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与高等学校育人功能的实现

2014-12-22 07:36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书院导师育人

郭 俊



书院制与高等学校育人功能的实现

郭 俊1, 2

(1.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2. 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针对育人功能的弱化,当前我国不少高校开始推行书院制改革。这种改革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在学生宿舍基础上的生活社区育人平台,有利于从指导思想和源头上解决当代大学生教育模式重“管”轻“育”、教学与育人相分离、学习与生活分离,漠视学生需求等弊端,更好的实现培养全人的目标,顺应我国本科教育内涵提升的改革要求。

书院制;全人教育;育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学校争排名,教师挣工分,学工忙考评”现象,“教书”而不“育人”,学生成了最后被想起的群体,高等学校最核心的育人功能落实缺少体制机制的保障,学生培养过程空心化。针对这个弊端,近年来,国内一些大学借鉴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的书院制度,开展尝试在大学里推行“书院制”。如汕头大学在实行多年"混住"制度的基础上,于2008年7月成立至诚书院,开始住宿学院的试点工作;西安交通大学从2008年开始设立了八大书院,并贯通本科四年级,覆盖全校本科生;复旦大学于2011年宣布,将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在个别学院试点四年书院制,面向大一新生提供通识教育;苏州大学2011年成立敬文书院,将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汇 聚在一个小型社区进行集中管理;2012年,在南方科技大学“转正”后的第一届开学典礼上,校长朱清时宣布,致力于筹建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南科大将采用书院式管理。本文拟从历史的视角,用比较的方法,探讨书院制改革是如何实现育人功能的。

一、书院制的育人理念和发展源流

书院制是住宿书院制的简称,英国著名高等教育史学家哈罗德·帕金曾指出:“一个人如果不理解过去不同时代和地点存在过的大学概念,他就不能真正理解现代大学”。[1]要理解现代大学书院制,最好也从了解它的起源、文化特征和演化轨迹开始。

现代大学书院制有中西两个源头。在东方,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代书院这种中国社会特有的教育机构的影响。书院在官学衰微、佛教文化的影响下诞生,从唐中叶至清末,对中国古代教育、学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它是教育机构、研究机构与印书藏书机构的结合,自治程度较高,提倡自主研讨,重视讲明义理的学术争辩和交流,重视学生自修,讲求学问精进与德操修养,且师生共处,学生互助,有“为学术而学术,追求人格完善,重视知识,更重视育人”的传统。这种精神传统,有助于破解一些高校高度功利化、行政化,重知识,轻育人的时弊。

在西方,是其大学传统、住宿学院制度,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全人教育理念影响。这里的“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是指将“以人为本,全人发展”的理念贯穿于高等教育全过程,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内在潜能,根据个体差异给予充分的引导、激励、唤醒和鼓舞,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将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使之成为自主自觉、优化而和谐发展的健全个人,在德(Spiritual)、智(Intellectual)、体(Physical)、群(Social)、美(Aesthetic)、事(Career)、情(Emotional)等方面全面发展。全人教育与通识教育处于不同层次,全人教育是上位概念,它关注的不仅是学识的“通”,更是人格和能力的“全”,通识教育作为下位概念,是实现全人教育理念的手段与方法。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全人教育没有固定的范式,它以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能独立思考、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念和道德操守完整健康的人为宗旨,它是关注人之所以为人的教育,“全人”是“包含了各种能力、潜力和创造性能量的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系统”。[2]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是全人教育思想的起源,到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谟、拉伯雷、维多利诺、蒙田等人文主义教育家鲜明提倡“人性”,将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身心解放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生而具备的自然性无限制地自由发展,自由是人的一切能力中最崇高的能力,也是人的天性和最重要的权利。在卢梭理论基础上,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明确提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完人”。此后,1828年,针对当时高等教育中的过度实用化,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耶鲁大学发表了著名的《耶鲁报告》,坚持传统自由教理念,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后,英国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和纽曼也都属于全人教育的倡导者,他们声称教育要培养具有智力发达、情趣高雅、举止高贵、注重礼节、公正、客观等优秀品性的绅士。20世纪20-30年代,美国教育家、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赫钦斯强调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理性、道德和精神力量的最充分发展,培养完整的人、自由的人、作为人的人,而不是片面发展的工具。

