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技术赶超模式研究

2014-12-23 00:31郑长江谢富纪崔有祥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3期

郑长江++谢富纪++崔有祥

摘 要:识别国家技术赶超模式是制定政策和实施技术赶超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通过选择合适的界定因素,界定国家技术超越模式的内涵,分析三种主要的国家技术赶超模式。

关键词:国家技术赶超模式;技术差距;制度差异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3-0009-02

引言

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和国际收入差异的关键因素,努力实现技术赶超是后发国家实现富强目标的重要对策。美国和德国在超过英国成为经济强国,以及20世纪中后期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突出表现,促使各界对技术赶超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然而不同国家采取的技术赶超战略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何评价不同国家技术赶超经验对中国实现技术赶超的有效性和可复制性呢?构建系统分析国家技术赶超模式理论框架是理性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技术赶超策略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配合不同形式的技术赶超模式,而技术赶超战略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技术赶超策略指导下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确保沿着技术赶超路径以实现技术赶超目标。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有重大作用,后发国家实现经济赶超目标的关键任务就是需要确保国家技术赶超过程能够顺利进行。目前,关于国家技术赶超的文献开始大量出现,然而关注的重点在技术赶超概念界定,技术赶超策略、战略、实现路径等方面,缺乏国家技术赶超模式的系统分析。如果不以系统性界定技术赶超模式框架为基础,对不同国家技术赶超战经验的评价是很容易陷入以经验主义为导向的争议泥潭中。目前关于国家技术赶超的文献在日益增多,但是来自不同学派的研究在技术赶超策略选择、战略实施和实现路径上观点各异。构建一个系统性的国家技术赶超模式分析框架,有助于梳理既有技术赶超文献和吸收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能够完善国家技术赶超政策的理论支持体系。

一、国家技术赶超模式的内涵

理解国家技术赶超模式的内涵和构建分析框架,不能也没有必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界定“技术”和“赶超”,而是应该把关注点置于“国家”和“模式”这两个关键问题上,否则就容易忽视该概念的本质,在次要问题上争议不休。这是因为:(1)“赶超”一词所对应的是一个过程,如何对该过程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以及识别实现的可能路径,不同国家走过何种赶超路径不是取决于路径本身而是该国的所面临的具体条件和付出的努力程度。(2)“技术”一词用途极广,而且在不同理论中表述不一。例如,在增长文献中要素投入比例可以被视为是技术,通常以索洛(Solow,1957)的经典文献所提供的框架为基础,以全要素生产率代表国家技术能力。创新系统理论中更多地使用“创新”这一术语,意指推出新产品或者发现和采用新的生产工艺等,进而将国家创新能力定义为“国家在长期内源源不断地产出和商业化技术创新的能力(Furman;Porter,et al.,2002)”。出现不同表述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理论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观察视角不同,从“国家”层次看,不同理论关于技术的不同表述相互之间无所谓对错之分。理解国家技术赶超模式的重点需要放在“国家”和“模式”这两个关键概念上,其原因是:(1)国家是多目标系统,在国家技术赶超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性质的矛盾,也可能在某一特定的技术赶超阶段面临多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将这两种情形下面临不同性质的矛盾区分开是解决由不同性质矛盾所引发的各类问题的前提,而识别不同性质矛盾的关键则依赖于如何选择适当的界定因素。(2)所谓模式,本意是指做事情的规则。因此,国家技术赶超模式在本质上可以理解为,国家解决技术赶超所面临矛盾而采取的动员和配置资源的规则。

结合以上分析,将国家技术赶超模式定义为:国家在实现技术赶超目标过程中,为解决所面临的某种类型矛盾而采取的资源配置规则。

二、三类典型的国家技术超越模式

根据技术水平和研究者在不同世界观指导对制度因素不同的立场,就可以将技术赶超文献中所隐藏的不同国家技术赶超模式解析出来。然而,大多数文献略去界定技术赶超模式,直接探讨国家技术赶超战略问题,对技术赶超的动力机制和政策主张存在很多争议。依据已有技术赶超文献,可以分为三类典型的国家技术赶超模式:

