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巢湖旅游大道兆河大桥方案研究

2014-12-24 05:33黄奶清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桥塔钢混斜拉桥

黄奶清, 李 漪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0 引 言

随着交通事业不断发展,在公路特别是城市和景观道路上,人们越来越注重桥梁的景观效果。对于跨径在100-200m的桥梁,其可选择的形式多种多样。而拱塔斜拉桥做为一种美观性好的桥梁,其独特的拱形塔造型越来越受设计者们所青睐[1-6]。对于拱形塔和其所搭配的梁所采用的结构、体系、施工工艺、工期和养护等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深入分析研究。本文以环巢湖旅游大道兆河大桥为例,选取P.C梁、叠合梁、钢梁、钢塔、混凝土塔不同组合的四种结构方案,通过分别对其结构体系、方案特点、施工工艺、工期、抗震性能、养护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合适的方案,为同类工程做参考[7-10]。

1 工程概况

兆河大桥总体方案采用拱形斜塔斜拉桥,主桥跨径布置为(80+130)m,大桥位于省道316与环巢湖旅游大道共线路段,是周边过境交通进入合肥的重要桥梁。该桥采用拱形斜塔,造型美观、现代,寓意“合肥之门”,体现着合肥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形象(如图1)。

图1 兆河大桥效果图

大桥设计荷载:公路-I级。桥面布置:1.5m(锚固区)+0.5m(护栏)+4m(慢行系统)+0.5m(路缘带)+3×3.75m(行车道)+2m(中间带)+3×3.75m(行车道)+0.5m(路缘带)+4m(慢行系统)+0.5m(护栏)+1.5m(锚固区),桥面全宽37.5m。地震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

2 方案设计

2.1 方案一(钢混塔/预应力混凝土梁+钢箱梁)

边跨预应力混凝土梁采用双边箱断面,主梁中心处梁高2.5m,箱梁边缘至梁底高2.125m,主梁顶面设置双向2%的桥面横坡,主梁顶面宽37.5m,边箱底面宽6.6m,箱梁顶板厚0.3m,底板厚0.3m,斜腹板厚0.30m,直腹板厚0.45m,锚索区腹板厚2.05m。箱梁在拉索锚固处、过渡墩处及与桥塔连接处设置横梁,拉索锚固区横梁厚0.30m,过渡墩处横梁厚2m,桥塔处横梁与主梁横梁统一设置。横梁处顶板、腹板及底板均设置倒角。钢-混结合面位于主梁主跨侧距索塔9.6m处,钢混结合段长5.5m,主跨其余部分为钢箱梁(如图2)。

图2 方案一钢主梁断面图

主塔采用顺桥向斜置的拱形塔,为了保证拱塔的安装精度和拱塔的刚度,拱塔分三段设置,上塔柱采用钢箱结构,中塔柱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箱形结构,下塔柱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了减小下塔柱的温度应力和阻水面积,下塔柱采用倒“Y”形,并用圆弧过渡。桥塔处主梁横梁与桥塔横梁采用一体化设计,与桥塔固结。桥塔横梁采用变高度矩形截面(如图3)。

斜拉索采用空间双索面扇形布置,两索面布置在主梁防撞护栏的外侧,拉索在钢箱梁上间距为9.0m,混凝土侧间距采用5.0m,塔上间距为2.5米。单侧11对,全桥共22对。

主塔基础采用矩形承台及群桩形式,承台顺桥向长18.5m,横桥向宽13.4m,承台高度4.5m。两侧承台间设置截面为7x4.5m的系梁,桩基全桥共采用24根φ2.0m钻孔灌注桩。

图3 方案一主塔断面图

2.2 方案二(钢混塔/预应力混凝土梁+钢混叠合梁)

本方案主梁边跨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梁高2.4m,双主梁断面,主跨采用钢混叠合梁,双主梁断面,梁高2.2m,混凝土桥面板厚0.28m(如图4)。

