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教文化角度浅析“青山”意象在唐诗中的广泛使用之原因

2014-12-12 17:30刘京辰
参花(上) 2014年12期
关键词:道教青山道家

◎刘京辰

从道教文化角度浅析“青山”意象在唐诗中的广泛使用之原因

◎刘京辰

唐代是道教盛行的时代,同时也是诗歌最为繁荣的时代。“青山”意象从唐朝开始,在诗歌中被广泛使用。本文认为,道教文化的盛行与唐诗中的“青山”意象的广泛使用关系密切。“青山”意象的广泛使用与“青”“黑”两色符合道教色彩取向有关,“青山”道教修行的理想场地是仙境的象征,又是宗教中的彼岸与此岸的双重世界,“青山”的清虚幽美之境符合了道教文化的闲淡虚静的审美取向,道教的盛行促进了青山意象广泛使用。

唐诗 青山意象 道教文化

据《四库全书》记载,“青山”作为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被使用多达七千余次,在唐诗中被引用达近两千次,可以说,“青山”意象在唐诗中的使用,具备一定的广泛性与普遍性。“青山”意象虽在南北朝时期开始被用入诗中,但其广泛使用,是始于唐朝。道教在唐代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近年来,对道教与文学两者综合起来研究的成果颇丰,但探究道教文化角度,分析“青山”意象在唐朝广泛使用的原因的研究却相对缺乏,本文则从此角度进行尝试分析“青山”意象与道教的密切关系。

一、“青山”意象符合道教的色彩审美习惯

唐代是道教发展极盛的时代,与南北朝时期崇佛不同,唐朝统治者出于巩固政权、提升皇室血统地位、削弱佛教发展势力等现实角度考虑,推重道教。统治者对道士恩宠有加,对促进现实享乐的道术痴迷不已,对礼拜祭神的道教宫观大肆营建,还颁布一系列制度政策巩固道教地位、扩大道教的影响力,尊崇老子为玄元皇帝,大量制作玄元皇帝画像、推崇道德经、实行道举制度以及整理道教经籍,道教的各种节日也曾以制度的形式得到规定,王公贵族也纷纷入道,唐代公主后妃入观修行的事迹屡见不鲜,社会上弥漫着浓重的崇道氛围,道教的审美习惯自然而然也濡染和塑造着时人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以及审美风尚。

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承袭了古代原始宗教思想、黄老思想、道家哲学以及神仙思想,融合了谶纬、阴阳五行学说,吸收了民间巫术、方术。道教与“道家”虽有不同,但又关系密切。可以说,道家是道教生成之思想源泉,从东汉后期起,道教将老子奉为道教教主,并把道家哲学中的“道”,变成具有无限威力的至上神的抽象形态。道家的“清净无为、抱一、虚心、玄览、静观”等主张也为道教所吸收,形成追求内心凝静、出世成仙的炼养理论,道教审美观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青山”意象的使用符合道家与道教的色彩期待。

道家认为“五色令人目盲”“无色而五色成焉”“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也就是说道家认为最美的颜色不在于纷繁的众多颜色,而在于“澹然无极”,以不耀眼不纷杂的黑色为美,老子又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指的也是黑色。诗歌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语言,简单的“青山”二字就概括出了自然界复杂而形式多样的山峦。

自然界中的“山”给人的视觉感受无外乎以下几种:苍翠色、深绿色、黑色,这几种颜色的变换与时令季节、光线明暗、距离远近有关,但是不管怎样变换,都可以用“青”字加以凝练概括,“青山”意象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青色”的山。《汉语大词典》对“青”字的释义为,春季植物叶子的绿色、深绿色、蓝色、黑色、清静、青色物、东方的代称、春的代称、“菁菁”茂盛状、年轻,青年。从色彩给人的心理感受与想象空间来看,冷色调,静穆、淡远、冷静、具有生意而不喧嚣,是平和偏冷的一种色调,又能给人无限的安全感受,“青色明净、单纯、高雅,非常符合唐代诗人对追仙寻道的审美要求”。

二、“青山”意象凝聚了道教闲淡虚静之美

隋唐五代是道教发展迅猛的时期,道教学者司马承祯、李荣、成玄英、吴箔、王玄览等援佛入道,改造了老庄哲学,把道教教义更加理论和系统化,这种高度成熟的哲学思辩赋予了唐代道教美学闲淡虚静、高远自然的审美趣味。虚静,乃是道教审美文化精神的心源之美和生命境界。道教的观点里,道是自在自为、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体,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本质,具有时空上的广延性和无限性,概念上的抽象性和多义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形无相,不可把握。以虚静的心境观照山水自然,其诗中的景色都沾上了闲淡之色,幽静深远,灵气排宕,离开尘世喧嚣的困扰,“虚静”也是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的基本方式。唐人有机而灵活地将道教和道家文化的精髓,尤其是老庄哲学的灵魂与价值观融入其为人行事与诗歌创作之中了,他们通过对“青山”意象的描绘,传达了闲淡虚静、高远自然的审美倾向。

