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透视——基于纺织行业的实证检验

2014-12-22 07:39邹彩芬杨孙蕾罗忠玲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纺织知识产权创新能力

邹彩芬,刘 双,杨孙蕾,罗忠玲



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透视——基于纺织行业的实证检验

邹彩芬1,刘 双2,杨孙蕾1,罗忠玲3

(1. 武汉纺织大学 会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2. 武汉纺织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3. 华中农业大学 经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1)

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的角色不可替代,但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能保障收益,促使企业加快进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也能使企业更加依赖于专利等的保护,乏于创新,从而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本文以纺织行业为例,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能力呈倒U型关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纺织行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更能决定其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发现,地方市场开放度以及政府的赤字水平对纺织业技术创新存在明显的负相关。研究结论希望能够引导政府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策略、建设创新国家提供政策建议与参考。

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纺织行业

一、引言

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取得竞争优势、提高市场地位、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策略,也是一国实现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因而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重视。由于技术创新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特性,“搭便车”行为一方面会促使等待着等待动机,从而抑制等待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降低技术创新者的积极性。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知识产权保护是影响R&D投资决策、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1]。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造成假冒伪劣产品横行,而这也是造成我国国内许多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2]。而知识产权保护过度,同样也会阻碍创新的发展。

本文将以我国纺织行业为例,实证检验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工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我国虽然是纺织大国,但并非纺织强国。早期的纺织业主要是建立在资源比较优势基础上,最明显的就是成本优势。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的加剧,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等,传统成本优势受到巨大的冲击,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才能实现我国纺织企业的振兴与发展。但是,我国纺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匮乏,严重影响了其核心竞争力,整体上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也偏低,且存在明显的品牌缺失问题。

二、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关系回顾

国内外学者对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关系做了广泛研究。但由于研究范围、研究层次和方法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没有统一。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相关论

(1)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创新

尽管技术创新成果的外溢性和搭便车行为会降低创新企业的积极性,但知识产权保护使得技术创新者享有对知识产权暂时的独占权,技术上的垄断允许他们定制的相关产品的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从而获取合法的高额垄断利润,有利于补偿其初始的高额R&D投入,收回投资成本。因此,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能够弥补市场失灵的不足,增强私有企业进行R&D创新的动力[3]。Gaisford等(2001)认为垄断虽然会减缓技术创新的扩散,导致受保护产品的供不应求,但为了加强发明与创造新知识,垄断带来的扭曲成本通常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实证研究大多也显示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促进技术创新。从国家层面,Evenson(2003)运用Ginarte,Park开发的知识产权保护指数运用两阶段的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32个国家的数据,结果发现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显著的正向影响研发投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激励技术创新[4]。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比较低,技术的进步依赖于发达国家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供给[5],因而有些学者区分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来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Park(2005)利用GP指数对1980—1995年41个国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推进全球的技术创新有积极的作用;但若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研究,将得到不同结论[6]。Lederman,Maloney(2003)运用动态GMM方法对发达国家的研究结果发现,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研发制度质量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显著正相关[7]。Chen(2005)[8],Parello (2008)[9]等研究认为,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激励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

国内相关学者基于我国这一发展中国家国情来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解维敏,唐清泉(2008),选择了我国证券市场2003-2005年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当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有利于改进企业的创新激励[10]。胡凯,吴清(2012)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和门槛回归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超出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门槛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不会有阻碍作用[11]。由于知识产权的累积性,有些学者又探讨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滞后性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如刘和东(2009)研究发现在滞后一年时,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扩大,能够促进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而滞后两年、三年,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因果关系却不是很明显[2]。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依赖于过去研发绩效或经济发展水平[12],如果本土的技术创新能力或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将会限制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13,14],一些理论研究表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用生产补贴代替) 导致全球技术创新率下降[15]。在实证研究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如Furukawa(2007)的研究就发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不利于创新的产出[16]。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Hu,Mathews(2005)通过对东亚五国的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为显著的负相关[17]。Schneider(2005)[18], Allred、Park( 2007)[19]的研究都表明识产权保护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是负相关的关系。贺贵才,于永达(2011)也探讨了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本国行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发现当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较小时,对内部技术差异大的本国行业来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抑制技术创新[20]。

(3)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存在非线性关系

上述学者研究是基于线性关系角度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而与这些研究截然不同的是另外一些学者试图从非线性视角来研究(Markus,2000),研究就表明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间的关系可能是非线性关系[21]。尽管知识产权的“专属效应”有利于激励技术创新,但过强的知识产权保护使得北方国家会减缓创新,而更加依赖于专利保护,同时南方国家的学习成本也相对增加了,因此过高的知识产权保护会对技术创新产生不利影响[22]。进一步地,Zweimuller( 2004) 基于知识产权保护广度的视角,提出了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间可能是倒U型关系的假说[23],Chen,Puttitanun(2005)[24],Koleda(2005)[25],余长林,王瑞芳(2009)[1]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种倒U型关系的存在。

