内,对它的关注报道是对中国历史的集体回忆,显示出来的是当代人对传统的尊重,对国民情感的凝聚,而国内媒体对武术的报道明显不足。3)武术网络视频质量不高。不少学者[5-6]研究指出“武术网站量多质劣、图片多视频少、重复性严重”是当前网络传播的主要问题,更有人笑称80%的武术网络视频是“白内障”。因此,应当对其进行科学规范和必要管理。

1.5 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求的武术产品创造力

武术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表达还应当表现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并不断创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作品。中国武术资源异常丰富,既有历史留存下来的物质文化资源,如少林寺、武当山、峨眉山、青城山等武术旅游资源,又有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如各类武术典籍、著作等,都是武术产品创造的有效素材。传统的武术文化产品创造主要是武术拳种技艺的创立推广、武术器械的设计制作、武术文献、典籍的编撰等,它反映的是“某个武术家内在的独创精神的心理活动”[7],而现代意义上的武术文化产品创作则与之完全不同。现代武术文化产品的创作包括对物质文化资源信息的科学解读和及时宣传推广,满足人们对物质形态文化的好奇心,还包括对精神文化能量的多元释放。

对于武术精神文化能量的多元释放,除了通过期刊、杂志、报纸等媒介形式进行推广外,最直接的表达形式是武术比赛、武打电影和武术动漫。随着近年来武术发展步伐的加快,中外对抗赛、MMA、康龙武林大会等国内武术赛事频繁举办,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极大调动了国人的武术热情。但在赛事运作上由于缺乏对品牌文化的长远设计,形成了“为比赛而比赛”的状况,武术服饰、纪念品等的设计加工与销售并未使赛事文化持续升温。“中国功夫电影通过形形色色的武术动作和场面,通过各种恩怨情仇的故事,呈现了中国文化刚柔相济、智勇双全、动静结合的辩证法和国家至上、忠义无价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8]美国电影界评出的十部最受欢迎外国电影中,有3部是中国武术题材,《卧虎藏龙》《英雄》《功夫》。另外,武术动漫作品也是展现武术精神文化创作力的重要窗口,无奈至今没有一部代表作问世。美国拍摄的《功夫熊猫》可谓是功夫题材动漫作品的经典,2008年一上映就席卷全球并斩获多项大奖。但这些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诠释出的娱乐杂耍性的中国武术并非紧贴中国传统精神的核心要素。中国武打电影应当以反映当代中国文化形象、唤醒民族集体记忆、弘扬传统优秀价值理想为主旨,才是武术精神文化产品创造的永恒基石。

2 武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可行路径探析

2.1 以技击硬实力发展带动文化软实力提升

约瑟夫·奈将“经济、科技、军事”定为硬实力,综观这些硬实力文化,其共同的特征便是它们具备十分显著的竞争平台和参照指标。如经济实力的对抗可以通过GDP(国内生产总值)、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外汇储备等数据指标的比较来衡量,科技实力则可以通过发明专利的成果数量以及对相关领域的实际推动效应进行客观评价,军事实力则可以通过高精尖武器的研发试验以及对外出口、自主研发进程等进行比较研究。相比而言,针对硬实力文化所展开的各种理论创造则属于软实力范畴,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既需要硬实力的坚实支撑,又需要软实力的外围策应。欧洲国家梵蒂冈和瑞典均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但却没有任何硬实力可言,因此也就造成在诸多国际事务中失语的状况。通常情况下,软实力与硬实力是成正比的,有形的力量越强大,文化就有可能越具有吸引力,至少是形成这种状况非常重要的前提。由此可见,只有两种实力的有机结合互为盾垒,才能充分实现对它国的深远影响。