全人教育思潮深刻地影响了西方高等教育。作为这种精神存在的物质载体之一,牛津和剑桥从15世纪就开始实行导师制并有了住宿学院。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同在一个学院,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在此基础上,导师与学生毗邻而居,导师不仅仅是学业的指导者,还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路人,比如在剑桥三一学院,有160多位导师和600多名本科生。这些导师大多是一流的学者。他们以教本科生、和本科生生活在一起为荣,大学精神就是融入在学院浓郁的气氛之中。此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作为美国最早的大学,借鉴了英国住宿学院的模式。一战以后,在哈佛和耶鲁的影响下,美国高校普遍开展了兴建学生宿舍运动,前哈佛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认为,哈佛大学的学舍使“学生们从相互间学到的东西比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作为一个群体,给每个成员的成长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机会”。[3]住宿学院模式逐渐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通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受英美影响,香港的许多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早已将全人教育作为自己的教育指导思想。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作为实施书院制最富盛名的大学,起步于著名学者钱穆继承中国古代书院自由讲学精神创办的“新亚书院”。当1964年香港政府将其与崇基书院、联合书院合并,成立香港中文大学时,组织结构上它兼采西方的住宿学院制与中国的书院制,构架了独特的现代意义上的书院体制。办学理念上它把全人教育视为是本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分两个层面进行推进,一是大学层面,主要从正规的学习活动入手, 开设为数众多的通识科目供学生选修, 培育学生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智性关怀;二是书院层面,主要从各书院特有的精神及传统出发,通过开办少量学科和举办大量不同的课外活动,对学生作心智上的熏陶。

二、书院制更好地实现了育人功能

我国大陆高校书院制在继承中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创新,其核心是教师指导和朋辈交往,是在全人教育理念指导下一种教师全时间全空间参与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学生宿舍等生活社区当作重要平台的人才培养制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的教育。它打破了原来科层制的以教师、教室、班级为中心的行政化学生管理模式,强调导师教书与育人职责相统一,主要做法是不同院系、不同年级学生的集中住宿,通过学生互相学习交流和导师指导,为学生提供通识教育课程和非形式教育,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书院制的特点及优势

书院制将传统的学生管理从院系分离出来,让学生同时进入“书院”和“学院”,这种学生教育模式有以下基本特征:

(1)将培养“全人”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目的。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注意实现学生学术融合和社会融合的统一①,学生是天然的主体和中心,而非工作对象或实现某一目标的工具;

(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选择权,学生是个性培养,绝非批量制造。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所言,学生的“大脑不再是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炬。”[4]书院制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不再只被当作受教育和管理的对象,不再仅仅强调学生必须遵守的纪律和履行的义务,而是重视学生的权利和个性发展。

(3)实现全体学生共同成长,即面向全体学生,而非少数优生或所谓“差生”,强调满足和服务于具有不同天赋、不同需要、不同目的、不同个性的全体学生。通过导师指导和朋辈交往实现育人的全方位覆盖。

可以看出,书院制倡导的全人教育理念是符合马克思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的。现在一些高校具体做法中也常提“全面发展”,但很多时候是无视个体差异,强求一律化和平均化的发展,是功利化的根据教育者、社会的要求而不太重视主体诉求的概念化的发展。在教育内容上,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比例不当,在教育方法上,多简单空洞要求统一步伐,统一思想、统一规格行动的说教,缺少师生的个别交流和隐性熏陶。实行书院制改革的高校,都开始从指导思想和组织结构上着手,去解决这些弊端。比如汕头大学至诚书院就提出,要“以书院为平台,为学生在校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服务,更有力的支持,推动大学从单纯的“专业培养”向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的“全人教育”转变,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有志、有识、有恒、有为”人才。[5]书院制学生教育模式与以前的学生教育模式相比,其差异可见下图(见图1)。

图1 两种教育模式比较

(二)书院制对大学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可以讲,书院制改革顺应了我国本科教育内涵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对大学教育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进一步密切师生关系,改变教书与育人分离的局面

书院作为实体机构,与学院平行,学生们同时身处于“学院”、“书院”两个坐标系中。学生每天上课去各自的学院,下课后的活动则主要在书院进行。教师也同等的具有学院和书院两个身份,具有生活指导和学业指导的双重职责。这就从制度上破解了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分离,“老师教书不育人,辅导员育人不教书”的困局,密切了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促使学生的交际更广、视野更宽,成为综合素质高的“全人”。

