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学校体育的耦合发展*

2014-12-06 18:04康林善
体育教育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美丽农民

康林善

(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地矿系,甘肃 金昌 7371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起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实现也在农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加快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对于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学校体育耦合互动,统筹协同,可实现二者的互利共赢、协调发展。

1 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学校体育耦合发展的基础

耦合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上以上系统间良性互动、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美丽乡村建设的“美丽”是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合理的布局、完善的设施、发达的产业、富裕的农民、特色鲜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学校体育的耦合发展,是以体质健康为基础,二者之间相互促进与融合、相互适应与支撑,在建设与发展中不断走向完善的动态正向关联。

学校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关系到全民族体质的强弱,“强身健体”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我国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追求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和谐统一。“健康第一”既是学校体育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学校体育的最终归宿,以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为目标,注重学生的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健康观念,让学生掌握健康科学的锻炼方法,为学生走向社会后自主进行科学锻炼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体质健康状况。

体质健康,既是农村学校体育的本质要求,亦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共同的发展目标,为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学校体育的耦合发展提供了机遇。农村学校体育应抓住机遇,掌握主动权,适时进行目标定位调整,融合地校优势,促进资源整合、重组,重点建设好农村体育设施、健身路径,人力资源整合,发展多元化的体育服务指导体系,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破解二者的发展瓶颈。

2 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学校体育的耦合互动

2.1 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学校体育在发展机遇上的互动

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民的体质健康幸福指数。在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获得满足以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与后进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之间的矛盾,成为影响农民体质健康幸福指数的主要因素。

美丽乡村建设有效地拓宽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路径。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学校体育要主动出击、学会借势、谋求发展。充分利用国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各种优惠政策,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措施,各种项目和规划,以及良好的舆论环境,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

农村学校体育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助推剂。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有序的农村体育组合要素、丰富多样的农村体育载体、良好的农村体育氛围。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大幅增加,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使广大农民从繁重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机会参与体育运动。

2.2 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学校体育在资源配置上的互动

美丽乡村建设,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紧密围绕促进农民体质健康,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合村并居,村庄重组,整合资源,将农村基础设施规划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统筹考虑。通过施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体育场地面积快速增加,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条件得到了改善。中国广袤的农村,在社会变迁和历史沿革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体育文化、独特风情的民俗体育、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农村学校体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素材。民俗体育,来源于民间,立足于地方,更容易被农民群众接受和参与,组织活动简便易行,已经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崭露头角,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挖掘和利用各种体育文化资源,整合与传承民俗体育活动,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为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服务,以满足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体育锻炼需求。

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村体育资源的开发。美丽乡村建设为改善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条件带来了机遇,要积极促成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在农村学校,供农民和学生共享共用,这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作用,而且能够有效缓解部分农村学校场地器材不足的矛盾,实现农村学校体育的又好又快发展。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与后进的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健身指导员的短缺,是现阶段农村体育的主要矛盾。借助农村学校已有的资源优势,打破农村学校体育和农村体育之间的藩篱,实现农村学校体育和农村体育的相互开放、资源共享,是化解这一矛盾的可选之法。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向全体村民开放,农村的体育健身路径设施向学生开放;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定期对农民进行健身指导,为农民科学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保障。在农民体育和农村学校体育都面临发展困境的情况下,学校体育和农村体育双向耦合互动,不仅可以促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优化利用,而且可以使农村体育和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得以解决。

2.3 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学校体育在发展效率上的互动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钱买健康”的理念逐渐被农民接受,农民的体育锻炼积极性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农民愿意通过体育锻炼来增进体质健康。美丽乡村建设对于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村学校体育在体育设施和人力资源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弥补农村体育发展中的不足。农村学校是农村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依托学校的文化教育资源,让农民走进校园,亲身感受体育氛围,树立农民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增强农民体育参与度,提高农民正确的运动健身技能水平,形成科学的体育锻炼健身活动导向。在满足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情况下,农村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健身场地不足的矛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开辟新空间。农村学校的体育人力资源,可以弥补农村体育健身指导员短缺的现状,在全民健身体育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针对农村缺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体育教师可以定期为农民群众传授体育锻炼方法、技术与技能,指导农民参与体育锻炼,普及科学健身理念,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对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了有效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3 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学校体育耦合发展的着力点

3.1 充分利用政策叠加机遇

近年来,国家密集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积极破解农村发展中的难题。在农村自身内生力不足的情况下,以政策倾斜为推动力,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发挥政策叠加的优势,盘活自身的存量,为农村的发展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农村的跨越式发展。

多项政策叠加的结果是各项政策互相补充、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农村的跨越发展。各项政策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根据协同学原理,只有多项政策共同发力,相互促进,形成多项政策的合力作用,才能使基础设施、社会环境得以改善,行政服务效率提高,市场经济体系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健全,从而显现政策的吸附效应,有效汇聚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创新要素,形成围绕区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目标的协调创新局面。

3.2 健全农村体育组织管理发展体系

转变农村体育组织管理发展方式,健全农村体育组织管理发展体系,是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学校体育耦合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建立健全农村体育组织管理发展体系,要紧密依托农村学校体育人才,强化农村学校体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建立由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牵头,以农村学校体育人才为主导的村级农村体育组织,推进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农村学校体育应积极协同村级农村体育组织,依据当地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水平,积极宣传健身知识,带动农民树立“健康就是最大的财富”、“花钱买健康”的生活理念,发挥农村学校体育的人才优势,建立适合当地农民健身的农村体育自组织,引领农民积极参加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农民的体质健康水平。

3.3 整合民俗体育资源

辽阔的地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让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逐步积淀生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体育项目,扎根不同地域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体育形式和内容。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积极挖掘和利用民俗传统体育文化,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为促进农民的体质健康服务。

民俗传统体育是反映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体育活动,是农村“活着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陷入了艰难的境地。民俗体育为农村学校体育的校本化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民俗体育进课堂,既可以丰富农村体育教学课堂资源,也可以促进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传承,推动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4 提高农村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体育场地设施、健身路径的建设应科学统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紧密依托社会力量,开拓市场、全民参与的多层次运行机制,发挥公共设施的文化娱乐、健身集会等功能,实现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优化利用。

随着国家加大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农村学校体育的软、硬件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农村学校拥有农村最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应主动为农民提供体育服务,促进农民的体质健康水平。农村学校在规定的时间向农民开放现有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吸引农民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最大化利用。在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上,要本着“统一管理、共同使用、免费开放、经常维护”的原则,制定体育场地设施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

3.5 促进闲暇时间的合理转换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民的农闲时间的增加,为农民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了有效的时间支撑。农村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恰好与农民的闲暇时间错位,可以做到学校体育教学与农民参加体育锻炼两不误,实现双赢。

3.6 体育人才的互惠共赢

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体育人才资源是关键,对农村现有的体育人才的综合利用是有效途径。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是农村中最有利用价值的体育人才。农村体育教师可以进行体育知识宣传、组织各种体育活动、指导农民参加体育锻炼,有效地利用农村学校的体育人才可以弥补农村体育社会指导员不足的现状。随着农村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民俗体育进校园,农村学校可以聘请体育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到学校为学生传授民俗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实现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体育的双向互惠共赢。

[1] 黄燕.美丽乡村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全国商情,2013(13):77-78.

[2] 柳兰芳.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J].理论月刊,2013(9):165-168.

[3] 赵晓红,李会增.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的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5):20-21.

[4] 张波.“教育均衡发展”视角下的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优化建设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8-92.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美丽农民
耕牛和农民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农民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