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阁兰书信中的真实中国

2014-12-12 04:36汪琳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作家文化

汪琳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谢阁兰书信中的真实中国

汪琳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1909年至1913年,法国作家谢阁兰完成了其第一次中国之旅。本文通过研究这期间作家写给亲友的信件,试图理解其“真实中国”的内涵。作家钟爱“北京城”和“天子”的形象,因为两者兼具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皇权色彩,是中国与其他文明相区别的文化符号,从而成为作家的“真实中国”的凝结体。

谢阁兰 书信 真实中国

谢阁兰(1878-1919)是与中国文化结缘最深的法国作家之一。不同于其他外国作家,谢阁兰来到中国,既不是为了讴歌远离西方文明的牧歌生活,也不是为了以征服者的身份在当时相对落后的封建中国猎奇。他来中国,是为了深入了解另一种文化的蕴藏,发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挖掘这种文化的独存价值,寻找他所谓的“真实中国”。1909年至1913年是谢阁兰旅居中国的第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作家给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写了大量的信件。①对这些信件进行阅读能使我们了解其寻找“真实中国”的旅程。

一、踏足中国前的“真实中国”

1878年1月14日,维克多·谢阁兰出生于法国的布雷斯特。他作为海军医生到过许多地方,因为他“生来就注定流浪,要看遍世上可看之事物,感遍世上可感之情”。作家在波利尼西亚时曾见过土著文化的困境:西化潮流不仅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也摧毁了当地文化。这种文化在谢阁兰看来,比任何古文明或西方文明都更自然、更原始、更具活力。民族同化对世界主义者来说是一大进步,对谢阁兰来说却是无尽的遗憾。

谢阁兰六分之一的生命时光都在中国度过,对他来说,中国就是“真实”,代表一种与欧洲截然不同的奇特文化。他的童年伙伴曾参加过1900年联军对义和团的对战,谢阁兰由此得来对中国的最初印象,并随后对这大陆另一端的文明萌生了无穷的兴趣。1908年,谢阁兰开始在东方语言学院学习中文,师从著名汉学家,并成功通过海军见习译员的考试,开启真正踏上寻找“真实中国”之旅。

然而在踏上天国的土地之前,谢阁兰的脑海中已经隐约有了一幅“真实中国”的图景。图景的一部分来自于中国“小玩意”,因为家乡布雷斯特充斥着海船带回来的中国工艺品,对中国的印象首先来自实体的、能够触及到的东西。图景还有一部分源于中国的古典哲学思想,谢阁兰本人在旅途中最喜欢的读物就是老子的《道德经》。然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封建大厦摇摇欲坠之时,旧制度苟延残喘,新制度又尚未诞生,民众更是昏沉度日。谢阁兰在此感受不到一丝他在书中曾读到过的哲学火花。图景的最后一部分,也是最为抽象的部分,来自曾书写中国的作家、旅行家、传教士们。马可·波罗的游记激起欧洲对东方的向往,中国完全是个想象中的国度。启蒙时期的智者们将中国拉近,渐渐揭开她乌托邦的面纱,却仍带着想象的色彩。法国对中国狂热了五十年,夏多布里昂、戈蒂埃、绿蒂、克洛岱尔、瓦莱里等人纷纷写下自己的中国。但谢阁兰不满足于“他们说”,对纯粹猎奇来吸引读者的游记深恶痛绝。他期待游记作家抛弃欧洲中心主义,针对旅途提出新颖之处。对于中国一个如此辽阔又遥远的国度,寻找“真实”无疑是最新颖也是最关键的角度。要寻找谢阁兰的“真实中国”,我们必须跟着作家第一次中国之旅的路线行走。

二、从马赛到汉口:渐渐靠近“真实中国”

谢阁兰达到的第一座中国城市是香港。“香港真是个光彩夺目的事物。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影像”(第30页)。尽管为英国占领,这仍是中国的土地。“光彩夺目”,是因为尽管到处都渗透着英国人的灵巧,香港没有脱离根源文化。

