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体育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2014-12-06 18:04张德胜付晓静刘晓丽潘陈青
体育教育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社会化青少年家庭

张德胜,付晓静,刘晓丽,姜 欣,潘陈青

(武汉体育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家庭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体育的一种基本形式,它是指一人或多人在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或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获得运动知识技能、满足兴趣爱好、丰富家庭生活、达到休闲娱乐、实现强身健体和促进家庭稳定为主要目的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社会学家认为,体育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具有积极意义,即在动作经验、情绪经验、品格经验、适应能力和行为经验等方面对青少年都有改造功能,就青年人自我意识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共同生活准则的习得、社会适应性的增强和缓解与老一辈的代沟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但在现实中,中国家庭体育发展还存在诸多阻滞青少年社会化的问题,亟需提出针对性对策。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为我国家庭体育发展提供借鉴。

1 家庭体育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1.1 当下我国青少年社会化所面临的挑战

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学习和内化社会的信仰、价值、规范与社会角色,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既是个体适应社会的前提,也是社会和文化延续的需要。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意识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

当前,青少年社会化所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多元化,传统权威(例如父权)对青少年的影响与约束大大消解,使得父辈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很难转化为青少年自己的信念和行为方式。

其次,信息社会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网络的工具特性、媒体特性、虚拟特性改变了青少年社会化的传统外部环境的性质, 加剧了社会化外因条件的复杂性, 使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的技能掌握、楷模学习、文化传承、价值观确立、社会互动、人格塑造、角色扮演等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再次,家庭结构的多样化与家庭关系的疏离也为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一定挑战。家庭结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家庭规模缩小,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内部关系趋于平等;同时由于经商热、出国热、民工潮以及离婚率增高等原因,离异和变异家庭比例有所增加;双职工家庭增多,使得在小规模家庭中,父母双方都面临较大工作压力,平时疏于对青少年子女的照顾与关怀,对青少年的成长及社会化带来了不利影响。

最后,家庭教育责任的转移也给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挑战。家庭教育责任的转移是指由于家庭关系的疏离,家长把本应由家庭承担的教育子女的责任转移到学校和教师身上的现象。

1.2 家庭体育对亲子感情的影响

体育进入家庭生活,无疑是一种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满足彼此情感的需要、增添新的生活情趣、增进彼此间的理解、消除误会与隔阂的较好方式。美国是世界体育强国,也是家庭体育大国。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在2010年9月发起“Let’s Move”组织,倡导“一个家庭中,孩子每天需要1小时比赛的中度至剧烈活动,成长为一个健康的身体;而成年人每周至少五天需要半小时的中度至剧烈活动,保证一个健康的身体。”这一健康生活计划包含了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的努力,表明美国社会十分关注家庭对青少年体育健康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家庭体育对于促进亲子感情,进而正面推动青少年的社会化具有积极意义。

1.3 家庭体育对青少年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在家庭体育活动中,体育活动开展的形式主要是以游戏、游玩为主。在这种简单轻松的体育活动中,父母既是青少年的体育老师、同时又是“体育比赛”的裁判员、竞争对手。在这种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的体育氛围中,家庭体育这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青少年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培养其个性,而且通过父母的积极鼓励与正面引导,能够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于体育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从而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1.4 家庭体育对青少年公民人格养成的影响

青少年公民人格的养成则是指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对自身社会价值、社会规范道德的内化。而家庭体育对于青少年公民人格的养成恰恰也具有一定积极的影响。首先,家庭体育有助与培养青少年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在人格结构中的统一,即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其次,家庭体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契约精神与德性精神的统一。

2 当前中国家庭体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家庭体育也逐渐发展起来,但是,相比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家庭体育,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有些问题比较突出,严重阻滞了青少年的社会化,亟待引起重视。

2.1 家庭体育观念落后,一味强调体育的健体功能

我国城市家庭体育已有一定的发展,城市居民开展体育活动的功利性目的较强,主要目的都是为了锻炼身体,防病祛病。主要是让孩子在体育运动中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少生病,以更好的身体状态投入到繁重的学习中。而且,开展家庭体育的城市家庭里,有些家庭虽然支持孩子参加一般性的身体锻炼,但并不支持他们参加业余或专业的运动训练,而且越是文化程度高的家庭支持率越低,即使子女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具有浓厚的兴趣,也会被人为降低。

