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旁胸腔积液52例临床分析

2014-12-25 02:20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大环内酯胸部胸腔

孙 昊

(泰州市人民医院 儿科,江苏 泰州 225300)

小儿肺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数患儿转归较好,但少数患儿则可合并胸腔积液。近年来,小儿肺炎旁胸腔积液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患儿感染病原不同,临床特点表现多样,住院时间明显延长,且部分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给患儿和家长的身心都造成严重的危害,故我们在临床中应予足够重视。本文收集了我科2011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且资料完整的肺炎合并胸腔积液患儿52例,对其病原学、临床特点及其治疗进行总结及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的资料为2011年4月~2013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普儿科小儿肺炎旁胸腔积液52例,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2个月~16岁,平均 (7.2±3.7)岁,其中<3岁10例,3~5岁10例,6~13岁30例,>12岁2例。从发病到入院时间为5~60天,平均12天,入院前均有抗生素应用史。

1.2 入选标准 小儿临床肺炎的诊断标准参见胡亚美[1]等主编的第7版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胸部透视、立位胸部X线片或者胸部CT可见密度均匀阴影,肋膈角消失,胸部超声检查证实存在积液,排除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等引起的胸腔积液,排除临床资料不全及失去随访者。

1.3 临床表现 本组52例患儿中发热与咳嗽症状同时存在者48例,仅有高热表现者1例,仅有咳嗽表现者2例,伴有气促、呼吸困难者7例,胸闷、胸痛者3例,精神状态欠佳者13例。肺部体征:患侧呼吸音降低,胸部叩诊有相对浊音者32例,肺部可闻及细湿啰音者22例,闻及哮鸣音者15例,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者5例,所有患儿均未闻及胸膜摩擦音。

1.4 辅助检查

1.4.1 影像学检查 本组52例患儿通过立位胸部X线片、胸部透视、胸部CT及胸部超声检查中的一种或几种,从而进行结果判定。52例患儿中单侧少量积液28例,单侧中等量积液12例,单侧大量积液4例,双侧少量胸腔积液8例,52例患儿中伴肺不张改变10例。

1.4.2 实验室检查 本组所有患儿均行血常规、CRP、血清支原体抗体 (IgM)及PPD检查。支原体感染病例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阳性同时肺炎支原体抗体≥1:160或监测支原体抗体动态增高4倍以上。26例患儿行红细胞沉降率检查,29例患儿行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检查,8例患儿行血培养检查,1例患儿行痰培养检查。

1.5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 X2检验进行比较。

1.6 治疗 入院后均予足量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头孢类抗生素 (Ⅲ、Ⅳ代)抗生素单独应用者18例,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联合应用者3例,头孢类、大环内酯类联合应用者4例,单用大环内酯类23例,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者4例。29例患儿行纤维支气管灌洗术,本组患儿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均辅以祛痰、雾化吸入及对症支持等治疗,全身感染中毒症状重,喘憋严重的患儿短期内加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查结果 本组患儿血常规检查显示WBC(4.42~27.89)×109/L,N 0.33~0.89,WBC>12.00×109/L且中性粒细胞为主者10例,CRP≥20mg/L者33例,血清支原体抗体阳性者 (抗体滴度≥1:160)23例,PPD (72小时)均阴性,26例患儿行红细胞沉降率检查,其中≥30mm/h者14例,29例患儿行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培养阳性者9例,8例行血培养,培养阳性者2例,1例行痰培养检查示阴性。培养结果中肺炎链球菌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肺炎克雷伯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1例行胸腔穿刺液细菌培养为阴性。

2.2 肺炎旁胸腔积液的病因及与年龄的关系

由表l可见,52例肺炎旁胸腔积液病原体分析,支原体感染23例,比例最高,为44.23%,细菌感染18例,占34.62%。支原体感染有明显年龄特点,6~12岁年龄组支原体感染占此年龄组肺炎旁胸腔积液的70%,同3~5岁和1~2岁年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X2=5.76,P<0.01;X2=6.37,P<0.01)。

2.3 治疗与转归 本组患儿均行抗生素治疗,其中29例患儿行纤维支气管镜术 (5例行2次,1例行3次),1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7~14天后,22例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复查立位胸部X线片、胸部CT等检查示肺部炎性病灶及胸腔积液明显吸收。2个月后,再次进行随访,52例患儿均临床治愈,住院时间6~25天,平均15天。

表1 不同年龄段肺炎旁胸腔积液病原学结果 [n(%)]

