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坦文化差异比较分析

2014-12-12 04:36魏建立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坦桑尼亚饮食家庭

魏建立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中坦文化差异比较分析

魏建立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在这种跨文化国际交往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造成误解或陷入尴尬境地。对中国与坦桑尼亚两国的交际、家庭、饮食三个层面的分析,能够了解中坦两国文化和两国的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促进中坦两国的友好交往与合作。

中国 坦桑尼亚 文化差异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参与国际合作与交往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加深。中国与坦桑尼亚的交往也在不断拓展,“截止2013年底,中国已成为在坦最大投资国之一,中国对坦直接投资额有望在2014年增长50%,增至30亿美元”。[1]两国经济的合作与融合将会给两国人民提供更多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人民所面对的是来自彼此陌生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都迥然不同,在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跨文化交际技能。鉴于此,本文就中坦两国之间文化差异作简单的论述和分析。

二、中坦之间的文化差异

由于中坦两国在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形成了不同文化的行动规约和言语规约。例如,中国人普遍使用的一个表示“OK”的手势语在坦桑尼亚却是一种表示蔑视意义的语言,意思是“You are nothing”(你等于零,不名一文)。而人们在交往中总是自动地、不假思索地遵循自己的行为与言语方式,依此来理解对方的言语和行为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些差异势必影响着两国人民的日常交际活动。

(一)交际文化

在日常的交往中,坦桑尼亚人比较重视自己的隐私,不愿别人过多问及自己的年龄、工资收入、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本人在坦桑尼亚教授汉语期间,每每讨论中国人的日常问候,如 “吃了吗”、“去哪儿”、“出差呀”、“你什么时候过生日”、“你结婚了吗”等的时候,他们都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问候语,因为这都涉及他们的隐私,是应该回避的问题。而中国人却习惯通过问候给人以亲切之感,所以中国人日常寒暄语中大量涉及个人情况就不奇怪了,其实对方并不是真想弄明白被问者的情况或行动趋向,这与他们语言中的“Mambo,Safi,Sijambo,Hujambo(汉语意思为‘你好’)”并无区别。

坦桑尼亚人的时间观念比较差,甚至可以说没有时间观念。如果你要和坦桑尼亚人商量一些事,打电话询问他什么时候到。他们会说“Nakuja(I am coming,on the way,two minutes,etc.)”,但千万别相信他们,因为即使你等上2个小时他可能也不会到。本人初到坦桑尼亚,学校安排了一个当地司机负责接送,每次给其打电话询问什么时候来,总是说“two minutes”,笔者觉得坦桑尼亚2分钟真长。随着笔者在坦桑尼亚生活时间的推移,发现坦桑尼亚人口中的“on the way”确实要比“I am coming”来得快,至于“two minutes”那确实是应付人的“鬼话”。而中国人往往会明确告诉你,需要五分钟还是十分钟。除此之外,坦桑人的请客也是要预约的。记得有一次,本人任教学校校长说要请笔者及另外几个汉语教师周末到其家里做客。结果,经过精心准备去赴约时,却吃了个“闭门羹”——家中无人,打电话才被告之其忘记了。这一点和中国的文化相差就更远了。

握手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交礼仪。但中坦握手礼节形式也差异较大。中国人的握手是两人先握手,然后彼此靠近,两人的手仍然紧紧握住不分开。而坦桑尼亚人彼此间很少握手,双方通常是紧握拳头,两拳想碰以示礼节(用斯语讲就是Tano,意思是give me five)。但在非常正式的场合,坦桑人也会握手。尤其是男女相见时一般会采取握手礼仪,并且一般采取女士优先伸手的原则,中国人之间的交往却没有女士优先的礼节。

