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之我见①

2014-12-05 22:33古海涛舒渊宋晓荣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意识体育

古海涛 舒渊 宋晓荣

(江西师大鹰潭学院体育系 江西鹰潭 335000)

1 问题的提出

人们在和疾病对抗的过程中发现,体育运动能保持人体机能和体能处在最佳状态,在人生中我们必须选择不同的锻炼方式与和内容来强身健体和延缓衰老的现象发生,这种“终身体育”思想是由20世纪60年代所形成的。健康状况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里面我们可以把体质的强、弱进行转换,比如:不锻炼强的也会变弱的,如果规律性的锻炼,弱的则可以成为强的。只有经常锻炼,才可以有一个健康强健的体魄。现在学生们的学习任务较重,既是智力角逐,也更是体力的较量,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则是很困难的。

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与接受体育教育则称为终身体育。它是自发自主的教育,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没有教师的条件下进行的,是人们根据各自的主观条件自主进行的体育锻炼。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指人一生有目的学习体育知识与参加身体锻炼的活动,它成为人的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2)在终身体育理念的指引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终身体育理念具有内隐性、客观性、社会性主要特点,它由健康意识、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三个要素构成。终身体育是90年代以来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随终身教育顺势分娩自不待言。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终身体育”伴随中国改革和发展正式诞生,随时空延伸而拓展。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这就给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传播终身体育理念的主力军,做好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及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整个社会的体育运动起到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

2 提高大学生对终身体育意识的认识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一个挑战、一次很好的尝试。

2.1 要求大学生明确学校体育对生活的意义

要解决学生“终身体育”的认识问题,就必须让学生们有一个正确的体育意识,让他们明白体育人生的真正意义。而在学校的时候,又是在一生中系统的接受身体教育最长、最能保证时间的阶段。而学校体育则正好处在连接家庭体育与社会体育中间环节的终身体育整体中。此外学校体育还为培养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提供了实践环境,并让他们认识到学校体育不是人的体育实践与身体教育过程的结束,而只是一个人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体育的一环,学校体育还能提高学生在对体育的认识层,最终成为自我锻炼与终身体育锻炼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因此学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2 明确体育锻炼对学习效率的提高作用

学生的主要任务和活动就是每天都进行学习,每次考试都能取得一个好成绩是每位学生都迫切的希望。而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则是提高成绩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果要提高自己的智力和非智力功能,就要经常性的参加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以让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还可以把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体育运动有很多功能:如大脑得到休息、改善大脑的供血状况、改善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保持头脑清醒、提高工作、学习效率。

2.3 明确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现代运动心理学表明:焦虑、紧张等情绪可以随着身体运动的加强变弱,然后在体能消耗的同时激动的情绪状态会跟着逐渐变弱,最后归为平静。而体育锻炼在减压这方面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机理为:压抑可以使能量抑制体内不发出,最终形成紧张或别的有害影响,则体育运动可以把那些不好的能量全都释放掉,帮助脑袋放空或转向别的方面,让积累的失意、压抑都忘掉。大学生通过参加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体育锻炼使自己从中得到快感。所以多参加体育活动,可以让大学生拥有更多的乐趣,振奋精神与陶冶情操,并让烦恼、不安、寂寞、自卑这些不好得情绪得以除去,让学生们一直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中。体育锻炼对那些患有神经衰弱症等疾病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改善与治疗作用。它对于减轻由于紧张和压抑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4 明确体育锻炼对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

在大学里,有很多学生由于学习和别的方面压力而引起焦虑症与抑郁症,其中大学生因考试繁多、相互竞争和对未来的恐惧与担忧所产生得持续焦虑反应,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则可以让这种焦虑反应降低。

减缓和消除这些心理疾病的最好方法就是进行体育锻炼,其中体育运动的集体与公开性,体育运动之间的人际交往,可以促进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合作和竞争意识。现代社会对人才最主要的要求就是合作与竞争。心情不好得时候运动一下,可以把坏心情都宣泄掉。尤其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

3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任何意识来源于实践,又要回到实践中去。作为体育教师,应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意识。

3.1 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代替。要彻底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不良局面,使教师有更多的主动权去选择教材的教法。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逐步渗透,也将多媒体引进了课堂,体育方法改革也紧紧随着教学教育现代发展而不断出新,其中科技含金量在不断变大。如:一节课中教师交替使用讲解示范,并切到多媒体平台对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进行讲评,容易出现错误的演示,甚至用录像的方法对录制下来的学生练习动作进行讲评。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样性。再例如:现代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法由多种因素构成,它用光、声和音像等多种手段来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体育科目在理论课里,教师应把最近发生的体育事件直接搬上讲台直观表现出来。如:奥运知识、足球出线等信息,把知识及时的传播,把现代技术教学应用充分体现,并把功能发挥最大化。所以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与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需要的手段,让学生锻炼从被动变为主动,让他们从小爱体育、乐于体育。

3.2 转变学生的体育锻炼观念,养成自主参与意识和习惯

许多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只注重技术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因此许多学生只在体育课上进行体育锻炼,只为体育考试而进行体育练习,体育课一结束或者体育考试一结束,同学们的锻炼和练习也就随之结束了。而这只能说是阶段性的体育锻炼,并不是终身体育的锻炼。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要培养,这是学校体育教学很重要的内容,也是让学生养成与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想法、习惯、能力最主要途径。老师在授课时,不仅要传授同学技术教学,还要加倍培养同学们的认识能力,让学生真正明白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与体育知识,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激励出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

3.3 体育教学要把快乐还给学生,教给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

古人云:给人予鱼,不如授之于渔。同样的运动能力而不同的锻炼方法,所导致的锻炼效果也有不同。因此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重视教给学生体育锻炼方法。体育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上好一节休育课,首先必须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去学、愿意去练。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把我们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新的课程理念结合起来,开发出更好的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让他们有更充分的精力在其它方面得到更全面更大的发展,让他们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还要给学生传授科学的锻炼方法,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终身受益。

3.4 不断完善体育教学设计,充实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设计是应用学科,它赖以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是应用相关体育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而其本源又是体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因此,广大教师还要关心体育学科知识以及其它学科知识的理论发展,及时将其中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体育教学设计的实际工作中去,经过实践检验后,再把这些理论丰富和补充到体育教学设计的内容中去,将它们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指南和原则,使体育教学设计知识体系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内认为:“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从心理学上分析,是诱因促使动机的产生。要以学习材料作为刺激的“诱因”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这种“动机”的产生。它的选择和设计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堂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趣味性、难度性的结合。在教学上要做到难易合理,新旧教材搭配得当。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仅要有创新的能力,还要清醒的认识自己教授的课程,再在其中加以开发,在体育教学中具有创造性,最新的体育信息第一时间传输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对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起到很大的作用。

[1]沈砚田.大学体育[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8).

[2]林诗娟.论终身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3).

[3]袁南宁.试论终身体育教育的教育学基础及其发展趋势[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3.

[4]董晓春,王有庆,阎厚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教学新模式[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2).

[5]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墨鸿科,刘秀峰.个性化培养与终身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3).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意识体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我们的“体育梦”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