1.以欧洲经济制度为标准的欧洲国家的技术赶超

此类模式大多以新增长理论为基础,重视技术转移(扩散)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主张在市场力量作用下向寻求向均衡增长路径靠拢,在该过程中以逐步实现由模仿向创新转型(Currie;Levine,et al.,1999:p60)。这种模式的逻辑可以提炼为,成功的技术模仿以制度环境相同为前提,然而相同的制度环境以何为标准呢?鉴于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领先国家大多为欧美国家,不难推论该逻辑实际上隐含了受到欧洲中心主义影响的以欧洲制度作为标准的假设。

2.以欧洲制度为标准的欧洲以外国家的技术赶超

此类模式大多以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韩国被视为成功实现技术赶超的典型国家,关于其何为会成功,一种代表性解释认为,韩国成功构建支持实施技术撬动战略的国家学习系统,利用政府强有力干预下快速提升国家技术能力(Viotti,2002)。(Mathews,2003)。韩国是如何协调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来促进国家技术赶超的?这是一个争议非常大的问题。技术赶超是个过程,因此必须以动态视角来进行观察和评价。Mathews等认为学习是韩国成功实现技术赶超的关键,这种说法将韩国技术赶超成功的关键封装在“学习”这一概念之中,这种方法为解释技术赶超带来更多争议。我们认为,韩国技术赶超成功的秘诀依然是模仿,区别在于,韩国所实行的模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技术模仿和制度模仿;其制度模仿是一个以欧洲制度作为标准的制度变革过程。

3.不以欧洲制度作为标准的欧洲以外国家的技术赶超

此类模式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来源极广,包括演化经济学、国家创新系统、经济历史理论等,来自众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在不断地增加后发国家坚持自主创新道路实现技术赶超的信心。Perez(Perez,2010)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框架将技术变革与经济制度变迁联系在一起,技术变革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技术变革需要社会经济制度体系相应发生变动才能将技术变革的优势发挥出来或保持下去,技术变革才能提供重要的技术赶超机遇窗口,因此,成功实现技术赶超不仅要能够识别技术变革所提供技术赶超窗口,并且还需要有能力寻找到并采取与之最相适应的经济制度。问题在于,技术变革发生之后,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制度体系是唯一的吗?按照多元论的世界观,世界文明是多元化的体系,现存主要文明体系具有各自的连续和独特性,技术革命发生后,认为并试图界定唯一能够最大化利用新技术的经济制度的观点是没有意义的。张夏准(2009)就明确指出,历史上的穷国成功变为富国之后,会成为富国俱乐部的一员,他们会想方设法撤掉能够帮助仍然贫穷国家通往富裕的梯子。因此,后发国家的技术赶超战略需要坚持自主创新思维,这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制度演化具有连续性和独特性,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赶超与国家竞争关系,不能在先入为主地设定一个普世价值标准的前提下推进制度变革。

所谓模式是做事情的基本方法背后的规则。国家层次界定技术赶超模式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回答,落后经济转变成为富裕国家实践活动中处理技术问题方面的基本规范。

参考文献:

[1] Akamatsu,K.(1962).A Historical Pattern of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he Developing Economies.13-25.ciation 639.

[2] Currie,D;Levine,P;Pearlman,J et al.(1999).Phases of imitation and innovation in a North-South endogenous growth model[J].Oxford

Economic Papers.51(1):60-88.ciation 58.

[3] Furman,J L;Porter,M E,Stern,S.(2002).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Research Policy.31(6):899-933.ct 1272.

[4] Gerschenkron,A.(1962).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iation 7162.

[5] Mathews,J A.(2003).Competitive dynamics and economic learning:an extended resource-based view[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2(1):115-145.ciation 121.

[6] Perez,C.(2010).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techno-economic paradigms[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34(1):185-202.62.

[7] Solow,R M.(1957).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39(3):312-320.

ciation 9074.

[8] Viotti,E B.(2002).National Learning Systems:A new approach on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late 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 and evidences

from the cases of Brazil and South Korea[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69(7):653-680.ciation 299.

[9] Wang,J H,Tsai,C-j.(2010).National Model of Technological Catching Up and Innovation:Comparing Patents of Taiwan and South

Korea[J].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46(8):1404-1423.

[10] Wu,X;Ma,R;Shi,Y et al.(2009).Secondary innovation:the path of catch-up with ‘Made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Journal.2(1):

93-104.

[11] 张维迎.制度企业家与中国的未来[J].杭州(周刊),2013,(1):58-59.

[12] 张夏准.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失与资本主义秘史(第1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3] 张夏准.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第2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