对于中国武术而言,它的硬实力范畴便是其技击实力的有效性。武术的技击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发展的主导方向,外来武技对中国武术的围攻均以挑战其技击实用性为突破口,鲜有在武术面前炫耀其文化的深厚性和系统性。近代以来,中外武技对抗赛频繁展开,对此,倘若在实战比赛中逢战便输,或是赢得跌跌撞撞,那么武术文化的软实力图景无疑会变得苍白无力。目前,武术技击实力的主要方式是徒手的散打对抗,但这并非中国武术技击的全部形式,至少器械对抗形式——短兵的实战价值尚未凸显出来。北京体育大学、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已经对其展开探索性改革,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也将成为体现武术技击实力的重要方面,应当予以重视。因此,应当积极引入先进仪器设备,更新实战理念,制定科学训练计划,打造优势技战术风格,让武术文化“软实力”更具有说服力。

2.2 提高武术文化地位,深化武术教育改革

“文化软实力不但要依赖国家的战略、制度和动源,而且它将经历一个国家层面与非政府层面、国际组织与各种民间与私人团体,贡献多种资源,共同创造和分享文化软实力的过程。”[9]可见,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涉及多种文化类型都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撑和具体实施部门的协调配合。“国宝武术是中华文化海外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中国的国际公共关系发展、树立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10]对中国武术文化软实力的促进与发展不仅是对一项体育文化类型的必要关注,它还担负着中国国家形象精心塑造和主动推出的历史使命。诚如学者所言:“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是一项国家战略,它需要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单位的同心协力。”[11]但是,当前武术文化的定位无论从其学科归属上还是实际操作上都没有摆脱“体育”的束缚,尽管武术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已经付诸了大量实践,尽管武术在国际交往中具有明显的民族符号意义,但武术文化软实力仍未取得预期的认同效果,这与我们对武术的文化定位不准确有直接关系。

与武术国家文化定位提升相对应的具体措施是深化武术教育改革。这是解决武术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通过武术教育改革,明确武术与其他武技文化之间的区别,建立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历史厚重感。尤其应当重视社会学提出的“后现代化认同”观,具体指“潜意识、生活方式、重建主体的认同”。其中,武术生活方式认同的缺失是中国三亿多青少年面对的最突出的问题。“我们的青少年在闹市的中心广场跳着街舞,在拥挤的人群中踩着滑板穿流……他们因获得一个跆拳道、空手道品级的提升而庆幸和满足,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修养的韩国人、日本人。”[12]如何为青少年群体提供“见则喜、练则迷、勤可进、久可为”的武术形式是武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3 借助“品牌赛事”的强大推动力

纵观当今世界主流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壮大与发展,无不以成功的“品牌赛事”为强大依托。如美国的篮球文化以NBA篮球职业联赛为依托,不断完善队员赛事注册机制和保障机制,使队员在高薪制与合同制的规制下保持篮球运动水平的最佳状态。除此之外,还有风靡全球的足球文化,它则借助世界杯、欧洲杯、亚洲杯、非洲杯、美洲杯以及各种俱乐部赛事近二十几种比赛提升足球文化的全球覆盖率。另外,还有一些体育项目是借助奥运会的平台发展起来的,武技项目如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柔道等,这些都对武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有重要启示:文化软实力应以“品牌赛事”为依托。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普遍经历由内而外、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而中国武术的发展却是个例外。在20世纪80年代萌醒之初便受到现代奥运会的影响,在国内武术赛事并未成熟的情况下匆忙扎入了与奥林匹克接轨的框架之中。一方面精心设计武术申奥的项目设置,另一方面迅速筹办各种国内武术赛事。遗憾的是,具有市场运作优势的武术散打项目在举办了“武术散打王争霸赛”等各类散打赛事之后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赛事。究其原因:1)是没有充分考虑武术的国情现状;2)是急功近利思想在作祟。前者是国人对武术的传统情感一时间很难适应花钱购买武术产品的市场定位,后者主要体现在国内散打赛事多是以赞助商的主打产品为冠名名称,未从武术的整体和长远效益考虑,而国外的成功赛事却以涉及国家、洲际疆域跨度为品牌名称,赞助商的品牌推介是融入赛事运作的中间环节。因此,武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树立品牌赛事意识,一条路是百折不挠地向着奥运会最高殿堂进军,另一条路则是打造在国内家喻户晓的优势品牌赛事。