到达上海后,有人推荐谢阁兰去参观耶稣会所徐家汇,结果他“竟然在中国大地上发现了波拿马路上最脏的垃圾”(第31页)。西方人引进了最好的电车、电线盘,和最糟糕的“忏悔者,地狱里的恐惧受尽煎熬的形象”(第32页)。尽管如此,他仍在上海感受到了第一个真正美好纯净的时刻。此时,谢氏的“真实中国”仍是想象、虚构的,但有一些实体的寄托。从他在上海的行程中可以观察到,谢阁兰认为最有异国情调的事物有绘画、书法、雕塑、建筑、茶、宗教、瓷器等等。但他从不主动谈及另一些方面:戏剧、音乐、烹饪,尤其是人民。最初的狂热过去之后,谢阁兰继续寻找“真实中国”的旅程。

第二天,作家动身去苏州。他在信中告诉妻子:“现在到真正的中国了”(第34页)。他提及从上海到苏州的沿途景色,农庄有点像布列塔尼,灰屋顶几乎没有中国的样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白墙灰瓦正是江南一带的标志性建筑特色。之所以说“几乎没有中国的样子”,许是因为作家想象中的“真实中国”应是紫禁城般的红墙金瓦,违背了这一想象,那就不是真实的中国。

南京最终用城外的洪武帝陵为他提供了宽慰。谢阁兰在南京写给妻子的信长度非同一般,并在之后和朋友的通信中反复提及。汉口是进京前的最后一站。“这些古老的事物是多么美丽啊!我竭力克制自己什么也不买”(第40页)。

随着谢阁兰的旅途深入中国的腹地,接近首都北京,他对中国文化的美学感知也越来越具体:越是古老的就越是美丽。所以他热爱瓷器、古董小玩意以及南京城郊古老又衰败的皇陵。他批评殖民主义,尤其痛恨在中国的土地上清除历史的传教士们。从香港、上海、苏州、南京,直到汉口,每一次谢阁兰都期待看到 “真实中国”,但外国势力的渗透带来更多的是同化,而非差异。在到达北京之前,他几乎以为波利尼西亚的噩梦重现。幸运的是,1909年6月12日,谢阁兰到达北京。

三、北京城:谢阁兰的中国“故乡”

北京城的历史可以与西方的罗马或拜占庭相比,上溯三千年建城史,至今没有中断。从平面布局来看,谢阁兰所看到的北京城呈“凸”字形结构。外城包着内城的南面,内城包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从外城到紫禁城,城墙外盘踞着又宽又深的护城河。天子所居之处是全城的中心,处在层层拱卫之中。城的四周还布以天、地、日、月坛,暗嵌紫禁城为宇宙中心之意。北京城的布局满含“中心”、“平衡”的用意,恰与谢阁兰所熟悉的中国儒家哲学的“中庸”和道家哲学的“整体、和谐、平衡”相吻合,简直就是其心目中“真实中国”的建筑体现。于是他在信中对妻子说:“昨天,我结识了我的都城。”(第49页)

几天之后,谢阁兰去天津的领事馆拜访了他神交已久的克洛岱尔。谢阁兰将克洛岱尔视作少数可以畅聊中国文化的人。可后者通过他人的言论了解印度教,通过翻译来理解《道德经》,不识一字中文却大聊中国之事,这些都与他的研究哲学格格不入。“在中国主要是应该找到无法估量的东西:就是永远地感受中国艺术。人们在法国可以收集到大量器物,可以在这上面变得很博学,但却矫揉造作,因为他们没有在这儿生活过”(第164页)。要描写、评论一个国家,就必须在这个国家感受生活。

于是谢阁兰开始感受生活。最初是游街串巷,然后他的好奇心渐行渐远,骑马至郊外探访古迹。“有时,生活在中国是奇妙的,因为人们在那与逝去的上千年频繁接触:很明显,北京的这些车是模仿汉朝的车,这车辆的形状与摇篮式的车篷也是。最可笑的是,在真实生活中,你频繁接触的服装和人物就像来自壁画、地毯、图画和花瓶似的”(第69页)。在北京城的旅居期间,他几乎一一验证了自己对于“真实中国”的想象。其后,作家作为志愿者医生参与山海关的疫病防治,在天津医学院担任教师,并游历西方人足迹罕至的中国西北地区,对北京城的这种偏爱和赞叹却贯穿始终,甚至由于对比更生思念。

