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促进中国企业技术进步的机制研究
——以高技术企业为例

2014-12-08 05:21唐成伟王良举
财经问题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生产率出口变量

梁 云,唐成伟,王良举

(1.安徽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10;2.中国人民大学 商学院,北京 100872;3.中国人民银行 南京分行,江苏 南京 210004)

一、引 言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进而快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获得持续的经济增长,一直是学术界和决策层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开放条件下,相对于发达国家仅依靠自主研发实现技术进步而言,发展中国家通过技术引入来提升技术水平是一种更迅捷、更低廉的方式。与生产设备购买和国际专利许可等直接技术引进方式不同,由于在出口过程中企业主动寻找和学习符合自身要素禀赋结构的技术,因而通过“出口中学”获得的先进技术是“适宜”技术,并理当成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部知识和技术资源实现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式。但即便出口贸易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出口导向战略的合理性却一直广受质疑。Krugman[1]在评价东亚经济增长奇迹时就认为,依靠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的东亚国家经济增长是一种依靠增加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增长,并不包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内容,因而依靠出口贸易实现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对于这一质疑的回答可以归结到理论界关于出口与技术进步两者关系的讨论。以Bernard和Jensen[2]为代表的一组文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出口企业在生产效率、技术水平以及经营绩效等方面要显著优于非出口企业,并由此引发了对“自选择”和“出口中学”假说的论证,即出口企业拥有的高生产率究竟是高效率企业“自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结果,还是出口过程中的“干中学”效应所致。①通常认为进入国际市场存在“冰山成本”(包括运输成本、营销成本、管理国外市场支出的人力成本、调整产品导致的额外成本等),只有较高生产效率的企业才能够克服这些成本并实现获利。显然,如果“出口中学”假说成立,发展中国家能够利用出口来实现技术进步,那么出口导向战略就是合理的。而本文认为,对出口导向战略合理性更全面和客观的评价还需要对另一个问题做出回答,即“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能否通过出口来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因为,虽然发展中国家能够通过模仿和学习从发达国家获得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但是核心技术尤其是战略性高端技术无法通过技术转移和扩散获得。如果仅仅依靠学习和模仿,发展中国家只会拉大其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差距并最终形成技术依赖。所以,要想拥有技术进步的持续动力,发展中国家就必须走依靠自主创新的道路,逐步实现从技术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从这一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出口促进技术进步对于今后贸易政策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

已有考察出口与技术进步二者关系的文献并不能体现出口贸易的技术进步路径。这主要是因为这些研究大多以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技术水平,而全要素生产率反映的是企业在剔除资本和劳动要素之后的技术创新、组织管理以及外部制度环境等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部分,任何单个或多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并表现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所以,以研发投入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性能的改善、生产工艺的革新、组织流程的再造以及管理效率的提升等,都能够实现广义层面的技术进步。Bernand等[3]认为,“出口中学”效应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身上都能得以体现,但在多数情况下并不必然表现为企业通过出口实现了自主创新型技术水平的提升,而是表现为先进生产设备引进、产品制造工艺改善以及管理绩效提升等成本降低型生产效率提升。所以,以发展中国家为背景的研究重点应置于如何从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实现技术进步转变的可行路径和实现条件。显然,这首先需要从理论上对出口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具体路径或方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判断。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从微观层面考察我国本土企业利用出口实现技术进步的具体机制或路径,这是对相关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补充;(2)以中国的高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不仅是因为高技术企业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关系更为密切,还考虑到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规模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3)在方法论上,使用Baron和Kenny[4]提出的中介传导模型,该模型是机制研究较为科学的方法。

二、研究设计

(一)机制研究与中介传导模型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考察出口贸易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机制的文献十分缺乏,即便是有一些学者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往往也只是侧重某一方面,而并未进行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考察。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出口对企业自主研发的影响。比如,王华等[5]采用中国1 548家企业数据考察了不同技术引进方式对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发现贸易会对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培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余官胜[6]利用中国1986—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的研究表明了出口与自主创新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张杰等[7]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发现出口对本土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是通过促进制造工艺流程及外部制度环境改变等非创新因素获得,而并非通过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但这一论断只是在结论基础上的推断,并未提供严格的经验证据。

