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 规范 优化:文稿编辑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2014-12-12 04:36刘向朝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文稿考核课程

刘向朝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

定格 规范 优化:文稿编辑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刘向朝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

作为网络编辑专业课程,文稿编辑基础课程教学契合企业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进行改革,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理论——实验——实践的目标任务一体化培训方式,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模拟编辑部”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平台基础上定格、规范、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使之成为操作性强、技能全面的网络编辑一线人才,从而实现教育与实践的结合。

行动导向教学法 模拟编辑部 顶层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

据权威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的竞争中,国内企业最为劣势的就是企业员工的“职业化”程度不够。有资料显示,90%的公司认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缺乏“职业化”的员工。[1]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高职学院则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在“职业化”上寻求突破,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从而提高没有学历优势的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有特色,是否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这是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网络编辑专业课程,文稿编辑基础课程教学试着结合企业对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高职学院学生的特点,采用理论——实验——实践的目标任务一体化培训方式,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笔者在对教学个案、网络编辑毕业生就业情况、企业招聘实例等进行分析研究、调查中发现,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编辑、校对领域用人要求相对一致,需求的是熟悉计算机操作技巧,懂得indesign、Page-Maker、FIT、QuarkXpress、AI、Freehand、Coreldraw等排版软件操作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教师有必要对文稿编辑基础课程教学进行定格、规范、优化,形成初具规模的师生互动机制,从网络编辑实际工作流程和高职教学需要出发,将编辑与校对岗位职业操作技能融入课程体系,形成适用于高职学生的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达到拓宽学生视野及知识面,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使学生成为实用型的高技能人才的目的。

一、定格:顶层设计三大模块三大平台,培养技能全面的网编一线人才

随着技术的进步、工作方式的变革和工作组织形式的变化,企业的管理由传统的以分工为基础的多层管理向扁平化的知识管理转变,企业的竞争能力也由传统对资源的占有转为对知识的占有和知识的创新能力,在这种变化下,企业对员工,包括生产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2]

文稿编辑基础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的安排上契合企业的上述用人标准和要求,教师首先对整个课程包括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在内的整个教学框架和体系进行规划、梳理和定格,采取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从宏观层面对课程进行顶层设计,将课程定为兼顾编辑、校对、版式设计和排版应用等整个编辑出版流程一体化的复合课程,重点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使之成为操作性强、技能全面的网络编辑一线人才。

根据笔者对学院网络编辑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工作的学生都面临所学专业知识用处不大、工作费力的困境。虽然学生在校三年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但到了具体工作岗位上会遇到诸多实际操作问题,学生们却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避免学生陷入此类困境,在课程教学安排中,将整个文稿编辑课程分为编辑实务、校对实务、排版三大模块,采用“模拟编辑部”的实验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三大模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以行动导向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将课程划分为理论教学平台、核心技能训练平台和综合技能训练平台三个平台,通过有层次、有目的的教学方法,提前让学生进入工作角色,系统全面地熟悉岗位理论知识、工作职责和操作技能。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组建的模拟编辑部按照教学计划的顺序、生产一线的流程自主运营,让学生进入 “总编”、“记者”、“文字编辑”、“版面编辑”、“校对”等职业角色,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人相处、与人沟通、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及集体荣誉感和工作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投身专业岗位的热情;同时也让学生提前感受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体行业职业高压力,锻炼其心理素质,培养其严谨、踏实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益求精的责任心,让学生为获得最佳制作效果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每个细节。

二、规范:构建行动导向实践教学体系,教学任务目标化精确化

教师从实际工作流程和高职教学需要出发,运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实践教学平台基础上规范教与学的过程,将其置于开放的职场生产环境中,实现教育与实践的结合。

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实验——实践——目标任务的一体化培训方式,对三大模块三大平台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的教学项目目标、任务、手段、方法、实践、考试等进行规范。教师在业务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方面运用模拟情景式教学,严格按照编辑和校对的专业标准和时间,规范设计各个业务环节的课堂学习,将编辑实务、版面处理和设计、校对基础等岗位技能融入课程教学体系,从选题策划、组稿的方式与策略、审稿的标准、编辑加工的原则、版面编排的原则和方法、校对的流程和技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编辑人员必备的业务能力和应有的职业意识的训练。