2.4 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传播规律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群体软实力的广泛认同。西方人在学习中国武术时,不止一次地提过:“通过学习中国武术了解中国文化。”这种由点到面的国际认知取向提示我们应当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传播价值。“孔子对中国教育的整体性概括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天人合一’思想的物质对照表现为‘金木水火土’对应人体的‘肺肝肾心脾’,以及道德行为中的‘仁义礼智信’。”[13]“在北美,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同时比赛,但轰轰烈烈的是传统武术赛场。”[14]这正说明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单一技术传播的弊端,也可以看出国际上对武术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强烈兴趣所在。

长期以来,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是在竞技体育传播的主导下展开的。如向外国派遣教练、增加武术国际巡演等,这种推广模式所带来的只具有暂时性效应,对于武术价值层面的展示则显得无暇顾及。而纵观少林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它频繁参与的是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事务,从佛学到武学的文化传播效果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另外,随着世界各国孔子学院的设立,不少学者提出在孔子学院中开设武术课程,也是基于民族传统文化整体传播效应的考虑。因此,武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应当紧紧抓住“中华文化”这一整体依托,通过儒学、哲学、美学、书法、舞蹈、戏剧等与中国武术有关联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将中国武术推广出去。

2.5 科学阐释武术的健身、休闲价值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现代人对武术的需求已经处于较高的层级,主要是对武术情感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对武术需求的不同定位是促使人们自觉从事武术各种行为的内在动力,也是增强武术文化凝聚力的着力点。对武术情感归属的需求,是从体育人口的组织化建设需求中解析出来的,经常练习武术的人希望能够获得融洽的组织气氛,这在学校武术的开展中可以看出。包括武校学生在内的学生群体,他们认为在课堂上或俱乐部中的集体练习更有挑战性和刺激性,而在个人日常生活中却没有这种感觉。对武术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主要集中在武术专业人员和普通武术爱好者身上,他们练习武术有的是为了获得实战优胜的心理目标,有的是为了达到增进健康、休闲娱乐的普遍目的。总之,提高武术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需要最大程度使其成为大众文化。

武术的健身、休闲价值无疑是使其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属性。健身、休闲已经成为凝聚人们自觉从事武术运动的主要动机。武术技击与武术健身、休闲价值已经在当今社会划分为界限鲜明的两橛。前者为武术文化的硬实力,后者为武术文化的软实力,武术技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下难以取得最大程度的普及,换句话说,武术技击的吸引对象是小众问题,而健身、休闲价值面向的才是大众问题。科学阐释武术的健身休闲价值可从3个角度寻求突破:1)以太极拳健身价值的研究方法为龙头,带动武术整体健身价值的全面挖掘;2)利用先进仪器设备,有针对性、类比性的对武术内容进行有关的科学实验,明确各自的发展方向,因为并非所有的武术内容都适合技击,也并非所有的武术都有健身效果;3)创造有武术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如建立武术文化公园、塑造武术雕像、武术健身馆等。

[1]王 兵,苏海涛,孔祥福.武术是中国重要的软实力[N].湖北日报,2010-10-17(3).

[2]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8.

[3]蔡仲林,汤立许.武术文化传播障碍之思考——以文化软实力为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5):379-382.

[4]高小军.武术国际推广的现状与走向[J].中国武术研究(2010年国际传播卷).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2.

[5]程树春.对现有武术网页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2008(2):83-84.

[6]胡 红,杨 帆.武术传播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和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6):41 -43.

[7]新华文摘杂志社编.新华文摘精华本2000—2008文化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9.

[8]李吉远.国家形象视域下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3):58 -65.

[9]花 建,郭洁敏,陈娴颖,等.文化软实力——全球化背景下的强国之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5.

[10]栗胜夫,栗晓文.全球价值链视域下的中华武术对外发展战略思考[J].体育科学,2011,31(3):13 -21.

[11]李吉远.国家形象视域下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3):58 -65.

[12]王 岗,郭华帅.“文化立国”战略指导下的中国武术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5):17 -21.

[13]梁劲泰.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N].西安日报,2006-11-29.

[14]王友唐,昌 沧.让传统武术走向世界[J].中华武术,2000(10):13.

猜你喜欢
技击中国武术实力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实力抢镜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