这类研究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口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技术进步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出口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具体路径也有多种,仅从自主研发的角度展开显然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即便出口能够促进出口企业的自主研发,但是否能够形成“出口→自主研发→技术进步”的完整作用路径,还有待进一步论证。自Baron和Kenny[4]提出中介传导模型 (Mediation Model)以来,就成为机制研究的重要方法。本文借助该模型来考察出口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中介传导模型的核心思想是 (如图1所示):因变量X对自变量Y的作用实际上是通过中介变量M产生的。中介传导模型指明了判断中介变量的准则:(1)Y对X回归,X的系数显著;(2)M对X回归,X的系数显著;(3)Y对M回归,M的系数显著;(4)Y同时对M和X回归,若M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X的系数减小且仍显著,则中介变量M起部分中介作用;若X的系数减小且不显著,则中介变量起完全中介作用。前三个准则是判断中介传导模型成立的基本条件,最后一个是判断中介变量成立的关键条件。

图1 中介传导模型示意图

(二)出口促进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理论框架

理论上分析的出口技术进步效应均能在实践层面找到相应的“落脚点”。徐作圣和邱奕嘉[8]就指出,无论是出口厂商自己收集还是国外采购商提供的有关消费者偏好等方面的信息,一般会促使出口厂商更多地致力于产品方面的革新,改善产品的设计和性能,以满足国外消费者的需求。通过模仿、学习和吸收获得的先进技术大多会被用来从事基础性的技术创新。而国外采购商在技术和设备方面的支持通常会帮助出口厂商改进产品的制造工艺,以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产品。受这一观点的启发,本文将出口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具体路径归纳为三个方面 (如图2所示),并以命题形式呈现。

图2 出口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

出口会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首先,参与国际市场的企业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这会促使其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以提高竞争力来维持和巩固市场地位。Berrnard和Jensen[2]研究发现,与非出口企业相比,出口企业更加重视自主研发,无论在研发费用还是科技人员方面都会给予更大的支持。其次,出口能够提升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使其有更充足的资源进行研发和创新。此外,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通常会对出口企业的研发行为给予补贴或政策上的优惠,这也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动力。于是有如下命题:

命题1:出口会通过提高企业自主研发的动力来促进技术水平的提升。

根据中介传导模型判断准则,完成对命题1的证明需要满足以下4个条件 (其他命题成立条件类似):(1)出口能够促进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2)出口会激励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3)研发规模的扩大能够推动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4)自主研发的积极性是出口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中介因素。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产品质量的改进以及种类的增加都是技术进步的重要表现。出口产生的学习效应能够使企业获得大量的需求信息,进而促使企业更多地致力于产品质量和性能的改善,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为了采购到质优价廉的产品,发达国家的采购商或发包商会提供技术设备购买、管理人员培训和技术问题解决等方面的支持,来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优化产品设计。所以,除了扩大研发规模以外,出口提升技术进步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促使企业加大产品革新的力度。于是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2:出口会通过促使企业加大产品革新的力度来提升技术水平。

出口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还可能表现为组织管理方式的学习等成本降低型生产效率的提升[6]。在与发达国家贸易伙伴的交往中,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企业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体制。通过吸收和应用这些理念和体制,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能够实现组织流程的重组或再造,从而在有效提升管理绩效的同时降低管理费用。Bernard等[3]将这种通过管理经验的学习和组织流程再造实现的效率提升称为成本降低型效率提升。所以,出口企业通过在出口过程中不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并提升管理绩效的方式来提升生产效率也是出口促进技术进步的一种重要途径,于是有如下命题:

