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反基督者》中自然与理性冲突下的心理认知

2014-12-12 04:36张蒙蒙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原罪伊甸园基督

李 洁 张蒙蒙

(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

论电影《反基督者》中自然与理性冲突下的心理认知

李 洁 张蒙蒙

(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

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叙事内容上,电影《反基督者》都堪称触及人类心理和生理接受的底线。本文通过分析自然与理性化身下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探究宗教背景影响下对于原罪的不同心理认知所导致的影片悲剧根源。

自然 理性 原罪心理 认知

一、引言

电影《反基督者》由著名导演拉尔斯·冯·特里厄执导,讲述一对夫妻经历丧子之痛后的心酸历程。身为心理学家,理性的丈夫将精神崩溃的妻子带到森林中名为“伊甸园”的小木屋静养,希望在探寻妻子内心恐惧根源的同时,帮助她走出丧子的阴霾。然而影片中森林里原本的平静被打破,美好的自然俨然转变成神秘且难以控制的邪恶寄居地,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也极度恶化。影片采用分段式的表现手法展开,并为每个章节添加了主题,使观众在欣赏故事意境的同时加深对主题涵义的理解。影片由一段黑白画面切入,夫妻在晨光中享受着性爱。独特的慢镜头不禁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浪漫的爱情片,然而随着孩子戏剧性地一跃,彻底打破了整个平衡的画面。

第一节——grief(悲恸):女人晕倒在孩子的葬礼上,并陷入深深地自责,内心对原罪性爱产生了怀疑。丈夫作为心理医生开始救赎妻子。灵魂不断被梦境侵袭的妻子错将疯狂的性爱当成拯救自己的途径。第二节——pain(痛苦):回到“伊甸园”之前,妻子曾带着孩子在这里完成一篇有关女权的论文。丈夫看着搜集的资料照片希望能借此走入女人的梦境,帮助其治疗心灵创伤。第三节——destroy(毁灭):妻子放弃了男人的帮助,选择自我救赎,隐藏在心底的撒旦逐渐复活。第四节——the three beggars(三个乞丐):奔跑中分娩的鹿,洞穴中的乌鸦,啃噬同类的狐狸,预言得以应验,男人亲手杀死了女人,梦境重新回归平衡。

整部影片充斥着尼采对上帝的批判、弗氏梦境的解析,反映了自然与理性对峙下夫妻双方对原罪心理的认知。拉斯·冯·特里厄用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明暗色调和精细的镜头诉说着人物内心的挣扎。

二、撒旦与基督的对立

影片以反基督者为名,表现了自然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其主题必然也离不开诸如基督、撒旦、亚当和夏娃的宗教角色。其实影片中所谓的“反基督”反抗的是基督所象征的男性救世主的身份,并非对耶稣基督本人。在仅有男女主人公的《反基督者》中,试图拯救妻子脱离于无限悲恸,始终以救助者心理医生身份出现的丈夫,俨然代表了救世主的身份。而影片中女主角则显然化身为与“基督”对立的撒旦形象。一直以来,“撒旦”被视为基督的对立面,诠释着邪恶和不理性。其实这里“撒旦”则表现为女性不满于基督教中将原罪全部归结于女性的言论进而对男性展开的疯狂报复。据圣经描述,人类的原罪源于伊甸园中女性夏娃在撒旦化身的毒蛇诱惑下,禁不住摘下禁果与亚当同食,进而产生了七情六欲。被逐出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遭到诅咒,上帝使女人具有了生育能力使其饱受生儿育女之苦,也让原罪永远留在其所生育的后代,他们为原罪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中世纪时,男权主义至上的基督教却将原罪全部推卸到女性身上,进而出现了历史上所谓的处决女巫的事件,即女主人公关于女性大屠杀的研究。基于推卸原罪的不同立场,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对于原罪的不同态度,导致双方的矛盾冲突不断加深。

三、自然与理性的对峙

随着故事推进,观众了解到丈夫在阁楼里发现了许多与历史上迫害女巫相关的资料照片,正是妻子之前带儿子到山中小屋“伊甸园”度假期间,撰写有关历史上女性大屠杀论文时收集的。他敏锐地意识到妻子目前的精神症状不仅与丧子之痛有关,可能还与她学术上的研究相关。他揣测妻子那段时期可能遭遇了某种精神危机。很快这种精神危机就通过夫妻间的对话揭示出来,妻子相信自然是撒旦的教堂。当然这里她所指的“自然”并非大自然,而是指人类本性的那个“自然”(nature,天性)。欧洲文艺复兴之前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自然一直被视为充满邪恶的,是撒旦的乐园。这个自然除了外在神秘莫测的大自然,还指隐匿于内心深处的自然本性。影片中这对夫妻俨然成了自然与理性的化身,在没有语言沟通的环境下,夫妻双方的对峙使观众逐渐嗅到了悲剧的气息。

