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沃顿对道林·格雷的毁灭影响
——论道林·格雷之悲剧

2014-12-12 04:36闫俊舟金文宁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沃顿王尔德亨利

闫俊舟 金文宁

(上海理工大学)

亨利·沃顿对道林·格雷的毁灭影响
——论道林·格雷之悲剧

闫俊舟 金文宁

(上海理工大学)

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主人公道林·格雷的死亡原因引起评论界不少的揣测,其中之一认为将道林当成 “享乐主义”试验品的勋爵亨利·沃顿,与道林最后的悲剧脱不了关系。本论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运用弗洛伊德自我、本我和超我的人格心理理论,试图证明在沃顿勋爵的毁灭性的影响下,道林自己内心失去了平衡,最后走向了悲剧。

道林·格雷 勋爵亨利·沃顿 悲剧死亡 本我自我 超我

自1890年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诞生之初,争议就一直伴随其左右。故事中人物的道德观、男性角色之间的暧昧关系等,都足够在当时乃至现在引起各方学者的注意。而主人公道林·格雷的悲剧命运更让不少读者嘘唏不已,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美少年将刀子刺向了自己的胸膛?

关于道林的悲剧,国内外评论界大致经历了以下几种转向:一是作者论。小说作者奥斯卡·王尔德,在当时的维多利亚时期,是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等各种前卫思想的代言人。他特立独行的思想、言论,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就是道林·格雷这位看似 “离经叛道”的少年。评论家Lawler(1988)都将道林的悲剧归结于王尔德对当时腐朽堕落、停滞不前的英国社会的一种反抗。另一位学者Goodman(1994)则认为,道林的悲剧是作者性格缺陷的一种反映。

1923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的出版,为道林的悲剧人生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这也是小说开始的第二种转向——心理论。Blasi(2001)指出道林是王尔德本我的一个体现,在追求快乐的这个过程中,只能存在于一个虚幻的世界。而国内,从人格心理理论来研究道林的悲剧,一直是评论界的主流。肖萍(2000)和邵娟(2006)认为亨利是不受控制的本我的化身,巴赛尔是起调控作用的超我,而道林是失去平衡并走向了毁灭的自我。

尽管上述观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道林的悲剧,但这并不全面,因为并没有指出亨利勋爵与道林关系对后者命运结局的影响。本文则认为,道林的死亡,是亨利与道林本人双重作用的悲剧。作为小说中唯一一位见证了道林从无知懵懂少年走向嗜血杀人的恶魔的亨利勋爵,亨利对道林的影响是毁灭性的,直接导致道林自身人格的分裂,从而本我冲破自我与超我的控制,走向了自我毁灭。

父母双亡的道林,由冷酷无情外祖父抚养长大。从他那里,道林继承了财富,却没有感受过亲情。故事从一开场,道林留给读者的就只是一份异常美丽的外壳,并没有灵性。但道林见到亨利后,一切都发生了逆转。道林对亨利诙谐机智的俏皮语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亨利不同一般的处世态度也给道林极大的震撼:“生活的目的在于自我发展”;①“我们因为自我克制而遭到了惩罚”(20);“摆脱诱惑的唯一办法是向诱惑投降”(20)。宣扬及时行乐的亨利,也不忘向道林警告年华易逝、美丽不再的悲惨未来。这一切对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来说,无疑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而这直接的结果,就是道林自身潜藏欲望的苏醒。换句话说,亨利刺激了道林本我人格的觉醒。

“本我”一词,英文为id,由弗洛伊德所创建,“他(弗洛伊德)创立了结构模型,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采取的行为遵循快乐原则。即,本我只关心如何立即满足个人需要,而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伯格:28)。

本我的原则就是要“寻找快乐”,这与亨利的“享乐主义”不谋而合。当道林看到画中那个会永远年轻美丽的自己,他嫉妒不已。永久的年轻与貌美就是可以令他快乐的事情,这就是他慢慢苏醒的欲望,任何可以满足他这个愿望的条件,他都能接受。所以,当他后来宁愿以灵魂来换取青春美貌,一切都变得在料想之中,这也是本我开始作祟了。本我角色的又一次释放直接影响了道林对待西贝尔的死亡——他将其当成一种艺术,并对西贝尔不抱有任何愧疚之感。而在这过程中,又是亨利一步步引诱道林本我人格的释放,他向道林宣扬自己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将西贝尔的死亡评价为 “一场绝妙的戏的绝妙结局”(100),与此同时,他又一次强调了自己的享乐原则:“人应当吸收生活的色彩,而忘掉它的细节。细节永远是庸俗的。”(101)这一切,都为道林给自己开脱提供了借口。从这一刻起,道林也将西贝尔的死亡视作美丽的艺术,同时也摆脱了自己内心曾有过的微量负罪感。而这就是本我开始挣脱外界道德束缚的一种象征。从这个意义上说,亨利所说出的话,本就是道林内心所想的,道林自己也承认:“你剖析了我,给我自己看,哈利。你对我真了解呀!”(103-104)

接下来的岁月中,亨利陪伴着道林,两人一起听音乐,看歌剧,在寻找快乐的道路上前进着。有意或无意,亨利为道林本我的发酵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社会环境。此时的本我,企图要全部释放自己并追寻最极端的快乐。任何阻挡其追寻快乐的因素都会被自身强大的本我所摧毁,导致危险的后果,甚至自我毁灭(Guerin,W.L.&Labor,E.&Morgan,L.,2004:130)。