一直以来,我们过分注重专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局限在专业领域内,缺乏广阔视野、创新精神和自主发展能力。书院提供以学生为本的全人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提供“非形式教育机会”,与正规课程相辅相成,拓宽学生的眼界,培养他们与人相处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比如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党总支委员会中多数成员为学生,其中副书记在学生中选举产生;书院举行学生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两次会议,审议书院工作;学生自主组织文体活动,这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的做法,无疑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意义重大。

三、更好发挥书院制育人功能的建议

当然,书院制作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新生事物,要发挥好其育人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特别注意:

(一)要确立鲜明的人才培养理念

我国高校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大学的书院建设时,可以借鉴其思路、做法,但一定要结合自身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确立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现在很多实行书院制改革的高校都以校史上著名校长的名字命名书院,并且不同书院有各具特色的院训、院徽,就体现了这一点。如果一所大学不同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是高度同质化的,那么书院制就没有达到它的目的。

(二)要注重提升导师队伍质量,完善导师评价机制

实行书院制后,专业界限被打破,学生可以自由选课,如果导师对整个通识教育课程架构没有深刻认知,就不能很好发挥指导作用。同时,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都面临沉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如果不创新导师体制和评价机制,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就难以保证教师将时间和精力贡献于导师工作,更不用说与学生吃住在一起了。

(三)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学生成长成为“全人”是书院的根本。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是书院的主体,学校和导师决不可再包办一切,把学生作为道具和木偶。南方科技大学提出了书院“同辈互动、导师楷模、课程活动、自我管理、辅助成长、社区文化”六大功能,把“同辈互动”排在第一,说明他们对此认识深刻[6]。二是书院要面向全体学生服务,决不可再走原来少部分接近老师的学生多占学校资源的老路,更不要让一部分学生去监督、管理另一部分学生,在学生中造成分裂。

(四)要完善书院软硬件设施,提供更好的“非形式”教育环境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宿舍只能为入住学生提供书桌、床、计算机网络终端,楼栋里基本没有公共活动空间。书院制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大学生活”,环境建设是基础和前提,在书院物质环境建设上,应为学生提供可以自由交往、学习讨论的公共空间,如在一楼建设公共休息区、讨论区、书吧等等。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书院的软件建设,要通过餐会、研讨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正式的”学业之外,享有丰富的文化生活,以利于全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注释:

① 这里受到美国学者丁托(V.Tinto)1975年提出的研究学生辍学问题的经典理论的启发。丁托对学生辍学原因的研究发现, 学生在校期间会面临两种融合——学术融合和社会融合。在任何一种融台上的成功都会使学生倾向于留在学校而不辍学。 只有两种融台同时失败的学生才会辍学。 因此,改善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可以提高学生对学校满意度,减少学生辍学。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将有助于实现学生同时实现学业成功和做人成功。

[1]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9.

[2] Ron Miller. Holism and Meaning[A].//In . Ron Miller.Caring for New Life:Essays on Holistic Education.Brandon[C].VT: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 Renewal, 2000.24.

[3] Henry Rosovsky.The University: An Owner's Manual[M].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0.96.

[4] 新华网:高等教育不是倒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yzyd/edu/20130129/c_114539713.htm.

[5] 汕头大学.至诚书院简介[EB/OL]. http://veritas.stu.edu.cn/about. jsp?cid=8,2013-3-8.

[6] 南方科技大学. 对本校书院功能介绍[EB/OL]. http:// www. sustc. edu.cn/shuyuan.asp. 2013-3-8.

Classical Academy System and 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ng Functions in Universities

GUO Jun1, 2

(1.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2. Schoo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Due to the weakening of educating functions, classical academy system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many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is new educating mode gives up the original class-based student managing system and builds up a cultivating platform of community on the basis of student dormitory, which will help to solve the disadvantages of ignoring students’ needs and separating teaching from cultivating talent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ltivating patterns of talents in classical academy system from the aspect of theoretical basis, operating mechanism, rising reasons and influences,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academy system.

Classical Academy System; Whole-Person Education; Nurturing to Be Human Beings

郭俊(1974-),男,高级经济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G449.7

A

2095-414X(2014)01-0053-04

猜你喜欢
书院导师育人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朵云书院黄岩店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V eraW an g
导师榜
白鹿洞书院记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