综观“绿色”的词义演变,我们概括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关于“绿色”的两个义项的不同发展轨迹:①常用的颜色词 “绿色1”→活用的“绿色 1”;② 转用的“绿色 2” →汉化的“绿色 2”,并认为“绿色”的两个义项之间不是简单的引申关系,建议《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标出,此外我们应注意“绿色”的词义演变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西方语言文化的进入以及汉语修辞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多渠道、多角度、多元化的。

在担任天津医学院教师之后,北京和天津这两座城市的对比增添了作家的思“乡”之情。他每周乘三小时的火车从天津返回北京,寻找心灵上的慰藉。“我当然怀念在北京居住的日子,怀念那座绝对皇族的城市,怀念我的小屋。天津的居住条件明显更舒适,却是一副染上美式风格的粗俗的欧洲漫画”(P1160)。“只有北京,无与伦比的美丽的北京”(P1213)。远离了他的“真实中国”,谢阁兰自觉像灯塔的守卫者一般孤独。

在给德彪西的信中,谢阁兰这样总结他的旅程:“我坐着一艘英国船到了中国。香港,美丽,但非我所向。又出发,到了上海,同样令人恼怒。现在已经变得有些像美国了。我乘着舒适的轮船沿扬子江而上,号称‘深入内地’,到了汉口,尽管隔江与省会相邻,却仍环绕着英式、德式等不知名的气息。我接着坐快车(30小时)上北京,最后,最后,我真正到了中国,那是全部中国的浓缩,只不过,我们得知道如何去看。”注意此信的日期:1910年6月。早在1909年12月,谢阁兰就在信中向妻子宣称 “看过整个中国”(第222页)。1910年正是其心目中的 “真实中国”开始成形的时期,他选择把这个概念投射到北京城上。因为北京古老、高贵,充满皇室色彩,而天津则“混杂、滑稽、丑陋”(P1224)。谢阁兰追求“差异性”,在他自己的表述中,他用“真实”一词来代替。他认为古老中国的身份不应局限于人种和地理的异国情调,或像大多数西方殖民者一样与“殖民地”挂钩。

谢阁兰将北京城作为“真实中国”的体现,将北京城与中国的其他地域区分开来,除了其历史因素之外,最主要是因为其皇权色彩浓厚。因为是皇室驻地,所以“北京的城门和城墙一样,都真正是最宏伟的建筑”(P1118);所以在街上能找到全国各地汇聚而来的商品;所以尽管清王朝虚弱无力,却能将外国势力拒之城外,得以保存谢阁兰的“真实中国”。皇权色彩浓厚,最重要的是北京城里住着一位不可或缺的“真实中国”的形象代表:天子。

四、天子:真实与想象的凝结

谢阁兰曾有机会受摄政王(溥仪生父)的召见,他在信中讲述道:“整件事都是激动人心的。接见的房间低矮,天花板是一格一格的,光线昏黄暗淡,我们都安静地等着。然后有人拉起房间尽头的一扇隐约是蓝色的小帘,摄政王出现了,独自一人,坐在某种台子上;他用低沉的嗓音对我们说了几句话。接着我们深深地鞠躬(大约一百年前中国人还要求我们行跪拜礼),倒退着离开了。摄政王允许我们参观御花园,这湖中的小岛,就是囚禁上一任光绪皇帝的地方。”(P1119)这次召见在他心目中激起了对皇帝这一人物形象的无穷好奇。