命题3:出口会通过提升企业管理绩效来实现技术进步。

三、样本选择与计量方法

本文使用的样本是国泰安数据库提供的非上市公司调查数据。该数据包括企业基本情况和财务指标两大部分,涵盖41个工业行业200多万家制造业企业,时间跨度为1998—2009年。根据研究目的对数据做了如下的处理:(1)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高技术行业目录从样本中筛选出高技术企业;(2)按照Liu和Buck(2007)提出的原则对数据进行“净化”:剔除杠杆值和特异值;一些重要指标必须没有缺漏值和负值;企业员工数须大于8人,且企业全部资产必须大于固定资产;法人代码独一无二且没有缺失;(3)由于侧重考察出口对本土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所以按照注册类型删除了外资性质的企业;(4)一些关键指标 (如出口交货值)在2004年存在缺失,取相邻年份的算术均值为代替。虽然并未增加样本信息,但是能够保持样本在时间上的连续。由于1998年和1999年的数据缺失较为严重,故而选择以2000年为样本起始点。最终样本包含285个企业,时间跨度为2000—2009年,观测值2 850个。

(一)变量设定

(1)以基于DEA投入方法的Malmqusit生产率指数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并以此衡量企业的技术进步 (以企业员工人数和固定资产总值作为投入项,以工业总产值为产出项);(2)以企业当年出口交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出口规模;(3)以研发支出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来衡量自主研发的积极性。一般而言,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越大,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就越高;(4)管理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能够较好地体现企业的管理绩效;(5)以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企业在产品革新方面的努力程度。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解释,新产品是指采用新设计理念或新技术研发和生产的全新产品,或者是在产品的材质、结构和工艺等某方面较原产品有显著改进,进而拓展了使用功能或提升了产品性能的产品。所以,新产品产值这一指标不仅包含通过研发产生的全新产品,也涵盖了对已有产品的改造。本文还控制了一些理论上会对实证结果产生影响的企业异质性因素,主要包括:(1)企业规模,以固定资产总额、员工人数以及销售总产值这三个指标来衡量;(2)企业年龄,以企业成立的时间来反映;(3)资本密集度,以固定资产总值与员工人数的比值来衡量;(4)以国有和非国有区分的所有制结构;(5)消费者导向型企业。因为消费者导向型企业更关注产品方面的创新,于是使用广告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来作为代理变量。通常认为偏好更多广告支出的企业更加关注消费者需求。变量的统计性描述见表1所示。

表1 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N=2 850)

(二)计量模型构建

建立以下的面板数据回归方程来完成对命题的验证:

变量的下标i和t分别代表企业和年份。Y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M为中介变量。ε为标准误差项,表示无法观测到的但影响因变量的其它因素。u代表特定个体的固定效应。式(1)—式 (3)分别考察因变量、自变量以及中介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式 (4)是考察中介变量的传导作用是否存在。

(三)计量分析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本文使用的计量方法为基于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法,不同模型的选择以及异方差和序列相关问题可能导致结果的偏误。检验结果显示,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更为有效,并存在明显的异方差和时间序列问题。因此,使用Driscoll和Kraay(1998)提出的估计方法,该方法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能够同时处理回归过程中存在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问题;二是适用于无法确定异方差、序列相关以及截面相关性质时的估计。

另外,模型的内生性问题也会影响实证结论的准确性。但本文认为由于“自选择”假说在中国并不具有普适性,因此不会产生严重的内生性问题。中国处于转型时期所具有一些特殊制度因素会对企业的出口决策产生复杂的影响,并且这种制度方面的影响会远大于劳动生产率或技术水平。首先,国内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导致了国外市场的进入成本低于本国外地市场,形成中国本土企业普遍选择国外市场而非国内市场的“舍近求远”现象。其次,国内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企业从事国内贸易的成本较大。以货款拖欠为主要表现的社会信用体系缺失问题使得企业的出口净收益要大于国内市场的净收益,并导致一些规模偏小、实力较弱的企业反而偏好国际市场。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比如,李春顶对中国33万多家制造业企业进行的研究发现,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均值要普遍低于非出口企业。赵伟等针对浙江企业的研究也发现了“自我选择悖论”。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实证检验部分,先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因变量,对一系列控制变量做回归分析,构成基础模型 (1)。然后在此基础上依次分别纳入出口规模、研发强度、管理绩效以及新产品产值等变量做回归构成模型 (2)—模型 (5),回归结果详见表2所示。在衡量企业规模的三个变量中,只有销售总值的系数显著,表明销售总值的增长会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生促进作用。资本密集度变量的系数并不显著,说明资本密集度的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显著的作用。企业年龄变量的系数为正且显著,表明有运营经验的企业往往拥有更高的生产率。为控制消费者偏好型企业所设置的广告支出规模变量系数虽然显著,但是为负值,表明广告支出比重较高反而不利于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表2 回归结果 (N=2 850,因变量:TFP)