李白在《游泰山六首(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山)》中说“ 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夜间行走在青山之中,月光将青山与露水映的光亮,夜晚松树间的清风也停歇了,天地间唯余宁静。李群玉的《鸂鶒》更是以虚静的心境,澄怀味象,象生于心的典型,“锦羽相呼暮沙曲,波上双声戛哀玉。霞明川静极望中,一时飞灭青山绿”。内心沉寂虚空之时,青山之中的烟霞明媚,即是虚室生白之明媚,川静即是心静,在虚室生白澄怀味象的极深处,青山霎时间被染上了幽静之绿,山林中一涧一石、一壑一丘,仿佛就是对修道者心灵的某种暗示与象征,就是闲淡虚静的唐代道教的美学趣味的体现。道教的洞天福地存在于风景旖旎秀丽的名山大川之中,三十六大洞天、七十二小洞天分别指三十六座与七十二座名山。在浓郁的道教气息下,诗歌作品中大量出现“青山”这一意象就不难理解了。“层峦叠嶂是道士赖以修仙的自然环境,它们远离尘嚣、与世隔绝,利于修行养炼,与天接近,便于轻举上升,它们云雾缭绕、变幻莫测,易于促发幻想”[杨建波.道教文学史论稿.武汉出版社.2001.10.528.]。道教历来讲天人合一,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故道士和受道家文化浸染的文人比一般人更钟情山水,他们的诗常以山为中心意象,以体现自己和写作对象高山的人格与行云流水般明净旷达的心境,他们在诗中创造的幽深高渺、恬静闲适的意境,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

三、“青山”意象是道教中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双重载体

在道教的世界里,彼岸的世界就是得道成仙后进入一个理想化的超验的角度来设定的神仙世界。道教哲学的核心是求仙、求长生,与其他宗教不同,道教中的彼岸世界在此岸世界中有着对应的现实存在,它密切地关联着疲惫的人生之旅的现实驻足与期盼着的精神回归,它类似于平常所说的人生理想,而不同于人生理想的是它强调向神仙理想归入的宗教体验。“青山”是现实与理想的结合点,是人生在世的此岸世界中遥远的理想世界之所在,人们在青山之中,找到了人生的终极方向,也找到了通往永恒家园的回归之路。

这首先表现在“青山”往往被作为灵魂祭奠之地、肉体安放之所。灵澈的《闻李处士亡》,“时时闻说故人死,日日自悲随老身。白发不生应不得,青山长在属何人”,邵谒的《经安容先生旧居》“羽化留遗踪,千载踪难没。一泉岩下水,几度换明月。松老不改柯,龙久皆变骨。云雨有归时,鸡犬无还日。至今青山中,寂寞桃花发”, 张乔的《吊造微上人》,“至人随化往,遗路自堪伤。白塔收真骨,青山闭影堂。 钟残含细韵,烟灭有馀香。松上斋乌在,迟迟立夕阳”,故人不再,青山收身,诗中氤氲着静穆的气息,青山通向未知的愿望,又是此生驻足之终点,追忆故友回忆人生的几多感怀,难以说清只倾注于“青山”二字。“青山”意象被人们寄予了对人生归去的终极问题的深情,其味愈加醇烈厚重。

高骈在《太公庙》“青山长在境长新,寂寞持竿一水滨。及得王师身已老,不知辛苦为何人”,吕温的《和李使君三郎早秋城北亭宴崔司士因寄关中张评事》“黄花古城路,上尽见青山。桑柘晴川口,牛羊落照间。野情随卷幔,尘事隔重关”,司马扎的《送归客》“多才与命违,末路隐柴扉。白发何人问,青山一剑归。晴烟独鸟没,野渡乱花飞。寂寞长亭外,依然空落晖”, 陈羽的《送灵一上人》,“十年劳远别,一笑喜相逢。又上青山去,青山千万重”,杜牧的《怀紫阁山》“学他趋世少深机,紫阁青霄半掩扉。山路远怀王子晋,诗家长忆谢玄晖。百年不肯疏荣辱,双鬓终应老是非。人道青山归去好,青山曾有几人归”。青山不仅仅是指人所安身立命的现实栖居,更是指人在生命旅途中企盼回归的终极所在,是疲惫的人生之旅得以驻足安顿之所在。当现实与宗教存在差距时,青山也是虚空的,也成了他们哀叹的对象。青山是归去、是仙境、是真正的不返之地,不管是彼岸还是此岸,只消归去青山就是远离了此生世俗生活,就是归去,“青山”意象是厚重而静穆的精神家园。

结语:道教在唐代存在着众多派别,各派别间仪式与戒律存在差别,但是对“道”与道家审美风貌的追求却是基本一致的。在唐代,这种共同的、以“道”为最高信仰的意识规范着生活在道教氛围中的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内质属性以及他们思维认知、审美意向的指归,使他们在不同生活层面的审美中都会烙上道教审美文化的印痕,“青山”意象的广泛使用就是这一痕迹的表现,“青山”意象承载了那个时代的道教文化也参与塑造了唐代诗歌的审美风貌。

[1]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本文所引全唐诗均出自此书.

[2]杨舟.唐诗中的色彩学[J].职大学报,2007年第4期

[3]杨建波.道教文学史论稿[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

[4]刘成纪.青山道场——庄禅与中国诗学精神[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5]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詹石窗.道教文学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5.

[7]任继愈.中国道教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6.

[8]卢国龙.道教哲学[M].华夏出版社,1997.10.

[9]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文史部)

猜你喜欢
道教青山道家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青山揽胜
西夏道教补议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以我青山磊落,为梅画地为牢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