根据自由搭配和宏观调控的原则,教师引导学生分组组建“模拟编辑部”,有目的、合理地“搭配”小组成员,照顾各层次学生的特点,实现优势互补、各尽所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模拟编辑部建成后,每个小组便模拟报社出版周期生产报纸,仿照报社运营模式设置各个岗位,规范办报流程。

各模拟编辑部严格按照平面媒体的编辑流程,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将教学任务细分为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几个目标,分组进行模拟场景演练。第一,选题策划。各组按照计划分别召开编前会议,记者申报选题,责任编辑落实选题,组织记者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稿件采写、摄影。第二,各组根据报刊的编辑方针、定位依据、媒体特色组稿,稿件数量根据媒体情况决定。第三,选稿审稿。各组就选稿情况召开编辑会议,对稿件进行讨论和研究,决定采用稿、退稿和修改稿,并出提审稿和修改意见,对外用稿填写用稿通知单。第四,各组就采用稿件进行修改,精心提炼和制作精彩新闻标题,完成对采用稿件的修改和加工。第五,版面设计和排版,出样报、校对、印刷报纸。第六,编后会,各组成员交流经验体会。在此次编辑出版活动中承担记者工作的同学,谈谈采访写稿过程的感受,担任编辑和版面设计工作的同学介绍版面设计的思路,互相交流和学习。

为充分调动学生办报的积极性,在报样出来后组织优秀作品评选和展示活动,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就整个作品的制作主题、风格、特色等发表演说,并由每组选派代表对所有展示作品现场评分,评选出优秀作品。教师综合各组意见,对报纸中的好稿、好导语、好标题、好版面等进行点评。各组代表对展示作品的评分是学生文稿编辑基础课程实训成绩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从报纸方案设计到稿件采编和发排,直至在实训室完成报纸版面设计、进行电子排版并印出样报。通过这种全程配套的练习,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文稿编辑业务,保证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独立完成制作校报、团刊、班报、报纸副刊等任务。

三、优化:建立质量监督体系,进行课程考核改革

通过“模拟编辑部”行动导向教学,教师将教学任务和目标拆解为每一个可以进行具体操作的动作和单元,将项目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做”一体化和课外强化训练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质量监控、评估、调整;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建立一个自我监督、调控、完善的机制,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学生实现由学生到社会的转变;还有利于建立一个良性的师生互动机制,对教与学均具有积极推进的作用。

文稿编辑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操性都很强的课程,为了让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动手能力,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考核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平时的训练成果和实训来体现的,这就需要对考核方式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传统的终结性考核制度因为其考试形式的单一性、考试内容的片面性而被人诟病,过分强调“以知识为基础”,忽视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原则,考试结果往往成为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唯一标准,往往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所出入,造成学生就业后实践运用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差甚远的局面。这样的考试方式既对学生不公平,又成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阻碍。

因此,文稿编辑基础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笔试与操作相结合,期末与平时相结合。采取形成性考核、阶段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 20%,阶段性考核占总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40%。

形成性考核部分主要以教学过程为载体,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评定成绩,这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鼓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阶段性考核部分是以实际工作岗位技能为依托,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工作流程,考查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在三大模块每一知识点完成后进行,主要以布置任务的形式,包括学生独立作业和小组作业两种形式。这一部分教师会组织学生互评,教师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同时指出学生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互评分将成为阶段性考核分值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做到学以致用。

终结性考核部分也是灵活多样的,可以说是“六个结合”,即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理论和操作相结合、个人和团队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布置任务和自定任务相结合。教师事先做好大型综合性考题,抽签安排到每个小组,规定须在安排的课时完成,组长分配好各成员的任务,由组长对组员进行工作量的审核。小组完成任务后提交作业,教师安排答辩,随机抽取组内成员进行解说,当场点评与评分。

通过上述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实施,教师不仅将文稿编辑理论与实务相关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了学生,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了整个专业工作运营流程,同时学生也能运用所学理论和技巧,完成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编辑校对、编排设计等工作任务。教师也能在教与学信息互动和反馈的基础上,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评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结合企业需求,对教学内容、手段和过程等进行调整、充实和丰富,顺利实现文稿编辑课程教学的整体目标。

[1]闻立欧.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考核的改革与探索[J].科技教育,2008(33).

[2]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猜你喜欢
文稿考核课程
文稿规范
文稿规范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本刊文稿中参考文献的要求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内部考核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