电影里占据女人内心的主要矛盾在于她在接受基督教“罪感”理论的同时,又沉溺于“自然”(本性),所以她才会在论文中用“女性本身是邪恶的”的主题代替“邪恶事物迫害女性”。她一方面沉溺于性欲,又对此感到罪恶——边做爱边要求男人打她(自虐)。女人无法以理性来克服这种矛盾,由此所导致的恐惧最终使她陷入“绝望”走向疯狂和毁灭。被恐惧包围的女人对安全感的渴望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为了不让儿子和丈夫远离自己,她弄伤孩子的脚,在丈夫的腿上钉上石磨。而男人的形象则始终贯穿了理性的主线,他理性地看待伊甸园的自然,听不到“橡栗的哭泣”认为那只是“童话”。而在妻子看来橡栗落在屋顶的声音是自然的声音,是生命陨落的声音。他同样以职业化的理性思维看待妻子的恐惧,将其视为需要治疗的“疾病”,利用一切精神治疗的手段却始终无法帮助妻子脱离内心的恐惧。如此理性的丈夫当然走不进妻子的内心世界,聆听不到自然的声音,自然也无法救赎自己的妻子。

如果说基督教的“罪感”理论和“自然”相互对立,那么“自然”和“理性”同样是对立的。从基督教角度看,冷漠的理性和沉溺于本性(自然)的激情都是“反基督”的。然而,从“自然”角度看,现代理性和基督教的罪感理论都是“反自然”的。无论人本理性还是宗教罪感都是在自然之上建立起来的。尼采式的生存状态要求我们摆脱罪恶感,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欢乐。

四、本我与自我的冲突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部分。本我是在潜意识形态下遵循享乐原则的思想,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来避免痛苦。而自我遵循暂时中止快乐原则的现实原则,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是自我人格的执行者。此外,他认为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欲望渴求,是无意识对自我所开的窗子,透过这扇窗子可以看到内心深处另一个潜意识中的本我。但是如果当自我意识与无意识相互矛盾无法调和时,便会产生精神病症。因此丈夫才为妻子作进一步的心理辅导并尝试着从分析梦境来挖掘妻子潜意识中的恐惧之源。然而随着影片高潮的推进,观众可以体会到急于释放自我的妻子与固守本我的丈夫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那么,占据妻子恐惧金字塔顶端的到底是什么呢?正是一种压抑在妻子潜意识中对于自我幸福的本能苛求,对于本我的释放。然而这种无意识的本性在现实环境面前就构成了人道德上的原罪。在宗教压抑下痛苦反叛的妻子,内心难以克制的欲望占据了她所有的思想,而作为心理医生的丈夫一直试图挽救妻子摆脱宗教上道德上所谴责的。一个是按照自己的意识想要得到解脱寻求快乐,一个面对现实清醒努力地想要纠正这种不被世俗接受的沉沦。电影中妻子幻想的“三个乞丐”由欲望缠身的人幻化为三种动物,并且作为冷静的旁观者出现,无声地目睹人类的欲望及其惨痛后果。画面中一直出现的鹿总是那么安详,给人以平和心境,宛如天使一般地看着所发生的残酷的一切。等一切都平静了,它又悄悄地没入山林中,这里妻子和鹿俨然是魔鬼和天使的化身。最终遍体鳞伤的丈夫亲手以死亡的方式结束了妻子内心澎湃的罪恶,回到了现实中。

整部影片在美丽与恐怖交织的情况下阐释在宗教约束下的女性心理。她渴望得到自由快乐,但这种与生俱来的心理状态需经过现实的考验,因为现实生活是受道德约束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以悲剧结局使该影片达到了现实的平衡性。

五、结语

拉尔斯·冯·特里厄称《反基督者》为“一场关于罪与性的黑暗梦境,看这部电影对很多人来说简直就像一场灾难,但这是我为自己拍的电影,引发一些讨论很正常,我也喜欢有争议”。对观众而言,观看这样一部电影像在经历一场在视觉和心理上双管齐下的突击战。然而喧嚣之后终究要归于平静。影片结局的画面又呼应了开篇的浪漫,依然是那么纯净的背景音乐,只不过在经过了喧嚣之后的人们能否如画面那样安详就另当别论了。

[1]曹祎娜.爱恨同根,余孽同源——《反基督者》一场华美的悲剧[J].世界电影,2010(3).

[2]拉里·格罗斯,罗艺馨.反基督教廷六训——非立非破,拉尔斯·冯·特里厄的新片,一位大艺术家的作品[J].世界电影,2010(3).

[3]麻小,左岸.毫无顾忌地释放愤怒[J].电影世界,2009(5).

[4]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改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68-169.

[5]田立年.尼采与基督教[J].宗教与哲学,2012(1).

猜你喜欢
原罪伊甸园基督
这座偏远小城,能成为年轻人的伊甸园吗
伊甸园
浅析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
为施政和立法之依据:近代中国政府基督宗教调查研究
伊甸园
“新生儿版”基督诞生
谢欣:伊甸园ENED
从基督绅士到职业俗人——美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
阿奎那关于原罪的实在论解析
罪与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