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视角下体育与健身课程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2014-12-05 22:33王文渊沈建华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海派体育课程

王文渊 沈建华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上海 200234)

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目前拥有2300万人口的中国第一大城市,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教育最为关切的问题。强国必先强民,强民必先强身。因此,学校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合理地发挥其角色功能则显得尤为重要。在海派文化的熏陶下,学校体育如何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海派学校体育现代化模式,是值得关注的议题。针对体育与健身课程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避免上海学校体育走弯路、走错路。

1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中国期刊网查阅大量有关海派文化与上海学校体育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相关研究与分析。

(2)逻辑推理法:运用归纳与演绎手段,结合海派文化背景下体育与健身课程与学校体育现状及不足进行研究与分析。

(3)专家访谈法:对相关从事学校体育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学校体育开展现状及发展史,为课题研究提高依据。

2 海派特色的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开展现状分析

2.1 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开放性

近年来上海中小学已基本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的方针政策,满足“每天锻炼一小时”方案的要求。但经调查发现,部分中小学存在场地器材资源局限,体育课被其它课程占用等情况。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与身体锻炼不足,缺乏“大课程观”。课程的开放性应贯彻到课外、校外、社区、家庭体育活动等多个层次之中,充分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校外远足、春游、秋游、夏令营、冬令营等多种途径,给学生更多身体锻炼的机会,提高学生健康素质。因此,应当积极响应“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时代口号,保质保量的落实好“每天锻炼一小时”这一重大举措。

2.2 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多元性

课程的教学目标呈现多元化趋势,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课程的实用化、生活化和综合化程度不高。不能过份强度竞技成绩,而忽视了体育运动的人文价值和健身价值。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作为基本出发点,结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并鼓励锻炼。评价方面,对学生个体差异、个人价值和学生自我满足的评价有待加强。对教师应当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评价,应将教师的业务素养、综合能力全面的考虑在内。

2.3 体育与健身课程的扬弃性

经调查发现,健身功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仍需高度重视。伴随升学压力,应试教育使得部分学生与教师对体育的热情和初衷发生偏离。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如肥胖、近视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少年化等诸多问题。有些民办国际学校,有效仿欧、美、日学校体育的相关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弘扬了海派文化的特点,实事求是,吸纳先进科学的课堂教学与新型理念。将体育必修大纲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捆绑,如美国具有代表性的西登托普竞技教学模式、汤姆迈肯兹的SPARK教学模式、海尔森的社会责任模式、学科联合模式等。在课余体育锻炼中,应当继续保留和发扬老上海传统特色的民俗体育运动和休闲体育事业,应结合学情、市情、时情,不抛弃传统学校体育中所传承下来的精华。此外,学生通常是在社区或家长的陪同下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提高健身意识,而且树立了较好的锻炼习惯,推动了全民健身的蓬勃发展。

3 海派文化对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影响

胡锦涛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进步的重要动力。创建海派文化的品牌,搭建文化传播的平台,需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过程。海派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扬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发展也吸纳了这些特点,并将其融入其中。具体表现为:(1)体育的理念宗旨方面:从传统的增强体质,竞技体育振奋国人精神提高国际地位,转变为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观。(2)体育与健身课程目标方面: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提高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接班人;强大我国运动员后备人才储备,为竞技体育服务;科学地学习运用体育知识技能,合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观。(3)体育教学目标方面:从传统的重视三基,转变为五个领域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情感取向与社会适应等。(4)课程形式方面:从原仅有的体育课转变为转变为“三课、两操、两活动”,同时还增加了各种项目的俱乐部、兴趣班和课外校外活动。(5)教学方式方面:在传统的教与学、教与练方式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加强师生交流,融入了一系列新的现代化元素,包括场地、道具、多媒体的广泛运用,营造出注重学生情感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现代化课堂。(6)评价方面:打破了原有的只注重目标性评价,将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师生互评有机结合,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主客观评价相结合、自评和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及时反馈。

4 海派特色学校体育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上海部分中小学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流的市重点、区重点名校,对学生的毕业考、中考、高考中的体育达标考核十分重视。出现了很多各项体育特色学校,是海派文化下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之一。若干民办、国际学校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许多国际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相互取其精华,共同发展完善海派学校体育。

如今周边地区及海外人口大量涌入,居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高,日常体育锻炼的人口越来越多。但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问题显得尤为严重。青少年缺乏吃苦耐劳和积极创新精神,家长在课余时间追求高雅艺术类兴趣特长的学习居多,日常的体育锻炼不足。1999年第二期课程改革以后,体育与健身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思想逐渐呈现在上海学校体育课堂之中,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放羊式”教学,确立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体育教师数量不足,师资水平不高,职业待遇地位低下问题仍然存在。校方以“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为主导,学生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以及单位时间内运动量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不能达到锻炼体能和促进心血管系统发展的标准。此外市区存在较多的“弄堂学校”,因场地拮据,学生体育活动的空间非常狭小,更易引发校园安全事故。

5 结论与建议

(1)正确看待海派文化,树立合理的海派文化价值观,理性辩证地将其先进性、多元性与扬弃性特点贯彻到学校体育工作中,正确认识体育与健身课程定位与“大课程观”。

(2)把握学校体育事业宗旨,构建以身体活动为核心的学校“健康管理”模式,是树立“健康第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终身健康意识的良好载体。

(3)深化高校体育院系教学改革,从源头上保证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改善学校体育教师录用制度,加强后备体育教师团队力量;科学合理持续地提高体育教师的知识素养,加强职后培训学术研究,改善体育教师地位与待遇。

(4)激发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动机兴趣,把“快乐体育”、“阳光体育”的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改善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现状,重视课余体育运动的地位与作用。

(5)立足于新课标和体育与健身课程评价体系,着眼于“三维健康观”和“五个领域目标”,发展身体,增强体质,重视三基。同时,加强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和探究性学习,这也是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1]赖天德.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评述[C].赖天德评论文选集,2007.

[2]沈建华,时维金,齐彬,等.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学校体育发展的突破点与思考[J].体育科研,2012,33(4).

[3]曹可强.浅析上海市《体育与健身》课程理念与特征[J].体育科研,2005,26(1).

[4]丁晓昌,王正伦.学校体育现代化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R].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2008.

[5]蔡皓.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09,16(2).

猜你喜欢
海派体育课程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
路画廊落户恒大古玩城 浦东打造“新海派”画廊创意集聚区
海派,一种“变”的渴望及行动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