2.2 家庭体育活动的项目单一,以个体完成项目为主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家庭体育开展的项目比较有限,内容单一,大多家庭选择无资金投入或投入较少的体育项目,如跑步、跳绳、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自行车、舞蹈、游泳、轮滑等。相对而言,这些运动项目的开展便捷、易行,大多由参与的青少年独立完成。

2.3 家庭体育活动形式分散,缺乏科学指导

我国家庭体育活动开展的形式以自发为主,主要是家庭成员之间,有时也会与一些比较熟悉的朋友、同事的家庭一起开展,形成一种松散的群体组合形式,总体来说随意性较大。这种随意、松散的活动形式,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管理。而正确、科学的指导和管理,对家庭体育的参与者掌握运动技能、预防运动伤害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2.4 家庭体育活动场所有限,必要的运动设施匮乏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人口也在逐年增长,体育场地与设施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但总体来讲人均体育设施面积仍难以满足公众体育需求。大量家庭体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在居住点附近的非正规体育场所,如公园广场、住宅小区、公路街边等这些公共场所,此外就是自家庭院等。体育场地设施严重匮乏,挫伤了城市居民家庭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制约家庭体育的发展。

2.5 家庭体育消费比例不高,偏向于实物型消费

家庭体育的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以实物消费型为主,如衣服、鞋、帽、简易器材等,其他如订阅体育书籍、体育旅游、其他健身支出较少,进入收费性场馆进行运动的人数很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中用于体育健身的费用占据的份额总体偏小。

3 欠发达的中国家庭体育阻滞青少年社会化的要素分析

我国的家庭体育总体而言还处于欠发达的水平,这严重阻滞了青少年社会化,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3.1 传统文化的影响

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育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反映到体育上呈现出鲜明的特点:重文轻武,重静轻动;重规范、制度,轻集体合作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重中庸、重和谐,轻竞争。对体育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的是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对生活的态度。几千年来,中国人已形成了一种静的养生习惯,中国传统的主张是修身养性、与人无争、提高自身修为为目的的体育意识观念,重静轻动这一观念已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对体育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加上社会对群众体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大,也影响了人们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2 经济水平的影响

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体育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均受国民经济发展规模、速度和水平的制约,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的。体育是城市休闲文化的高度体现,体育消费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消费,体育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家庭、个人或社会群体的经济实力。家庭体育消费作为个体发展、追求较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投资手段,受经济水平的制约是比较明显的。目前,在我国广大的乡镇,很多居民家庭至今无法涉足体育运动,重要原因就是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城市家庭主要选择在小区和公共场所进行体育锻炼,并且主要以跑步、散步、跳绳、球类等对场地、器械要求比较低的项目作为活动内容,这些都与城市经济发展和体育设施的短缺有密切联系,也与个体家庭经济水平具有关系。

3.3 学校体育的影响

只有学校体育才能使人们接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人们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和能力,使之热爱体育运动,自主、自发地参加体育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体育可以为家庭体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促进家庭体育的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从现实情况看,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而且受制于应试教育体制,学校体育在很多学校中往往被边缘化。

3.4 社区体育的影响

如果社区体育蓬勃发展,营造了浓厚的社区体育氛围,家庭成员的体育行为在这样的周边大环境中得以开展,无疑会对家庭体育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社区体育从全国范围来看存在较多的问题,集中表现为:第一,社区居民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体育学习和健身的参与意识淡薄;第二,社区基层组织对居民体育活动消费的引导不到位;第三,我国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不当;第四,我国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严重匮乏。客观上对现阶段我国家庭体育的开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5 家庭结构的影响

我国的家庭结构的趋势是简单化,家庭关系简单,人数少,家庭体育成员尤其是父母因工作原因或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很好开展体育活动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父母因工作关系自觉不自觉地将家庭体育的部分功能交给学校体育去完成,甚至认为学校体育能够取代家庭体育,这种思想和行为的存在是家庭体育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4 中国家庭体育推动青少年社会化的对策

4.1 观念习得和制度保障并重

体育运动观念的形成是开展家庭体育的根本, 也是长期坚持家庭体育的核心动力。在美国,大部分青少年都是伴随着棒球、游泳、篮球、远足露营等活动成长起来的。体育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推动下,成为最受欢迎的业余活动。可以说,“动”的观念已深深根植于美国民众的价值观念中。相较于美国,我国民众的非竞技体育意识普遍较弱。目前,国内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关心更多地只是局限于学业和才艺技能的学习等,而体育运动、社交活动等往往被排除在外,从而造就了一批低度社会化的青少年。鉴于此,家庭体育开展的内在驱动力便是体育观念的习得,而旧观念的祛除和新观念的习得非一时一地就能实现,需要全社会动员,包括青少年家长、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体育主管部门、体育协会和传媒界等都真正地去关注家庭体育,促进家庭体育的功能由强身健体向人格教育、行为规范、情感调节等方面拓展。