(二)家庭文化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家庭文化是由人们特有的有关求婚、结婚、离婚,亲属认同和责任,儿童社会化,居住以及家庭稳定的规范和价值构成的。”[3]161一个家庭的组合形式、信仰、习惯以及家庭成员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无不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坦两国的家庭处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因而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文化价值的核心是“集体主义”。表现在家庭层面就是家庭成员要以家庭这个小集体的利益为中心,夫妻之间追求和睦、平等,共同承担赡养老人、教育和抚养子女的义务。在中国,婚姻已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包含责任、道德、个人名誉等诸多因素。人们往往会考虑各种因素去维持一段不幸的婚姻,挽救一个家庭。坦桑尼亚地处非洲,由于长期受英国殖民,深受西方“个人主义”价值影响,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失业率较高,一个家庭往往只有男人出去工作,所得收入首先满足自己的需求,再考虑家庭。在坦桑尼亚的一般家庭中,男尊女卑现象特别突出,男人一般不照顾孩子,不干家务,缺乏责任感,对待婚姻也极不负责。他们如果厌倦了一段婚姻,或者自己无力负担一个家庭,往往选择逃避,离家出走。由于坦桑尼亚没有强制户口管理制度,所以他们很少办理结婚、离婚手续。这也合理解释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坦桑尼亚做的一项调查:“在这个人口为2600万的非洲国家孤儿人数将超过200万人。”[4]同时,坦桑尼亚是个多信仰的国家,穆斯林教徒可以同时娶四位妻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坦桑尼亚人对婚姻、家庭观念的淡化。

(三)饮食文化

我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饮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地区、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如佛教徒吃素、伊斯兰教徒忌讳猪肉、印度教徒避讳牛肉。各个民族还有他们自己的饮食方式,如中国人用筷子、欧美人用刀叉。坦桑尼亚的饮食文化无论在饮食内容还是在饮食方式上都与中国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坦餐饮文化差异首先表现在饮食内容上。坦桑尼亚人的饮食比较单一,主食为Ugali。①除此之外,就是有点西餐风味的大米饭和有点中国风味的油炸食品了。而中国是个餐饮文化丰富多样的国家,各地饮食各具特色,中国有天南地北“八大菜系”,就拿山西的面食而言就有两百多种做法。如今,无论是在美国的唐人街,还是坦桑尼亚的偏僻小镇,人们都可以找到中国餐馆,品尝中国的各式佳肴,这些都无不说明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在食材的选择上,中国人几乎什么都吃,海里游的、地上跑的、空中飞的几乎都可以被中国人做成食物,供人享用。有几次在学校的路上看到蛇,坦桑人都建议笔者拿回家享用,其实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吃蛇肉的,这也是坦桑尼亚人对中国餐饮文化理解的偏差。除此之外,中坦两国人民对待酒的态度也不尽相同。中国有句古话“无酒不成席”,这句话多少透露出了中国人的酒情节。席间觥筹交错,你来我往,很是热闹。而坦桑人宴会期间常以饮料为主,由于宗教信仰问题,很少准备酒,即使有酒,也是葡萄酒等,只是宴会的配角,用以交谊。

中坦餐饮文化在饮食方式上也有明显差异。首先,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而坦桑尼亚人吃饭用手抓。在笔者所任教的大学里,从校长到一般职员吃饭都是用手。每餐前后都会仔细洗手,所以不要认为他们多么不卫生。据调查坦桑尼亚人通常只用右手进食,因为左手在坦桑尼亚人看来是十分肮脏的,只有在洗手间里才会用到。其次,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一般要用圆桌,大家团团围坐,预示“大团圆”。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席间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中国人渴望“大团圆”、“和谐”的文化底蕴。而坦桑尼亚人即使是聚餐,也都是自买所需,独自享用,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畅怀共乐的情调。还有,中国人爱面子,在付账时大家会争先恐后地抢着付钱,而坦桑尼亚人却正好相反,他们会推脱自己没带钱或者钱不够等让对方付钱,如若不成功,便无奈地采取AA制。

三、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国参与的国际合作与交往越来越频繁。对中国而言,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我们应该深知,文化无优劣之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以上对中坦文化在交际、家庭、饮食等方面的分析,有助于了解中坦之间的文化差异。在与坦桑尼亚人交往时,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些方面,彼此尊重和包容对方的文化,存异求同,缩小彼此间的文化差异,才能不断促进中坦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注释

① 将玉米面粉放在有水的热锅里不断搅拌直至凝结成固体,吃之前拿在手上反复揉捏,捏成球或条状,然后蘸菜汁吃.

[1]中国驻坦大使馆网站.http://tz.mofcom.gov.cn/article/jmxw/ 201404/20140400565985.shtml.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0659/5038482.htm?fr=Aladdin.

[3]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M].宋践,李茹,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161.

[4]新浪网新闻中心.http://news.sina.com.cn/w/2005-04-19/ 13305692956s.shtml.

猜你喜欢
坦桑尼亚饮食家庭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坦桑尼亚2020/2021财年粮食供应充足
一个小奖品
家庭“煮”夫
何为清淡饮食
杨国杰设计作品
恋练有词
健康饮食
坦桑尼亚:泥做小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