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山的反腐路径

2014-12-08 10:44覃爱玲
决策与信息 2014年11期
关键词:治本王岐山腐败

覃爱玲

中共十八大之后,一向官声较好的王岐山,在中共中央“纪委一把手”这个关注度甚高的职位上,采取何种策略推进反腐、整治官场,为中共赢得更多公信力,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王岐山上任半年多来,推出的一系列措施及强硬言论,已可粗略看出其反腐思路。大致可归结为,从“预防为主”到“治标为主”,以务实的作风,加大纪委队伍内部整肃的同时,加强查案力度,在现有条件下,对党内腐败造成一定的威慑之势,为“治本”打好基础。

从“预防为主”到“治标为主”

“当前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反腐败既要坚持打持久战,也要打好歼灭战”——这是王岐山本人公开宣示的反腐思路。“治标”,显示他对当前中国反腐形势的理性认知,及采取措施的务实态度。

过去一段时间,“预防为主”,“从源头上治理”的反腐思路在反腐工作中占主要位置。但是,从“源头上治理”可能存在的另一面是,面对严重的腐败形势,现实作为有限。

反腐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任建明表示,“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的反腐措施,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反腐要取得实质性突破,最终需要从宏观到微观的一系列整体性改革,这不仅需要时间,也并非纪委系统自己能决定。而目前“治标为主”的思路,将工作重点放在查案办案上,有望在短时间内形成对腐败的一定威慑作用。

他认为,这种形式虽然有“运动反腐”之嫌,但“不是说运动就是坏的,新中国前30年,运动很好地发挥了反腐作用。平时有问题可能不敢检举,现在有人支持,可能就会站出来,的确能在短期内就起到一定效果”。

在长期从事反腐研究的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林品印象中,除了一些大家熟悉的具体措施外,新的中纪委领导班子延续了一贯的循序渐进的反腐政策,而“苍蝇和老虎都要抓”的口号,则显示了对腐败的高压态势。

就长期从事地方纪委一线工作的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的理解,新一届中央纪委领导班子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反腐新措施,主要是将“惩治”这一手强调得更厉害些。

在他看来,在目前的反腐形势下,这是一种比较务实的做法。“腐败年年都在反,案件年年都在查。但当前强调对腐败的惩治,至少可以对腐败分子产生较强的震慑效果。”这显然与任建明的看法类似。“当然,党和国家培养干部的成本很高,应该在查办案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漏洞,努力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治标”与“治本”两者本身并不矛盾,问题在于,有时对两者的重视都不够。

新一届中央纪委班子还提出反腐败要有“抓铁有印,踏石留痕”的精神,强调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也让人们觉得很务实。

陆群认为,王岐山的个人形象是很好的,业内一致的看法是,王岐山对自己的要求很严,工作高调,生活低调,比较有魄力、有威信。而这一点,对于一个纪委书记来说十分重要。何况王岐山长期在金融系统和经济部门工作,那些地方正是腐败问题容易高发的领域,对于腐败产生的原因和严重程度应该有更清醒的认识,因而提出的思路和对策更有针对性。

从退卡、巡视到自我整肃

在这种“治标为主”的思路下,王岐山进行了一系列的具体的反腐工作布局。

新一届中央领导人产生之初,最引人关注的措施之一便是,提出严厉打击公款吃喝的“八项规定”。强势打击下,包括“湘鄂情”在内的一些以服务公款消费闻名的高档餐馆营业萧条,被迫转型甚至关门。其后,虽然亦有众多媒体报道,各种公款消费转移到更为隐蔽的高级会所,也反映其措施至少起到了一定威慑作用。

很快,王岐山将矛头指向隐秘的“会所腐败”。5月27日,王岐山要求纪检系统内人员在6月20日前自行清退所收受的各种名目的会员卡。“会员卡虽小,折射出的却是作风建设的大问题。”在中纪委率先“自清”后,打击“会所腐败”扩展到全国公务员。

任建明表示,退卡是一件小事,但王岐山将之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可能有一些策略性的考虑,因为反腐需要选择一些切入点,“退卡”正好与中央正在大力解决的“作风问题”相关,比较容易推动。