我国相关学者的研究也得出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一个“最优值”的结论。庄子银( 2009) 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有一个最优门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对于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门槛特征[26]。王华(2011)的研究也表明当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超过最优值后,更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会阻碍技术的良性传播,导致重复的创新努力与投资,不利于技术创新的提高[27]。还有的学者发现只有适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才能有效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投入的增加,宽松和严格的知识产权政策都难以激励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如史安娜,张慧君(2012)[28]。

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激励,但过度保护与保护不足都会阻碍其技术创新[29],因此对于知识产权应该进行适度的保护。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能过高,以至于专利所有者拥有强大的垄断势力,导致市场扭曲以及资源配置失衡[30],同时知识产权保护过高,市场上相关知识产权产品的价格就会上涨,知识产品的传播受阻,创新成本将相应增加,创新的速度也将减缓[31]。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也不能太低,如果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技术创新者的创新动力会随其创新成果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所以对知识产权保护进行适度保护,保障知识“专属性”和创新回报,促使研发者有动力进行技术创新。

(二)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无关论

虽然很多研究表明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有影响,但还有另外的学者怀疑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对其技术创新的影响,甚至认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激励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Branstetter等(2006)选取12个发展中国家1982-1999年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知识产权保护的增强不会显著影响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32]。Sakakibara(2001),Cipr(2002)的研究也证明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二者之间几乎没有关系。Scherer,Weisburst(1995)、Bassen,Maskin(2000)的研究也表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本国的技术创新的影响要么没有,即使有,影响也很微弱。

综上所述,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虽然很丰富,但还没有达成统一的结果。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不同的行业存在显著的差异,因而对于行业层面的研究是一个需继续深入探讨的领域[33]。而对于一度称为“夕阳产业”的纺织业,为扭转这一严峻局面急需技术创新的行业来说,研究其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显得更加重要。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2005-2009年各省直辖市的数据,其中因西藏数据不全予以剔除,这样共得到30个省直辖市连续五年的数据。其中纺织行业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各省市纺织行业专利数额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其他宏观数据来源于相应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

(二)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本文将各省纺织行业专利申请数量作为各省纺织行业技术创新的代理变量,自变量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分别从知识产权保护指数、技术市场活跃程度以及专利侵权处理等三个角度进行度量。控制变量分别从纺织行业特点和各省的宏观经济特点等角度进行衡量。具体变量的选取及其计算说明见表1。

表1 变量的符号及其计算方法

表2 描述性统计表

(三)模型设计

为从行业视角考察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本文将建立以下三个模型,分别从知识产权保护指数、技术市场活跃度以及侵权保护能力三个角度刻画各地区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为了更能反映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我们将对上述这三个变量取滞后一期进行回归。

Patent=α + β1IPP(-1)+ β2Textile + β3ROS + β4Debt + β5GOV + β6Openness + β7GDPp +e(1)

Patent= α + β1Trade(-1)+ β2Textile + β3ROS + β4Debt + β5GOV + β6Openness + β7GDPp +e(2)

Patent= α + β1Case(-1)+ β2Textile + β3ROS + β4Debt + β5GOV + β6Openness + β7GDPp +e(3)

四、回归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报告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省的技术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差异很大,但是纺织行业总体盈利能力偏低,负债水平偏高。

表3是2005-2009年各年变量的平均值。

表3 各年变量的平均值

表4 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的回归分析

注:***、**、*分别表示在1%、5%以及10%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值表示对应系数的t统计量的p值。

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年的专利申请量、知识产权保护指数、各省直辖市人均GDP都处于持续上升状态,技术市场成效额占GDP的比重以及侵权结案数占立案数的比重趋势不明,时有反复。纺织行业占GDP比重与进出口额占GDP比重从2005-2008年都是持续上升状态,但是2009年都处于下滑,说明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以及纺织行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回归结果分析

经Hausman检验,我们采用面板数据下的随机效应模型回归。表4报告了我们采用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变量对模型1、模型2和模型3分别进行回归的结果。第(2)、(4)、(6)列分别都是在第(1)、(3)、(5)列的基础上加入相应自变量的平方项。具体回归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第(1)列中各省市知识产权保护指数、第(5)列中侵权处理能力与纺织行业技术创新分别在10%和5%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第(2)和第(6)列分别加入平方项后变为显著负相关,技术交易活跃度与技术创新能力也呈现了类似特征,尽管不显著。这表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纺织行业呈现倒U型关系,也即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纺织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但是如果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过度,则将制约我国纺织行业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除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以外,对纺织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最大的是所在地区的宏观经济环境,如处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纺织业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这两个因素都对纺织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