道林的人格,在本我的不断膨胀下,已经渐渐失去平衡。当画家巴赛尔发现了道林的秘密,知道那幅肖像代表着道林道德的堕落,他极力劝说道林能够悔过自新:“永远不晚,道连。不是有这样一首诗吗,‘尽管你的罪恶是猩红的,我会把它变得像雪一样洁白。’”(154)但他的苦口婆心并没有挽回那个曾经善良纯洁的少年,反而他的行为被本我认为是最大的威胁,而本我会毁灭一切来满足快乐的冲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道林将刺刀刺向了巴赛尔:“道连向他直冲过去,将这把刀刺进了耳后的大动脉,把头按到了桌子上,对准它一刀刀刺了又刺。”(155)为了保护自己,本我会试图摧毁一切外部的危险,但在追求快乐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控制,本我就会走向自我毁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故事的结尾,道林将刺刀刺向他的自画像,而这画像,本身就代表着道林的灵魂,灵魂死亡的那一刻,也就是道林生命的终结。

读者不禁会问,如果每个人的本我都像道林一样不受控制地追求快乐,那结果不就是所有人都走向毁灭?但实际情况却是,本我只是隐藏着的最原始欲望,正常人格中,有超我、自我来控制本我,不让其发挥毁灭作用,因为“自我的活动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代表社会的价值和标准。本我、自我、超我相互补充,相互对立。三者的斗争永不停止”(伯格:29)。

小说中,道林的自我就体现在那张自画像上,当亨利第一次引诱、唤醒道林的本我,自我也开始发挥自己的作用——它通过自身的变化来展示道林的罪恶的灵魂。由于自我本身没有任何力量,所以这也是自我唯一能做的抑制本我膨胀的事,但这种力量太微弱,不能对本我产生大的影响。

为了抑制本我,超我也在不断发挥作用。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超我不断地试图唤醒道林的良知。在残忍地斥责西贝尔之后,道林对所做的一切非常后悔,并想通过与西贝尔结婚来弥补自己的错误。这种情绪的出现是因为超我部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与本我作斗争,防止本我伤害他人。当听到西贝尔死亡的消息时,道林一开始的情绪反应是伤心、害怕和担心,这些情感也是在超我的作用下而产生,它通过基本的道德原则来控制人本身罪恶的欲望。但这种挣扎,还是抵不过亨利的巧舌如簧,因为道林在亨利的引诱下,还是任由本我发挥作用,最后膨胀到反抑制超我。

在道林最后的悲剧前,超我从来没有停止与本我的斗争。有些情况下,超我也显示出一点点胜利的姿态,例如,道林也曾试图挽救他罪恶的灵魂,尽管方式是通过忘记自己所做过的事;当道林知道自己可能间接导致别人的死亡,他的忏悔也是真诚的,甚至向亨利乞求:“我巴不得永远停止射击,哈利,整个事儿很讨厌,也很残酷”。(198)种种我们都不难推断出,超我确实不停地发挥它的作用,但亨利又一次对道林的本我膨胀推波助澜,让道林相信每个人的死亡是自己的责任,与旁人无关:“呵!我猜是这次事故。老弟,那是无可奈何的。是那个人自己的过错。这跟我们无关。”(198)又一次,超我不得不屈服于本我。

在亨利的影响下,道林人格的本我似乎挣脱了所有外部的束缚去膨胀自己。而这种不受控制的膨胀,终于让本我走向了自我毁灭,伤害了人格的主体,也导致了道林的悲剧。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亨利的推波助澜,道林不会走向罪恶的深渊;若道林自己能够足够强大,保持自己内心人格的平衡,不让内心的欲望为所欲为,悲剧也不会发生。总之,正是有亨利对道林邪恶式的影响,以及道林自己的双重作用,才导致这场悲剧的发生。

注释

①(爱尔兰)王尔德.王尔德作品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19.文本引用下同.

[1]Blasi,M.Narcissism in nineteenth century literature(Doctoral dissertation).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database,2001.

[2]Goodman,L.F.Oscar Wilde’s literature:masking narcissistic anxiety(Doctoral dissertation).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database,1994.

[3]Guerin,W.L.,&Labor,E.&Morgan,L.&Reesman,J.C.&Willingham,J.R.(Eds.).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4]Lawler,D.L.(Ed.).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Authoritative texts,backgrouds,reviews and reactions,criticism[M].New York: W.W.Norton&Company,1988.

[5]伯格.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6]邵娟.失衡的自我:《道林·格雷》的悲剧[D].郑州大学,2006.

[7]王尔德.王尔德作品集[M].黄源深,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8]肖萍.试析《道林·格雷》中的心理人格分裂[J].名作赏析, 2000,7(10):35-37.

猜你喜欢
沃顿王尔德亨利
50只狗命丧桥底只因受过诅咒?
史蒂文森的唯美主义:从王尔德的三种美学谈起
找找看
为自己
为自己
大公鸡亨利
沃顿商学院:这里走出了巴菲特、马斯克,还有特朗普
我在特朗普母校读本科(我的留学故事)
找找看
超越与反叛——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中“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