陆群则认为,清理会员卡之类的做法,效果肯定不会很理想,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手段,有赖于一系列的配套制度甚至法律出台,如金融实名制、单一账户、现金管理等,但中纪委要求纪检系统的干部职工清退会员卡之类的东西,表明的是一种带头的姿态,只有带头严格要求自己,才好去要求别人。

对纪委系统自身进行整肃,是王岐山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的口号下,从包括退卡这样的小事,到对中央纪委内部进行以查案为基础的业务导向的机构调整等,他试图从作风和能力建设等各方面,加强纪委自身的权威。

任建明表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王岐山在纪委书记任上延续了以往雷厉风行、敢作敢为的风格,因为机关的机构调整牵扯众多,官员往往不太愿意拿此下手。

面对党内有一定特权的纪委机构,谁来监督监督者,成为一个常见问题。任建明表示,纪委的内部监督措施以前是不太够的,王岐山主动提出进行自我监督,是为纪委进行监督他人工作提供更好基础。

强化巡视工作在反腐中的作用,是王岐山的另一着重点。这种“钦差”式的由上而下的内部监督符合中央利益,且操作简单、便于控制。现在,似乎是用其所长。报道称,新的中央巡视组将以发现腐败线索为工作重点。

另一项可能具有制度性作用的反腐新措施是,对官员的财产申报情况进行抽查。一定级别官员进行内部财产申报是久已有之的制度,但一般是在官员被立案调查后才去核查。报多报少,全凭个人意愿,无法起到监督作用。

3、4月间,广东、上海的纪检系统已经开始进行抽查工作。5月底,随着4个中央巡视组出动,抽查地区跟着扩大。有专家估计,这次抽查的比例大约为15%到20%,官员名下的房地产将是抽查重点。

制度反腐专家李永忠预计,在抽查官员财产与巡视后,中央可能有针对性地“划线”——即对可既往不咎与不可饶恕的腐败行为进行区分,达到打击少数,减少阻力,争取到更多人的支持。

探寻“治本”之路

任建明认为,王岐山新从事纪检工作不久,目前对反腐工作已有一定思路,但对行业的熟悉需要一个过程,要拿出一些根本性的变革,大的反腐体制机制和机构到底怎么改革,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思考过程,“三五年太长,一年半年肯定需要”。

另外,按照中国现在的体制,很多反腐措施,并非纪检部门自己所能决定。反腐可能还会面临一些难以掌握的政治风险,也需要中央领导层作综合考虑。

为什么过去几十年,反腐没有取得突破性成绩?任建明认为,应该在反思的基础上,有“治本”措施。而问题的根本在于,权力过于集中,监督权独立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难以“把权力关进笼子”。现在官员最害怕的是网上举报,网上微博举报有那么大威力的原因就在于,它相对独立,不受控制。

任建明寄望于今年下半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一些更有效的综合政治改革措施,从制度和“治本”上对腐败形成更有效的打击。他对当前出现的一些反腐思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其主题是“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任建明认为,像御史制度这样的中国传统反腐措施在历史上起到过积极作用,事实上,因为只为皇权负责,御史的独立性更强,比现在的巡视制度起到的作用更大。但社会进步到今天,仅从历史上寻找经验不可能得到答案,应该从法治和民主的角度来应对中国面临的反腐问题。“反腐步子可以不快,但方向一定要对。”

而陆群坚持认为,反腐败与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没有必然联系。目前中国的反腐败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法制不健全,让很多腐败行为堂而皇之地规避了惩罚;二是既得利益集团通过不合法合规的手段聚敛了巨额的财富,并对反腐败形成阻力。

他认为,要想有效治理腐败,应做到以下三条:一是最高领导层要有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和铁的手腕,特别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亲属;二是国家要加快推进法治进程,迅速把反腐败斗争纳入法治轨道;三是建设透明政府,让人民全程监督政府对权力的行使。

(2013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治本王岐山腐败
铁肩担得治本策
王岐山达沃斯演讲备受瞩目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应加大“治本”的力度
王岐山来到云南代表团
把脉“腐败亚文化”
王治本研究综述
目睹之现状
腐败至死怎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