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于现实与幻想之间
———《莱曼家的小店》中女主人公的顿悟过程

2014-12-12 04:36贾晓庆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莱曼曼斯菲尔德凯瑟琳

陆 晶 贾晓庆

(上海理工大学)

游离于现实与幻想之间
———《莱曼家的小店》中女主人公的顿悟过程

陆 晶 贾晓庆

(上海理工大学)

本文将从内外因两个方面,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选集中 《莱曼家的小店》(At Lehmann’s)的女主人公萨比娜(Sabina)进行人物性格分析,即从生活状况、人物性格转变和对性的压迫与渴望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女主人公的人生顿悟过程以及顿悟后的状况对读者产生的影响。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顿悟 性压迫 渴望

一、引言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英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以短篇小说成名的作家之一(王素英,2000:91)。其特有的女性主义视角和细腻流畅的文笔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其短篇小说更是灿若星群,名闻遐迩,使其一直成为评论界瞩目的宠儿。她的全部创作都指向女性的生存处境,她的作品“印象强烈,明了顺畅,短小精悍,美丽清新”(Algse,1923:484),康拉德·艾肯在评价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为短篇小说家所取得的成就时,称赞其小说拥有一种独特的敏感视角,这种视角属于现代文学范畴,而非前维多利亚时期的产物。除此之外,其小说表达情感时所散发出的纤细、微妙、精致、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洁、光鲜、明快等,使其作品独具鲜明的个人风格(Vinchent,2005)。当探讨其塑造人物的手法和技巧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笔下的人物并不复杂。一般而言,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笔下女主人公的典型形象被边缘化,又带有一丝神经质,踌躇于现实和虚幻的梦境的断层之间,举棋不定而又求助无门。她们生活在如梨花一般不真实的世界之中,看不清生活的本质,摸不透存在的意义,最终只能在现实的假面具下变得遍体鳞伤,具有强烈的反启示意义。目前还没有学者对《莱曼家小店》这一短篇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形象进行分析,下文将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对女主人公的人生顿悟进行分析。

二、小说主题概述

小说《莱曼家的小店》情节并不复杂。小说女主角萨比娜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笔下的典型女主人公形象。她渺小、自卑、隐忍、缄默,但内心对幸福的渴望却是强烈而真挚的。此时,萨比娜的世界一分为二,一个是醉生梦死、浑浑噩噩的现实生活,她终日囚困于琐碎而机械性的工作中,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似乎都已机械化。餐厅的工作如同一条死胡同,她丝毫看不到路的尽头。而另一个则是萨比娜本人所向往的虚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她不再是现实生活中无关紧要的配角,而变成了举足轻重的主角。小说带有神秘色彩的俊朗男子闯入了萨比娜的视线,此时她那如死水般的生活如黑夜出现了极光。她很快便陷入一种狂想的、热切的、迷乱的自我催眠和自我陶醉之中。这代表着她虚幻的梦境。而餐馆女店主福劳(Frau)痛苦的分娩和新生儿如幼兽般的啼哭声则代表着现实的钳制。小说结局处昙花一现的爱之火花熄灭在冰冷的现实中,梦幻的虚无和现实的尖锐最终还是难以调和,最终萨比娜如蝴蝶冲破茧层,得到了心灵上的解放,明白一切只是自己的梦幻,终还是回到了现实。

三、现实——醉生梦死的无底深渊

就生活状况而言,女主角萨比娜是餐馆服务员,作者开篇用一系列动词:匆忙起床、胡乱穿衣、暗中摸索(tumble out,button on,grope等)描绘出一个边缘化、受歧视压迫的女性形象萨比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同事安娜(Anna)较之于萨比娜,生活似乎安逸很多,在萨比娜渴望自己能有一个很好睡眠愿望的时候,临起床前安娜还有时间去向耶稣、圣母玛利亚、安东尼祈祷,祈求他们给她一个完美的身材。凯瑟琳通过对安娜的讽刺,来显示出萨比娜生活的艰辛,一个完全生存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命运之手以其嘲弄的方式将安娜和萨比娜安排在两个极点上,前者操劳奔波,疲于奔命,小心翼翼地将自己圈定在狭小的空间里,不敢奢求一丝一毫,过着自我封闭、画地为牢的生活。而后者则一劳永逸、游手好闲,具有神圣意味的耶稣和圣母玛利亚等形象在其口中也变成了消遣精力、打发时间的对象。在工作中,萨比娜也是受着无尽的压迫,每天做着额外的工作,却分毫未得,其经济状况也可想而知。她也会时常发出抱怨,为什么自己一个人要做所有的事情。忙碌的工作环境,也练就了她娴熟的技能,如:she flew the “slide”,helping the men with their heavy coats,always with that magical child air about her,that delightful sense of perpetually attending a party(她如滑轮般来回走动,脸上总是挂着一副神秘而又孩童般的神情,有种一直参加聚会的喜悦的面色,帮助客人们脱下厚重的外套)。一系列的动词的运用,节奏急促,表现了叙述者起伏涨落的心情,并在读者的内心深处激起情感的波澜,因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作品“更富于美学价值”(傅以逸,2000: 53)。由此看来,萨比娜社会地位的低下,沉重的工作压力为她日后的人生顿悟埋下了伏笔。从这一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社会个人的异化过程。在这样一个对立冷漠的社会中,人原本被赋予的形形色色的社会属性,如人际交流、参与社会的活动等,都已经被异化的过程所代替。几乎所有人都要在这个“心是孤独的猎手”的社会中不尴不尬地活下去 (郭海霞,2010: 67)。

