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超循环:生态方法论》中的再造性欣赏

2014-12-12 04:36陆浩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方法论范式

陆浩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浅谈《超循环:生态方法论》中的再造性欣赏

陆浩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超循环:生态方法论》提出了一种超循环的学术研究方法,它从哲学、科学和技术三个层面构建出相应的学术人生、学科系统和学术活动领域的多位一体的生态规律系统。本文主要分析“再造性欣赏”这一章节,书中通过探讨文学欣赏的规律,进而展开为“欣赏”学术研究对象的规律,阐述了欣赏的立体超循环的价值运动,结合生态审美视角,涵盖了学科研究、生态研究、审美研究等多领域形成整生的意义系统,具有生态审美化的特征。

《超循环:生态方法论》 再造性欣赏 生态审美化特征

《超循环:生态方法论》提出了一种超循环的学术研究方法,它从哲学、科学和技术三个层面构建出相应的学术人生、学科系统和学术活动领域的多位一体的生态规律系统。本文主要分析“再造性欣赏”这一章节,书中通过探讨文学欣赏的规律,进而展开为“欣赏”学术研究对象的规律,阐述了欣赏的立体超循环的价值运动,结合生态审美视角,涵盖了学科研究、生态研究、审美研究等多领域形成整生的意义系统,具有生态审美化的特征。

一、立体超循环的价值运动

超循环理论是关于非平衡态系统的自组织现象的理论,最早由德国科学家M·艾肯在20世纪70年代直接从生物领域的研究中提出,研究细胞的生化系统、分子系统与信息进化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超循环作为一种学术方法被引入生态美学理论体系中,具有生态美学方法的一般特点,即广适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由此,超循环可以上升为一种更为一般的学术方法和研究方法。书中,超循环方法论的核心是生态辩证性,这一要素也贯穿了袁鼎生教授的整个生态美学思想。他认为超循环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动态平衡、递进发展和进出端口的开放性。文学欣赏活动的超循环不仅同时具备了三个条件,而且三个条件之间都实现了充分平衡的发展,因而可以成为其他学术活动超循环运行的范型。将“超循环”这一概念应用到生态美学的范畴,以生态整生的方式建构起来,从而建立起一整套生态方法体系是袁鼎生教授在生态美学研究过程中的一次重要探索,正如本书前言中作者提到的:“超循环是最高的学术规律、生态规律、自然规律,是三者的耦合为一。”这一方法从根本上是一种生态辨证方法,但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的探索。

具体说来,动态平衡主要可以从作家欣赏世界再造文学形象、读者再造文学意象、文学意象再造的读者、读者再造的审美化世界四个阶段来分析,每一个环节都在生态辩证法的规约下实现了一种辩证统一的动态平衡。基于这一基础,文学欣赏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前一个环节,同时自身位格也有所超越,于是呈现出两方面的递进性。最后,文学欣赏活动圈的进出口都是客观世界,无论是信息还是能量的输入和输出都畅通无阻,进出端口具有开放性。因而文学欣赏环态再造,凭借自身的普适化机制,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这种旋回再造的先例,形成了一个更大尺度的超循环格局。

二、生态化视角下的再造性欣赏

《超循环:生态方法论》作为一本方法论专著,拥有一套完整的超循环生态方法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生态化的视角自然是不可忽视的关键之一。学术研究的生态范式,是在生态世界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从生态哲学的视角,探索学术规律规范与社会规律规范以及生态规律规范的三位一体性,形成学术研究和学术发展的生态路径。从生态化的视角出发,挖掘各种学术研究的意义、生态特性和生态潜能,并使之突显出生态向性,是生态化视角的重要体现。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前进中,生态范式先后经历了依生范式、竞生范式和共生范式三个阶段,其中共生范式既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整生范式的初级形态。整生范式作为早期生态美学研究即产生的一种学术范式,具有极大的提升潜能,按照作者观点,它呈现出走向一般普遍学术范式的趋向,这样就可以提高科学平台,增加其普适性。总而言之,生态范式在系统的更迭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步走上一条学术研究和学术发展的康庄大道。

具体说来,文学欣赏的系统方法层面则更加集中地体现了文本的生态化视角。文学欣赏具有同构原则、同情原则和同化原则,三者互为因果,相互关联,形成了文学欣赏交感互动、主客共生与共进的规律。文学欣赏同构原则中的主客动态同构,指的是读者和作品在对生中相互再造同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文学作品也不断提高质量与水准,从而实现文学再造性欣赏的超循环。文学欣赏同情原则中的主客互融,表现为读者与作品情感在审美境界上达到一种共鸣,从而实现主客体的相互匹配与和谐融通。

三、系统整生的研究范式

整生是在共生基础上形成的,它指的是整体系统生发的一种状态,包含系统生成、系统生存、系统生长三重含义。整生可以说是“以万生一”和“以一生万”的辩证统一。[2]袁鼎生教授曾经提出,指导生态美学的网络生态辩证法是在方法与生态的对生中走来,在整生范式、系统超循环范型以及网络中和基准的次第形成与现实中生发的。[3]整生范式作为这一生态辩证法网络的基础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一个“质点”,和其他质点一起逐渐构成一种网络化的辩证运动 。《超循环:生态方法论》全书都在概括各个层次类型的研究方法,从第一章总结出哲学层次的超循环方法,并进一步具体化生成科学层次和技术层次的生态方法系统,小到文学欣赏过程的整生规律,大到整个学术圈、人类社会、自然界的整生规律,都涵盖其中。在整生范式的视阈下,世界是一个整生系统,因而从适用性来讲,整生范式既处于金字塔的最顶端,作为生态范式系统的最高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它又作为具有普世性的、一般意义的基础学术范式而存在。

毋庸置疑,《超循环:生态方法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学术研究方法,但笔者以为该书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给广大学者提供了一种“做学问”的标准与方法,正如封孝伦先生在序言所说:“许多学者勤奋研究学术的时候,袁鼎生教授却在研究‘学术研究’本身……这部《超循环:生态方法论》,为学术研究勾画一条从基础到顶峰的路线图,为普通学人从学者到大师,构建了一个宏大的但却是艰难而扎实的学者人生规划。”学术是人性内在力量,人性之美的表征,无论是文学还是科学它们最终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归人性,而书中对于学术研究本身的研究正是对于这种本性的回归。周来祥先生也曾评价这本书:“提出了学人发展的标准与路径……形成了有序发展的学术生态位,构成了环环相接的生态链,可使学人自觉地走向可持续发展。”[2]在当今这个呼唤人才、呼唤学术真诚的年代,学者要怎样创造出有真才实学、富有创造力的、能影响世界的学术结晶,我想这应该才是本书更深的用意所在。

[1]袁鼎生.超循环:生态方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03.

[2]周来祥.学术方法的生态性建构——读袁鼎生《超循环:生态方法论》[J].鄱阳湖学刊,2011(1):128.

[3]袁鼎生.论生态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中国文化研究, 2013(1):72.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方法论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