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媒锐评

2014-12-13 11:02
人民公仆 2014年7期
关键词:干事作风境界

主媒锐评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不久前就当下“转变作风干部要有积极心态”发表系列评论。评论切中时弊,言语辛辣,很具思想性和战斗力,这里摘要刊发其评论要点。

“官不聊生”错在哪?

文章说,自八项规定颁布以来,作风转变日渐成为“新常态”。广大群众从中看到了希望,许多干部也由此卸下了包袱,不用再因迎来送往疲惫,不用再天天被酒精考验,不用再为坚持原则苦恼,关系简单了、环境单纯了、心态轻松了。但也有一种不同声音,认为福利减少了、行动不自由了,当公务员“越来越没意思了”,甚至产生“官不聊生”的牢骚。

有干部“吐槽”:干得挺多、挣得太少,没有点额外收入,不来点体外循环,拉不开栓。相比于“低收入”焦虑,一些人“官不聊生”的慨叹,还在于“高风险”用权。如果把本不该有的特权剔除就感叹“为官不易”,把超标滥配的待遇归零就抱怨“官不聊生”,我们的觉悟和境界体现在哪里?我们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彰显在何处?

文章说,“为官不易”的形成,恰恰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常态;“为官不易”的感叹,则对应着以往“为官太易”的扭曲。公职人员之所以是特殊群体,就在于其是“公共人”,而不是“经济人”。斤斤计较于物质利益、苦心孤诣于一己之私,根本不适合进入公职人员队伍。不从思想上解决好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不具有当领导干部的起码素质。

从古到今,为官者的价值都承载于奉公为民上,体现在民意口碑中。找准了自身定位,明确了价值所在,学会在约束中工作,习惯在监督下干事,我们摆脱的是名缰利锁的束缚,赢得的是有理想有价值的人生。

“暂避风头”不可取

文章说,一年多来,清风劲吹,转作风的种种规定,已实实在在成为很多党员干部的自觉选择。不过,也有一些人想在改作风上打个“时间差”。他们认为,八项规定精神只是“风一阵、紧一时”,时间久了还要恢复过去的“常态”,忍一忍、挺一挺就过去了。于是风声紧了收一收,动静大了躲一躲;找问题避重就轻,搞整改挂一漏万。

避风头的想法,背后是难改的积习。我们有些同志却视若无睹、掉以轻心,习惯成自然。一旦要改,就感到不能适应、难以接受,甚至抵触反弹,希望“风头”过后,还能痛快依旧、一切如常。殊不知,避风头本身就是“错把异常当正常”。实际上,与其说转作风是“风头”,不如说是“势头”。站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看,转作风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与其抱着侥幸心态,投机取巧打擦边球、找缓冲带,不如老老实实改、踏踏实实转。扔掉“免战牌”、走出“避风港”,才能跟得上中央的要求、群众的期待、时代的步伐。

文章说,当前,转作风已经是一种“新常态”,这也是权力运行的“新境界”。党员干部必须学会让权力在约束下运行,打掉暂避风头的消极想法,告别静观其变的负面情绪,不敷衍、不回避、不懈怠,才能在严格的自律中抵达更自由的境界,在扎实的奋斗中赢得更开阔的人生。

“消极怠工”要不得

文章说,随着转作风的深入,党员干部有种普遍感受——“严”。内设“高压线”、外念“紧箍咒”,还有方方面面的监督目光,确实让各级干部压力不小。“严”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的心态和状态。

一些人以“要求严了”为借口,宣称“干事就难免犯错,不干事才不会违规”,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心态,为官不为、当太平官的思想有所滋长。于是乎,一些人礼不收了饭不吃了,但该做的事也不做了;一些人平时做敲钟和尚,遇事当甩手掌柜,敷衍了事、消极怠工。

占着位置不干事,不仅个人蹉跎岁月、一事无成,更会把政策悬在空中、把问题拖大拖炸,让群众失望心寒。“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封建官吏尚且有此觉悟,党的各级干部,更需敢担当、能干事,以“无功就是过,庸碌就是错”时时自警。为官避事平生耻。不作为也是作风问题,庸政、懒政同样是渎职。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干净是为了更好地干事,把握了这里面的辩证法,为官才能走正道,干事才会有实绩。

文章说,“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共产党的干部,命中注定是要干事创业、艰苦奋斗的,要对得起党的重托、不辜负人民的期待,要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惟其如此,才能书写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大有作为的人生。

猜你喜欢
干事作风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忠诚许国,老而弥笃”——“干事创业敢担当”评论之一
品“境界”
职务纵有“天花板”,干事也没有
放开干事创业的“手脚”
“李云龙式”干部如何发现,怎样用好——这也是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的重要标尺
规矩立起来 作风严起来 履职实起来
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
慎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