3 讨论

小儿肺炎是小儿四病之一,在住院患儿中最为常见,且仍是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有36%~57%的肺炎可引起胸腔积液,据相关报道其发病率还有逐年升高趋势。DLBronte等[2]经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得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引起的胸腔积液发病率从1993年的1811/105,上升到2003年的4219/105,住院患儿的发生率则从1993年的0.76%上升至2003年的3.34%(P均<0.001),这种与肺炎的发生密切相关的胸腔积液,临床上称为肺炎旁胸腔积液 (parapneumonic effusions,PPE)。PPE具体是指因肺炎、肺脓肿和支气管扩张等引起的胸腔积液。大多数为胸膜反应性渗出,液体量少,呈游离状,且单侧积液量较双侧多见,随着抗菌药物的应用,多数无并发症,积液自行吸收,病情好转。但约5%的PPE临床上称为复杂性PPE,可引发严重的胸腔内感染,治疗困难,预后差,病死率高,往往需要引流及外科手术才能见效。

PPE的病原体主要为支原体和细菌,本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病毒性胸腔积液较少见,诊断也较困难,考虑可能与临床实验室病毒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的设备缺乏有一定关系,同时也与病毒感染的自限性有关。近年来支原体感染有增加趋势,且重症感染发生率也较前提高,据赵顺英等[3]报道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11例合并中至大量胸腔积液占4例,同时支原体感染也有明显的年龄特点,以学龄儿童最常见。本组研究中,6~12岁年龄组中支原体感染占此年龄组肺炎旁胸腔积液的70%,同3~5岁和1~2岁年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支原体感染人体后,可以定居繁殖在气道上皮细胞,使一些炎性细胞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浸润,从而进一步促进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释放,其作用一方面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另一方面则可引起免疫炎症反应,其中包括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胸腔积液形成,因此支原体感染的发病机制,尤其是免疫学相关机制,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旁胸腔积液的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治疗方面,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抗感染均无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感染效果明显。本组病例中23例支原体感染患儿,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4]抗感染治疗后,胸腔积液吸收快,临床疗效好。细菌性肺炎[5]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这可能与近年来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增加有关。本组研究中,29例行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8例行血培养,其中11例培养阳性,阳性结果中肺炎链球菌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有3例,肺炎克雷伯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与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当今,随着头孢、青霉素类抗生素[6]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甚至滥用,细菌的耐药性明显增加。如PPE发现不及时、治疗不当可发展成脓胸,引起坏死性肺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同时也给患儿的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另外本文未发现因结核感染引起的胸腔积液,可能与本地区卡介苗接种较好有关。

本组病例中29例患儿行纤维支气管镜术,术后胸腔积液吸收快,病情好转明显。因纤维支气管镜柔软,可弯曲,能直观观察支气管内的结构及病变,并能通过其活检孔对病变部位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7]。因儿童特殊的解剖生理结构,气管支气管较狭窄,纤毛运动差,腺体分泌不足,咳嗽反射差,故肺部感染后,痰液长期不易排出,疾病恢复较慢。行纤维支气管镜操作可取肺泡灌洗液进行培养,确定病原,同时进行灌洗治疗,将呼吸道内分泌物吸出,必要时局部注入抗生素,加快炎症吸收,利于疾病恢复。

综上所述,小儿肺炎旁胸腔积液[8]在临床中较常见,病原体主要是细菌和支原体,治疗上,抗生素应遵循早期、联合、足量及全程的原则,根据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及时调整用药,建议同时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效果较好,并发症少,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Bronte DL,Baquero-Artigao F,Garcá-Miguel MJ,et al.Parapneumonic pleural effusion:an 11-year review[J].Ann Pediatr(Bare),2006,64(1):40-45.

[3]赵顺英,马云,张桂芳,等.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1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7):414-416.

[4]曹香叶.71例小儿胸腔积液病因与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0,8(9):385-387.

[5]Calado C,Nunes P,Pereira L,etal.Are there any differences in the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s admitted to hospital over the past decade[J].Rev Port Pneumol,2010,16(2):287-305.

[6]王宏磊,王瑞娟.小儿胸腔积液69例病因与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4,(3):256-258.

[7]刘恩梅.支气管肺泡灌洗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9,(1):120-124.

[8]蔡露良.小儿胸腔积液117例临床特点分析[J].重庆医学,2013,(31):279-282.

猜你喜欢
大环内酯胸部胸腔
基层医院内科住院患者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情况及合理用药管理研究
胸腔巨大孤立性纤维瘤伴多发转移1例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超声对胸部放疗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估
化疗联合恩度胸腔灌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增SCD和室性心律失常风险
双源CT大螺距扫描在胸部筛查的应用
家兔急性肺损伤胸部超声与病理的相关性
胸部Castleman病1例报道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