4.2 强调家长责任

家庭是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师,年少时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和行为规范指导对于个体的社会化具有延续性和情感联结性等特殊优势。所以,家庭体育的开展需要穿插家庭体育教育,需要家长正确处理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关系,利用更多的业余时间与子女一同进行体育活动和观看体育比赛等,并借机进行体育精神教育和技能指导,使家庭体育日常化、科学化及艺术化,充分发挥其社会化功能。其中,家长的榜样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运用具有较好的效果,如在带领子女从事体育运动过程中显示出持之以恒的毅力和高尚的体育道德,有意识地去塑造孩子的性格特征、影响孩子的生活态度、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引导孩子的价值判断和积累孩子的社会经验等。

4.3 实现多元主体参与

长远来看,家庭体育的发展应该是公众、政府职能部门、学校、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和商业机构的多方努力的结果。如由体育(公益)组织传递体育健身理念、发起主题活动,由社区、学校提供场地、技术、器材支持,由行业、企业提供商业赞助等,逐步发挥社会、市场、民间的力量,通过资源整合达成家庭体育的多元主体参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推动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及青少年的社会化。受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有些家庭的居住地周围可能缺乏体育锻炼的场地和设施,这就需要政府公共服务的介入。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的手段,要求一些营利性的体育场所每周向社会提供一些免费使用的时段。另外,以企业冠名形式组建社团或俱乐部,为家庭成员提供体育参与的机会。

4.4 运用社会化媒体创新传播

家庭体育的推广,离不开社会与技术两个层面的共同发力,社会层面主要侧重于迎合人们的消费、生活方式,技术层面主要集中于新媒介技术的运用。社会化媒体时代,人们的社会交往既基于强关系网,也基于弱关系网,而后者常常因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相似的价值认同而呈现出扩展趋势。人们通过社交工具使关系伙伴化,并以此为出发点,形成一种长期交往的陪伴关系。因此,家庭成员可通过社交媒体寻找并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或发起团体项目或进行网络邀约等。另外,基于App应用在激发心理趋向和行动效应上的优势,相关组织还可通过创建iPhone、ipad应用程序和搭建具有社交聚合功能的GPS的方式,使家庭体育参与成员能更便捷地了解体育活动信息,更有趣、更广泛、更持久地参与体育运动。

4.5 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无论是体育运动的开展还是青少年的社会化,都必须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达成其目的。在人的整个社会化过程当中,社会化的规则程序和活动结构都是有序的、受主观能动性影响的,而家庭体育运动的开展同样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应有意识地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时期的体育项目进行针对性选择,由易到难地推进青少年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展,逐步对青少年的性格个性和道德品质等实施正面影响。在体育运动指导方面,加强青少年生活与现代社会和科技的联系,更加关注青少年个体的兴趣和爱好,适当调整一些项目的强度、难度及规则,开展一些富有趣味性、娱乐性和创意的项目,培养学生形成自主、长期参与意识。在体育社会化功能发挥方面,积极培养一个“体育伴我成长”、“体育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及“轻松享受、拥抱生活”的价值取向和锻炼氛围,使生命个体从家庭体育中实现价值观念的习得,如拼搏、竞争、协作、规则、荣誉感等,体现出社会人的自信、自强与自立。

[1] 张永保,田雨普.“家庭体育”新释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6):9-12.

[2] 赵宏.体育对人的经验改造及促进人的社会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6):28-31.

[3] 刘辛丹.美国青少年何以热衷体育运动[J].中国德育,2014(4):41.

[4] 梁晓晓.浅谈城市家庭体育[J].中外企业家,2009(3):13-15.

[5] 马国义.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女子足球运动发展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34-36.

[6] 曲天敏,宋彦深.家庭体育对儿童及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3):8-10.

[7] 郑先常.对终身体育体系实质的探骊[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1):56-58.

[8] 尚晓娟.“林书豪现象”看美国体育教育环境及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2):59-61.

猜你喜欢
社会化青少年家庭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