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写意与写实之别看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2014-12-12 04:36丁明明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风景画山水画上帝

丁明明

(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

从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写意与写实之别看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丁明明

(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作为人类艺术领域中两颗璀璨的宝石,一直传承至今,除了其艺术本身的魅力以外,其身后的文化支撑也同样渲染着它的魅力。本文将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来分析同为风景画题材,为何两者的艺术表现形式却不相同,但却同样让这一艺术在人类精神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山水画 写意 西方风景画 写实 文化成因 思维方式差异

一、引言

“东西方两种传统在各自的道路上,无疑都创造了我们不能不为之永怀谢意的价值”,此言出自英国著名的艺术史家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艺术的成就没有精确的评判标准,不可能对两种艺术进行优劣评判,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心怀感恩之心去体味这两种艺术背后的文化以及它反映出的人们对世界的不同理解。中西的山水画和风景画作为平行的两种艺术,在表现手法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一差异没有让人们迷茫也没有让人们去抨击它,而是让我们读到了不一样的美以及美背后的故事。

二、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特点

中国山水画的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写意性,写意性不仅仅是山水画的特点也是整个中国绘画艺术的突出特点。何谓写意,写意就是不拘泥于对客观事物外在形态的真实再现,而偏重于意境和情感的表达。除了自然事物本身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融入作者的情感,或者一些哲理性的思考。但是这些情感和哲理的表达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建立在对自然事物的观察之上,否则作品就是无本之源,让人不知所云。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经常会在一幅作品上作诗一首,以写出作者做此幅画的背景,作者的所思所想,让观者能更清楚地读懂画的意思。中国山水画的写意性扩大了画的范围,提升了画的高度,让每一幅画都拥有了灵魂。

西方的风景画最先源于宗教人物画,根据西方基督教的教义,西方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目的是向上帝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所以西方画家非常注重绘画的写实性。西方风景画多强调对景写生,画家们要到大自然中去真实地感受自然、观察自然、分析自然,然后用丰富的色彩调和出最接近自然的色彩,以及运用微妙的光感来真实地再现风景,他们追求的是尽最大可能地接近自然以及真实地再现自然,所以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来描摹自然,甚至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计算以达到真实的效果。我们在欣赏西方风景画的时候,除了惊叹它的美丽与真实之外还往往感慨画家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色彩的敏感之强烈、绘画技巧之独特。

三、写意与写实背后的文化成因

艺术的形成与文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绘画表现出来的这种偏重主观情感的表达,强调写意性的特点,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及宇宙人生观紧密相连。中国山水画偏重表现而略再现的风格与中国古代传统的道家思想是分不开的,道家重 “心”略“物”这一思想也影响了当时的文人墨客,所以他们都去追求一种意境的表达,而不仅仅是自然的再现。而且一个中国山水画家只有拥有容纳百川万物的胸中意气,才能做到下笔挥墨洒脱自如,才能表现出山水画那种超然与淡泊的意境,否则他们的作品是不会流芳百世,让世世代代中国人着迷的。

西方艺术则与之不同,他们接受到的是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的存在需要我们去看、去听,这样一来西方的画家就没有中国画家那种胸中意气,更多的是真实与细致。希腊哲学家希庇阿斯就认为,“美就是由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因此他们在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以希腊与基督教精神为依据的美学思想。如诗人但丁所言:“……你的艺术,距上帝只差一个等级。”上帝在他们眼里是世界及美的创造者,如此推理一番就不难理解西方艺术的写实性。

四、写意与写实体现出的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作为中西文化的两个主要分支,他们的不同表现方式也在间接地告诉我们两种文化下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究其表象,我们分析出如下差异。

(一)综合型思维与分析性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综合型的,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喜欢从总体出发,正如山水画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我们不能去揣摩山的高度与人的高度的差距,也不能去细究人的大小与树的大小的差距,而是要从整体去感知整幅画的意境。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与传统文化,即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分不开的,他们讲究的是人与自然是一体的、是统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与之相反的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分析性的,他们始终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是矛盾的。人类应该去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然后征服自然,所以他们要去分析、去探究自然的奥妙。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偏重分析,那么体现在美学中就是风景画的写实性,他们去仔细观察自然,然后通过色彩和光感去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

(二)感性直觉思维与理性逻辑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因而是模糊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理性的、逻辑的,因而是清晰的。中国人的感性直觉思维源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气的宇宙观,气的世界一开始就是模糊的。道家的“道”是混沌未开的,弥漫一切的,儒家的“仁”更是无所不包的,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人们不会去分析、判断,而是更多地靠“悟”靠“直觉”,所以很多的东西没有精确的定义,只能靠读者凭自己的经验去感知它的意义,所以就有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正如中国的山水画,每一幅画都没有唯一的答案,任何人对它的解释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行得通,所以后世之人对画的分析层出不穷,众说纷纭。

西方文化从最开始就有明晰的特点。古希腊第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就指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形式逻辑、欧几里得建立了平面几何体系,这些理论一直作为西方文化的精神工具延续至今,影响并建立起西方人的理性思维。欧洲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用逻辑的方法证明上帝的存在。在西方科学史上从古希腊阿基米德的静力学到牛顿的古典力学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近代以来诞生在欧洲的许多重要的科学概念,无一不是理性的、逻辑思维的产物。这一理性的逻辑的思维方式成为西方文化的基石,建立起西方人的理性逻辑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 “上帝的事情归上帝管,恺撒的事情归恺撒管”。他们的风景画也不例外,他们理性地去观察,通过逻辑来分析,把画中的每个事物都科学地再现,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景色在一个具体的时间点上的真实再现。

五、结语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应该从这些表象去探究其背后的本质,从而更深刻地去领悟艺术本身。本文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去分析了为什么同为风景画,传统中西方在表现手法上却存在着差异,这篇文章对我们正确面对艺术差异有很好的帮助,艺术的差异不能用好坏来区分,而是要去发现他们的差异,然后去欣赏他们的差异。同时这篇文章对我们在跨文化交际面对文化的差异时也有很大帮助。

[1]周积寅.古代艺术三百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陈洛加.美术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谢亚平.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思维方式[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

[5]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30.

猜你喜欢
风景画山水画上帝
我来打开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120秒的“上帝”
风景画便签夹
木质风景画
春天的风景画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