主塔方案与方案一相同,采用顺桥向斜置的拱形塔,上塔柱采用钢箱结构,中塔柱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箱形结构,下塔柱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主梁与主塔不固结,采用半漂浮体系。

斜拉索采用空间双索面扇形布置,拉索在叠合梁上间距为9.0m,混凝土侧间距采用5.0m,塔上间距为2.5米。单侧11对,全桥共22对。

主塔基础承台高4m,桩距4.5m,全桥共设置2.0m摩擦桩24根。

图4 方案二主梁断面图

2.3 方案三(钢混塔/预应力混凝土梁)

本方案主跨采用双主梁断面,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梁高2.2m,边跨主梁考虑配重的需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梁高2.2m,单箱单室断面。

桥塔采用钢混结构,梁底以上垂直高度为70m,钢混结合面以上采用矩形钢箱截面,以下为混凝土矩形实体截面。也分为上塔柱采用钢箱结构,中塔柱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箱形结构,下塔柱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斜拉索采用扇形布置,主跨布设间距为6m,边跨布设间距为3.4m,塔上布设间距为2m。

桥塔承台高5m,桩距4.5m,全桥共设置2.0m摩擦桩28根。

2.4 方案四(混凝土塔/预应力混凝土梁)

本方案主跨采用双主梁断面,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梁高2.2m,边跨主梁考虑配重的需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梁高2.2m,单箱单室断面。

桥塔采用混凝土结构,梁底以上垂直高度为75m,横梁顶1m以上采用箱形截面,以下为混凝土矩形实体截面。斜拉索采用扇形布置,主跨布设间距为6m,边跨布设间距为3.4m,塔上布设间距为2.5~3.5m。

桥塔承台高5m,桩距4.5m,全桥共设置2.0m摩擦桩28根。

2.5 方案比较

表1 各方案比较表

3 结 论

通过对四种方案的综合比较,可以看出方案一采用钢混梁、钢混塔方案,其受力合理;钢构件工厂制造,便于控制且质量有保证;施工工期短、无需压重等优点,故本桥方案推荐采用钢混梁、钢混塔。但其采用半漂浮体系抗震性能一般,钢混段连接受力复杂,在其施工图阶段有必要对之深入计算和研究。

1 贾祥爱.浅谈某大桥桥型方案设计与比选[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5):66.

2 杨善红,徐宏光,梅应华,等.马鞍山长江大桥右汊主桥拱形塔斜拉桥设计创意[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9(5):192-193.

3 雒建哲.拱塔斜拉桥设计参数及几何非线性分析[D].长沙:中南大学,2011:10-33.

4 罗志贤.三拱塔斜拉桥合理状态确定及施工控制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2:15-42.

5 何钰龙,申杨凡,郭 宏.风景区斜拉桥景观设计探讨[J].研究与探讨,2013(7):413-414.

6 王国俊,包龙生.沈阳三好桥钢拱塔竖转施工控制技术研究[J].北方交通,2008(11):44-46.

7 陈明宪.斜拉桥的发展与展望[J].中外公路,2006(4):76-79.

8 周小勇,金文成.独塔单索面斜拉桥——施州大桥设计和施工[J].中国市政工程,2006(6):23-25.

9 高宗余.东海大桥主航道桥斜拉桥总体设计[J].预应力技术,2011(2):6-8.

10 张 雷,李 黎,牛远志,等.双幅联体塔斜拉桥景观设计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7(12):61-63.

猜你喜欢
桥塔钢混斜拉桥
外悬挂附着式塔机对桥塔线形影响分析
斜拉桥风致振动控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高层建筑钢混结构及高层钢结构施工
矮塔斜拉桥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
超宽钢混叠合梁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112+216+112)m部分斜拉桥设计
超高异形桥塔及支架自振特性研究
斜拉桥桥塔开裂计算与分析
钢混组合梁拼宽混凝土旧桥设计
钢-混凝土混合连续梁桥钢混结合段局部分析及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