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力的标准与建设路径思考

2014-12-25 11:43张淑红李新贵
创新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机制时代

文/张淑红 李新贵

科研力的标准与建设路径思考

文/张淑红 李新贵

科研力是什么?

科研力是从事科学研究者的能力。而衡量科研力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创新。没有创新的学者,很难有强健的学术活力。科研力建设的路径是推陈出新。

准确定位是前提。穿衣吃饭,量家境。只有准确定位,才能有的放矢。既不会因过往的功劳沾沾自喜,也不会因时下的弱点妄自菲薄。准确定位,需要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和实践的精神。视野开阔,不会沦为井底之蛙;胸怀博大,才能吸纳八方新锐;勇于实践,才能让科研力愈加勃发而淬沥。

研究者如此,团队亦如是。看问题,找差距,弥缺憾。不以一己之长,笑看他人之短。博取众家之说,方成一家之言。

优化队伍是核心。家无丁不旺,国无才不兴。今日的创新,是人才的创新。今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优秀的人才,应具备厚重的专业知识、广博的边缘知识和崭新的前沿知识。厚重的专业知识是树根,广博的边缘知识是树干,崭新的前沿知识是树枝。根深而叶茂,本固而枝荣,拏云攫石之势天然而成。

专业知识培养的是看问题的深度,边缘知识培养的是看问题的宽度,前沿知识培养的是看问题的高度。三者有机结合,养成看问题的角度。深度源之于长久的积累,宽度源之于广泛的涉猎,高度源之于学脉的关注。无深度者,是肤浅。无宽度者,是狭隘。无高度者,是平淡。深层次的作品,读之风生水起,回味满树飘花。而浅层次的作品,读之味同嚼蜡,了无生趣。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学术的创新需要超然独处的从事,更需要精诚团结的协作。地域的差别,文化的差异,知识结构的异同,往往给你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一句暗示,或可柳暗花明;一句点播,也会思如泉涌。山泉涧流,可以汇为奔腾不息的江河。乱石碎土,定能垒成拔地而起的高山。因此,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就成为推陈出新的核心。

英雄尽入我毂是手段,英雄各尽所能是谋略。一颗亮星是点拨,众星闪闪是气势。优秀的团队主管,要有识才的慧眼,发现人才,网络才人。优秀的团队主管,要有用才的气度,选贤任能,各尽其用。优秀的团队主管,还要有聚才的大手笔,学科交叉,专业互补,年龄结构合理,梯队建设有序,才能组成具有战斗力的方阵,分析凝练学科方向,寻找解决创新突破口。

环境、机制是保障。浑浊的空气窒息人,宽松的环境塑造人。科研创新,是守成和突破的节点。守成是继承,突破是修正。只有破,才有立。破的是旧模式,立的是新范式。纯粹的破立过程,是接近事实、迈向真理的征程。不唯权、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固然需要坚持,但适度宽松的环境也同样需要打造。

正确的机制激励人,错误的机制制约人。科研在于创新,创新在于出成果。成果有大小,评价有高低。完善的评价机制,首要看重的是质量。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创新不在多,有质就行。质是创新的灵魂。无质的作品,无异于一具空壳。

量是创新的依托。完善的评价机制,是定性和定量的有机统一。定性不是感情纽带的牵扯,而是客观现实的评价。定量不是给定时间内的机器制造,而是有备而来的思维飞跃。激励的是蒸蒸日上者,制约的是碌碌无为者。

与时俱进是动力。环境塑造人,时代造就人。不恨我生不逢时,只恨我抱怨太深。时代的弄潮儿,不是临岸观鱼者,而是下水捕鱼者。只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跟上时代的节奏,选准好方向,持之以恒,勇于拼搏,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即便不能“登泰山而小天下”,也可“登东山而小鲁”。

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是追风赶潮,更不是逆时而动,而是与民族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纵观留存至今的大著,哪一部不是多年的心血历练而成?“书被催成墨未浓”呵。今人的专著,半被戏称为“砖著”。不是含金量太少,也不是含水量太高,而是清一色的砖块生生地堆砌,毫无活力而言。其中缺乏的不是文字的黏合功力,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

不与时俱进的创新,更多是一种利益的迎合。不关心民族、国家命运的创新,更多是一己私利的作祟。结果,所谓的创新,就变成了只追求效益的短、平、快,只追求数量的高、多、产。这样的创新,只能是昙花一现,因为它缺乏生生不息的源泉和与时俱进的动力!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机制时代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凭你现有的专业知识,如果穿越回古代能做什么?
皮革机制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现代化医院统计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