四、梦幻——自我绽放的应许之地

文中描述萨比娜是个热心、忙碌的女孩,生活中的她几乎是事无巨细。不难看出,她对工作是非常积极认真的。但文章有时也不乏她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抱怨。当她的生活中闯入一个英俊的男子的时候,恰巧这个男子对她似乎也有些不确定的暧昧,她开始对工作对身边的人不是那么的积极。她也渴望生活能有些改变,即使那爱恋是昙花一现的,她也在所不惜。萨比娜改变自己以往的性格,尽管心中有矛盾、有煎熬,但在她追求爱的道路上她还是迈出了一小步,实现了自我释放。萨比娜自身对性的压迫和渴望,在英俊的年轻男子进入咖啡馆,原本无精打采的萨比娜发现该男子盯着她看时,她的脸上立刻泛起红光,心中的涟漪也层层泛起。当男子拿出一张裸体少女的彩照,萨比娜有机会挨着男子坐下,这是萨比娜之前就想做的,很显然这是男子对萨比娜的性暗示。当安娜叫唤萨比娜让她去给福劳夫人送夜宵时,萨比娜无奈离开相聊甚欢的男子。当萨比娜又回到咖啡厅的时候,男子已做好准备离开,离开前他说:“你该把头发扎松一些,不然头发就不卷了。”所以萨比娜晚间睡觉的时候,她散下自己的头发,放在手心,她喃喃自语,渴望自己的宿舍能有面镜子,可以每天看到自己的妆容,能把自己装扮得更美些。进入梦乡后她还幻想着那位俊男进入咖啡馆的时候,自己正举着葡萄酒等待着男子的到来。工作生活的现实又将她从梦幻中激醒。年轻男子真正再次到来的时候,萨比娜整个人都蹦地一下站立起来,男子的到来让萨比娜忘记一切烦恼,尽情享受和男子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为了给男子驱寒,萨比娜向炉火中多添加了些柴火,她觉得自己做的都是幸福的。随着屋内气温的上升,两个人内心的温度也在急剧上升,萨比娜自己似乎也渴望能发生点什么,以致呼吸紊乱得如同一只受惊的小动物。当萨比娜沉浸其中的时候,老板娘生产的小宝贝惊天的哭叫声将萨比娜从那爱情缠绵中惊醒,她挣脱出了男子,冲出房间。她挣脱的不是男子的温柔乡,她想挣脱的是现实的苦痛,她瞬间明白了、顿悟了,她是社会的底层人物,有着压抑的生活、窘迫的经济状况,罗曼蒂式的爱情并不只是爱情开始前两人间的浓情蜜意,而是一种责任、担当。细腻的描写,表现了萨比娜对性的渴望及自己内心的自我的压迫,寻找生活中的希望但又被现实无情地打破,这似乎提醒着自己不该得到这一切。

五、结语

小说篇幅虽小,情节简单,但是通过对《莱曼家的小店》中女主角萨比娜形象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细腻的笔法,从细节描写、内因描写以及外因描写,最终如火山喷发般,将女主角悲惨的境遇及泡沫般的爱情陷阱描绘得淋漓尽致,萨比娜最终产生了对人生的顿悟。小说的末尾也给了读者一些思考的空间,在萨比娜听到婴儿洪亮的啼哭之后,脱离了男子温暖的怀抱,之后又会如何,也给读者提供更多关注审视自己心理的机会。同时对警示现代女性,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下脱离绝望和自我封闭的边缘有一定意义。

[1]Gregory,Algse.Artist or Nun[J].1923(19):484.

[2]O’sullivan,Vinchent.Katherine Mansfield’s Selected Stories [M].London:W.W.Norton,2005.

[3]傅以逸.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创新艺术[J].外国文学研究,2001(2):53.

[4]郭海霞.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异化主题[J].外语教学, 2010,31(5):67.

[5]王素英.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艺术风格的形成[J].国外文学,2000(4):91.

猜你喜欢
莱曼曼斯菲尔德凯瑟琳
完美的鲨鱼
材料的选取之乐——柯迪·莱曼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国外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研究述评
浅析《呼啸山庄》凯瑟琳的人格特征
贾宝玉与凯瑟琳·恩肖的三角恋比较研究
短篇小说研究的创新之作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研究》评介
中魔法的铅字
曼斯菲尔德新西兰系列小说中的自恋人物
完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