地区市场开放度对纺织行业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这和余长林等(2009)的研究一致。由于贸易自由度的加大,竞争性商品的进口可替代性造成国内纺织企业的竞争压力空前加剧,并且创新意愿降低。在国际品牌占据国内高端奢侈品市场的情况下,对内模仿与对外廉价大批量销售成为市场的普遍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赤字对纺织行业技术创新存在负面影响,这可能和地方政府缺乏财力打造良好的创新平台或者给创新企业提供创新支持有关。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首先将有关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和实证文章进行梳理、归纳和简评,并以纺织行业为例实证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与纺织行业技术创新呈倒U型关系。当然,纺织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更取决于地区的经济环境、创新环境与技术机会,而与本地政府的财政赤字水平以及市场开放度显著负相关。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制造大国,纺织行业也是其支柱产业之一,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纺织行业为吸纳我国较高过剩的劳动力,为出口创汇贡献了力量。但整体上纺织业现阶段还是以模仿为主,缺乏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面对前有发达国家以专利为主的技术壁垒,周边有更为低廉劳动力成本的东南亚国家的成本优势的双面夹击,加强技术创新是时代选择的必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培养以及提升,激励纺织行业进行技术创新,并且促使知识产权能够成功参与商业运营,保障创新收益,使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能协调发展。但是另一方面,过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可能限制纺织行业的技术创新。

[1] 余长林,王瑞芳.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只是线性关系吗?[J]. 当代经济科学,2009,(5):92-100.

[2] 刘和东.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科技管理研究,2009,(5):11-13.

[3] Arrow,K.J. 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 for Inventions.In R R. Nelson(ed),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

[4] Kanwar,S.,Evenson,R.E.Do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pur technological change [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2003,(55): 235- 264.

[5] Aubert J. Promoting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conceptual frame work[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554.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2005.

[6] Park,W.G. Do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timulate r&d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evidence from cross-national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data,in Jonathan Putnam (ed.) [J].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Ottawa: Industry Canada, 2005, (9):1-51.

[7] Lederman,D.,Maloney,W.F. R&D and Development[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024.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2003.

[8] Chen,Y.M., Puttitanu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5, 78(2):474-493.

[9] Parello,C.P. A north south mode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and skill accumulation[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8,85(1):253-281.

[10] 解维敏,唐清泉.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现代管理科学,2008,(7): 33-35.

[11] 胡凯,吴清. 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创新效应——基于技术交易市场视角和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2,(8):15-25.

[12] Cohen,W.M., Levinthal,A.D.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D[J]. Economic Journal,1989,99(397):569-596.

[13] Collier P.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ross-regional experiences[J]. Journal of the African Economies , 1998, 7 ( supp l-2):38-76.

[14] Stiglitz,J.E. Markets,market failures and developmen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9, 79(2):197-203.

[15] Grossman,G.M.,Helpman,E. Inn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M].Cambridge, MIT Press, 1991.

[16] Yuichi,F.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endogenous growth: is stronger always better?[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007,31(11):3644-3670.

[17] Hu,M.C., Mathews,J.A.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in east Asia[J]. Research Policy, 2005, 34 (9):1322-1349.

[18] Schneider,P.H. International trade, economic growth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 Panel data study of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5 (78), 529-547.

[19] Allred,B., Park,W.G. Patent Rights and Innovative Activities: Evidence from National and Firm-Level Dat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7, 38(6), 878—900.

[20] 贺贵才,于永达. 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理论分析[J].科研管理, 2011,(11):148-156.

[21] Maskus,K.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the global economy[Z].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ashington DC, 2000.

[22] Shapiro, Carl.Navigating the Patent Thicket: Cross Licenses, Patent Pools, and Standard Setting [J]. Innovation Policy and the Economy,2001(1):119-150.

[23] O’Donoghue,T., Zweimuller,F. Patents in a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4(9).

[24] Chen,Y.M., Puttitanu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5 (78):474-493.

[25] Koleda,G. Patents’ novelty requirement and endogenous growth[J]. Revue deconomie Politique, 2005, (114):201-222.

[26] 庄子银. 知识产权、市场结构、模仿和创新[J]. 经济研究, 2009,(11): 95-104.

[27] 王华. 更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利于技术创新吗?[J]. 经济研究,2011,(11): 124-135.

[28] 史安娜,张慧君. 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区域技术创新研究与对策[J]. 上东社会科学,2012,(6):102-104.

[29] 张平. 国家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J]. 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8):19-22.

[30] 王黎萤,陈劲,杨幽红. 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关系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4,(12):24-27.

[31] 伊利奇·考夫. 专利制度经济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2] Lee,B.,Fisman,R.and Foley,C.F. Do strong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creas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us firm-level panel data[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 121(1),321-349.

[33] 周茜. 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综述[J]. 现代管理科学,2012,(5):89-91.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 Empirical Evidence of Textile Industry

ZOU Cai-fen1, LIU Shuang2, YANG Sun-lei1, LUO Zhong-ling3

(1.School of Accounting,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2.School of Management,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3.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1,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review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paper took the example of Chinese textile industry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results implicated an inverted U 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IPP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suggestion hence offer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extile Industry

邹彩芬(1971-),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公司理财与技术创新管理.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09YJC630183);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13g3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2011RW005).

F279.23

A

2095-414X(2014)01-0006-06

猜你喜欢
纺织知识产权创新能力
澳洋纺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