“天子”类似西方的耶稣。上天派天子代为管理人间,维持万物的秩序。西方的国王却远没有这样的神圣性。在欧洲的民间故事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历经万难的勇士最终获得领地,娶公主为妻,英雄成为国王。这种自我实现的故事其实是鼓励推倒权威,以获得自己的地位,与西方的个人主义相吻合。中国的天子则带有绝对权威性,承载人民和国家的全部期望。

然而谢阁兰来到中国的时候,鸦片战争转嫁给人民的割地和赔款造成了大范围的贫困,清政府腐败懦弱,变法失败的光绪皇帝困死瀛台(1908年),当政的溥仪皇帝(1909年)才四岁,天子形象的威慑力已经大为削弱。随后的辛亥革命更是将天子赶下了历史舞台。于是这个激起谢阁兰无穷好奇的人物由真实变成了想象,开始在他的笔下重现往日的荣光。

从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史中,谢阁兰选择了光绪作为自己笔下的“天子”。“光绪皇帝刚刚驾崩,他年轻聪明,却又被封闭了35年,应该有很多梦想,但却无法实现,所以他可能会为自己‘作曲’、歌唱。这也许就是‘光绪的传奇故事’,这是就这个词的最高意义来说的:光绪实际上统治了大约一百天,就遭到慈禧太后的迫害、幽禁,而后在病入膏肓的太后的命令下,被赐以黄丝带扼死(很好的戏剧场面)”(第183页)。光绪不仅是一位正经的天子,还是一位命运多舛的悲剧性人物。“真实中国”的形象在他身上得以延伸,对照当时的社会现实可以发现,光绪的生命结局和封建中国的结局多么相似。

五、结语

对谢阁兰来说,相异性就是个体的真正身份,他能写出别人写不出的作品,因而他就是他自己。中国与欧洲最大的差异处,就是中国最真实的自我。从1909年到1913年,作家一步步发掘这个 “真实中国”,将其内涵定义为“历史悠久”和“皇权色彩浓厚”,将北京城和天子形象视作其化身,当做解剖中国文化之美的材料。因为作家踏上中国的土地,是为了在遥远的大陆另一端寻找新的感受和认知,寻找独特又多彩的文明,在发现差异的同时用这种差异来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发掘自己,完善自己。不管怎样,作家没有后悔他的第一次中国之旅。“我一定会再回到这里……如果没有来中国,我的生命就会留下空白,因为中国,是远东文化之根。”(P1258)

注释

①本文中谢阁兰的书信主要引自两部文献:一为2004年巴黎Fayard出版社推出的法语版谢阁兰书信全集,二为2006年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的邹琰译《谢阁兰中国书简》,收录部分信件.标(第xx页)的为中文版页码,标(Pxx)的为法语版页码.

②谢阁兰1904年在科伦坡写的一个佛教剧本《Siddhâ rtha》.

[1]Bouillier Henry,Victor Segalen.Correspondance[M].Paris: Fayard,2004.

[2]Bouillier Henry.Victor Segalen[M].Paris:Mercure de France, 1961.

[3]Dufief Pierre-Jean.Lettre et Critique,Actes du colloque de Brest24-26avril2001[C].Brest:PublicationsduCentred’Etude des Correspondances et Journaux intimes des XIXe et XXe siècles,Université de Bretagne occidentale,2001.

[4]Manceron Gilles,Segalen[M].Paris:Editions J.-C.Lattès,1991.

[5]程抱一,钱林森.借东方佳酿 浇西人块垒——关于法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对话[J].中国比较文学,2004(3).

[6]程依荣.20世纪法国文学中的中国神话[J].法国研究,1997 (1).

[7]钱林森,刘小荣.谢阁兰与中国文化——法国作家与中国文化系列之五[J].中国比较文学,1996(4).

[8]邹琰.从独语到对话:维克多·谢阁兰与程抱一跨文化书写之异同[J].当代外国文学,2006(1).

[9]谢阁兰中国书简[M].邹琰,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10]张隆溪,李博婷.异域情调之美[J].外国文学,2002(2).

本文受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度人文社科一般研究项目资助,编号:SKYB201037

猜你喜欢
作家文化
作家的画
文化与人
作家的画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