加入新变量后,模型 (2)—模型 (5)的拟合优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新变量的作用是显著的。F统计量都是显著的,表明方程的设立较好。模型 (2)—模型 (5)反映的结论有:(1)在控制了一系列异质性因素之后,出口规模的扩张会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出口中学”效应的存在;(2)研发强度、管理绩效以及新产品产值等变量的系数均为正值且显著,说明无论是增加研发投入的比重、重视产品革新或者是通过降低管理费用来提升管理效率,都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

表3主要考察出口规模对包括研发强度、管理绩效以及产品革新在内的中介变量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出口规模变量的系数为正值但不显著,表明企业出口规模的增加不能对其研发强度产生显著的影响;(2)出口规模的增加能够促使企业降低管理费用,在贸易过程中学习和吸收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能够帮助企业提升管理绩效;(3)出口扩张能够显著促进企业从事新产品开发的积极性。

表3 回归结果 (N=2 850)

表4考察中介变量的传导效应是否成立。由于出口规模增加不会促使企业加大研发强度,所以命题1无法成立,只需检验命题2和命题3。为了更直观的判断,本文在表4中设立了对比列(模型 (2))。从实证结果看,当全要素生产率对出口规模和管理绩效做回归后,管理绩效变量的系数显著,出口规模变量的系数也仍然显著,但绝对值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从17.362下降为14.279),这表明管理绩效在出口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类似的,产品革新在出口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中也起部分中介作用。命题的检验过程及最终结果通过表5呈现。

表4 回归结果 (N=2850,因变量:TFP)

表5 命题的检验过程与结果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中国高技术企业在2000—2009年的调查数据为样本,以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衡量企业技术进步,并结合中介传导模型实证分析了出口促进中国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出口能够促进中国本土高技术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出口中学”效应确实是存在的。但是这种效应并不是通过提高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来获得的,而是通过促使企业加大在产品性能改进和新产品开发方面的力度,以及组织管理方式革新进而提升管理绩效这两个途径实现的。

本文的结论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以中国高技术企业为对象的研究表明,出口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是显著存在的,企业通过出口贸易能够获得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对于一国的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应该继续坚持开放的贸易政策,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更多的高技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但是从长期来看,无论是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还是企业的发展壮大,客观上都要求从单纯依靠技术模仿和学习实现的技术进步方式向依靠以研发投入为基础的自主创新实现的技术水平提升方式转变,而自主创新能力恰恰是当前我国企业普遍欠缺的。所以不能仅仅满足于出口贸易引致的产品生产工艺改善和管理绩效提升等非创新型技术进步,更应该通过改革和完善现有科研体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激励企业将利用出口贸易获得的外源性技术和知识更多地应用到自主研发活动中去,通过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的持续进步。

[1]Krugman,P.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J].Foreign Affairs,1994,73(6):62-78.

[2]Bernard,A.B.,Jensen,J.B.Exceptional Exporter Performance:Cause,Effect,or Both?[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7(1):1-25.

[3]Bernard,A.B.,Jensen,J.B.,Schott,P.K.Trade Costs,Firms and Productivity[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6,53(5):917-937.

[4]Baron,R.M., Kenny,D.A. The Moderator –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1173.

[5]王华,赖明勇,柒江艺.国际技术转移、异质性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管理世界,2010,(12).

[6]余官胜.我国出口贸易和技术创新关系实证研究——基于联立方程组[J].科学学研究,2011,(2):300-305.

[7]张杰,李勇,刘志彪.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吗?——来自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1999—2003[J]. 管理世界,2009,20(12):11-26.

[8]徐作圣,邱奕嘉.创新管理[M].台北:华泰出版社,2000.100-105.

猜你喜欢
生产率出口变量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SL(3,3n)和SU(3,3n)的第一Cartan不变量
固定成本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分布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