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灵渠决策

2014-12-08 11:24杨柄
决策与信息 2014年11期
关键词:秦军漓江湘江

杨柄

北去湘江返走漓,

一渠襟带雨花枝。

秦军船队泻珠水,

南国书文学李斯。

誉贯万年劳动美,

功联三将庶黎思。

铧尖不比长城短,

不到铧尖莫写诗。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数十万大军开发五岭以南,使现在的广东、广西以及印度支那半岛的北部这广袤的地域归入当时的秦帝国版图,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这一战略决策能够实现,关键一环是凿通灵渠,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联为一体,使秦军能够沿着这个水系长驱南下。所以,灵渠本身,又具有战略意义。

那时候,秦军要开进岭南,如果走五岭的中部,即今天京广铁路这条线,最直,但当时的条件,绝无可能,只能在东、西两端作出选择。东端,向南为东江的发源处,向北有细流汇入贡水,在这里打通陆路是可以的,打通水路却不可能。西端,向南的漓江为西江的发源处,向北的海洋河为湘江的发源处,这两股水相距很近,地形也有利于开凿,于是秦始皇确定在这里打通水路,这就是灵渠。

灵渠在极负盛名的桂林东边,兴安县境内。兴安县耸立着五岭当中的两个岭:县南是海洋河发源的都庞岭,县西北是漓江发源的越城岭。两岭相望而不相接,形成一个通道,两股水源就在这个通道上比邻而流,各走南北,相距不过数十里。就在这个通道上,利用少许的天然河床,更多的则是开山凿石,合计凿成长70华里、宽10米、深5米的灵渠,将海洋河与漓江联结起来。同时,在海洋河与灵渠的接头处修一长达500米的拦水坝,分出三成水量顺渠流入漓江,旷古以来不曾谋面的湘江与漓江两水就在这里携起手来了。从湘江逆流而上的船只,到了大坝这里,变船尾为船头,又沿着灵渠顺流而下漓江;从漓江逆流而上的船只,到了这里,也是变船尾为船头,又顺流而下湘江。于是南北贯通,畅行无阻。由于修了灵渠,一条河(海洋河)的水流入两个水系,注入两个大海(东海、南海),这在世界水利史上,迄今未见第二例。

一切水渠跟一切天然江河一样,功能都是沟通,而不是阻隔。灵渠则将这种功能发挥到惊人的程度。由于灵渠的凿通,秦军的南下,使本来壮丽广阔的南国又增添了一番风采。灵渠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是立了大功的。灵渠的交通之利持续两千年之久,到1937年粤汉铁路修通,方被替代。至于它的灌溉之利,即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依然有增无减。可爱的中国,有着难以胜计的可爱而引以自豪的事物,其中就包括灵渠。

灵渠能够发挥如此伟大的功能,与它的杰出的设计思想和惊人的工程质量又是分不开的。500米长的拦水坝,不是建成一堵墙,使水垂直猛坠,而是建成7米宽的斜坡,使水沿着斜坡翻滚而下,故称滚水坝。水在斜坡上这么一滚,冲击力就减弱了80%,对坝身的安全,对减弱下游的水速,都起了良好的作用。这么长、这么宽的坝厚达5米,全用巨石砌成,砌法巧妙,十分牢固。两千多年来,虽经多次重修,至今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风貌。

特别令人惊叹的是,拦水坝不呈“一”字形,而呈“人”字形。撇短捺长,就跟我们写的“人”字一样。在撇与捺联结的地方,一个长达数十丈、犁铧一般的石坝直向汹涌而来的绿波劈去,将水流劈成两股,按三七比例分与漓江和湘江。没有这个铧尖,不但坝身不牢,更重要的是灵渠所得的水量就无法节制,将会是忽多忽少、忽溢忽涸,不便行舟甚至不能行舟。修渠容易筑坝难,筑坝容易铧尖难,这个铧尖是这个水利工程的设计思想的险峰。没有这个铧尖,整个水利工程如挖去了钻石的戒指。

这个伟大工程由10万劳动大军历时3年建成,组织者和设计者是谁呢?很可惜,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至于勘测、设计、施工的技术资料更是无从谈起。

然而却留下了传说。据传说,奉命主持这一工程的为张姓匠师,未成,被斩。继任的刘姓匠师又因未成而被斩。第三任李姓匠师在张、刘二人奠定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完成大业。朝廷论功行赏,要将功勋归于李姓匠师,他追思前人积累之功,不愿独享盛誉而遭后人谴责,于是自杀。后世民众深切怀念这三位伟大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封”他们为“将军”,合建一墓,名“三将军墓”。墓立于灵渠之侧,碧波日夜为他们吟唱。我们的祖先既创造了美的物质财富——灵渠,又创造了美的精神财富——“三将军”,二美如万道银光,交相辉映。灵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长城同样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自先秦以迄于明代,无数劳动人民在这群山万壑之间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倾注了他们的血汗,捐弃了他们的白骨。每当我们面对着那雄伟的蜿蜒于天际的艺术创造,钦敬之情油然而生。长城的伟大,举世周知,众口共传。

倘若我们从长城看灵渠,那就不能不客观地说,灵渠的优点是太明显了。

我们丝毫无意于否定长城的伟大,只是希望在继续肯定和宣传长城伟大的同时,也应该把灵渠固有的伟大战略意义挖掘出来,给爱国主义教育增添新的内容,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既为伟大的万里长城而自豪,又以甲天下的灵渠工程而骄傲!

(1991年第4期)

猜你喜欢
秦军漓江湘江
湘江魂
漓江真美
湘江渡
漓江之美
美丽岳麓,我的家
还我们美丽的漓江
漓江夕色
秦军文:“再苦再累也不退休”
湘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