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观之个性教育下的快乐成长

2014-12-26 18:40司少云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0期
关键词:快乐成长

摘 要:通过对“个性教育下的快乐成长”这一观点的内涵的分析,从心理学角度、医学角度、教育学角度等对此观点进行深度剖析,指明了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此观点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仅关系到当前的教育,也指向了教育的未来方向: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开发潜能,创造价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并且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

关键词:个性教育;人格发展;快乐成长;开发潜能;健康幸福

一、“个性教育下的快乐成长”产生的背景

(一)2008年至今中国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反映了旧的教育观需要创新、教育需要改革

1.对“教育”的理解

所谓“教育”是指“教学”与“育人”两层含义。教学又分为“教”与“学”两层含义,其中“教”是指向教师层面的责任与义务。而“学”是指向学生层面的内容。“育人”是把人作为主体,使之健康发展,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人才。教学与育人两者具有同样重要的位置,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发展离不开学习知识内容,人才的发展因所学的内容而产生作用。所以教学与育人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他们的完美结合才能称为“教育”。

2.社会的问题直接反映教育的问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我们的教育面临的是教育资源的短缺与不平衡,在这样的情况下,知识的力量非常大,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强调的是知识的重要性。2008年至今,中国遇到了各种社会问题,如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等反映的是中国教育的问题。

(二)“知识获取”已不再是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模式也将随之改变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们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无论从种族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需要出现得晚,它们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在教育资源紧缺的当时,知识的获取成为我们成长的需要,这里的需要是缺失性的需要。现如今,网络媒体的应用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我们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知识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神秘,就像现在的自助餐一样,可供我们比较、选择,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学习。同时,许多人格品质与处世能力也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健康与幸福指数。

二、“个性教育下的快乐成长”的内涵

(一)“个性教育下的快乐成长”的内容

个性教育下的快乐成长是说保证学生在身心健康的状态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之上,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主要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开发潜能,创造价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并且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

(二)“快乐成长”的内涵

1.“快乐成长”的主要内容

快乐成长是说以学生的成长为主,突出快乐因素,也就是说凡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每一项活动与内容,学生应在快乐的心境下进行,如,作业的完成、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学校的课外活动、每一次体育运动等。

2.“快乐成长”的科学依据

我们所说的“成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也指心理成长。有关医学研究报告指出:“左脑司管理性,右脑司管感性。我们从功能的划分上称左脑的神经细胞为理性神经细胞,把右脑的神经细胞称为感性神经细胞。理性神经细胞的下属是交感神经细胞,是人体的工作系统,人工作时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让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分泌的多巴胺,让人干劲十足。感性神经细胞下属是副交感神经细胞,它们在人休息和睡眠时开始活跃,分泌的副肾上腺素可以舒张血管、降低血压,这是人体的自愈力系统。休息时,看一场喜剧,就使20余种快乐激素分泌出来。其中最著名的是β-内啡肽。内啡肽这种特定蛋白质可以防癌,我们也利用它治疗癌,它还可以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又可以使人延长健康寿命。内啡肽是对人类有百益而无一害的物质,请牢记。快乐激素是心理平衡的物质基础。心理平衡也必定有内啡肽的分泌。而人的心理源自大脑,“脑的十年”研究发现:不同的思维活动身体内就分泌出不同的特定蛋白质,按感受分泌原理的机制,或者分泌对身体有益的特定蛋白质,或者分泌对身体有害的特定蛋白质。上面提到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对身体有害,但要生存又离不开它。内啡肽对身体有益,它能抗病、治病。(这样看来,内啡肽就是我们人类自身生产的纯天然药剂,绝无副作用,百利而无一害,能延长健康寿命。)身体内只要有内啡肽的出现就可以平衡有害的特定蛋白质。研究也发现:有一个粗大的A10神经在司管着人类的快乐情绪,被称为快乐神经。快乐神经指令下分泌的快乐激素内啡肽是人一生的追求。从本质上说,人的一生是为追求快乐而活着,是由这条神经的存在决定的。这条神经兴奋,内啡肽就源源不断地分泌出来,人就会沉浸在愉悦的状态之中,医学至今解释不了的是,其他蛋白质的分泌身体内都有反馈机制。就是说,一种物质分泌过多了,身体就有自主限制的机制。唯独对内啡肽物质没有这种自我限制的反应。可能自然法则也在鼓励人类快乐吧。试验也证明快乐的层次不同,内啡肽分泌的数量也不同。只有最高层次的快乐,内啡肽的分泌才能不断涌出,并且没有反馈机制的限制,身体是一种健康和幸福的状态。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只为自己而活的人,难于做到心理平衡,一生也享受不到这样最高境界的快乐,为他人,为众人奉献的人,才能享有最高境界的心理平衡,才有最高境界的快乐。”

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情绪控制着我们的自主神经活动,自主神经又控制我们的内分泌调节,内分泌腺体可以分泌出多种激素,它们促进身体生长、变化及健康。我们的学习任务如果是在快乐情绪下进行,必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健康状态下才可以把学习力发挥到最佳水平。因此我们提倡快乐成长。

(三)“个性教育”的内涵

1.“个性教育”的内容

人格也称个性。个性教育是说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智力结构,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最终达到健康幸福的人生。个性教育也是说以人格发展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

2.人格发展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人格的定义与价值

教育学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质的统一表现。是指一个人的特性,是个人本质的描述。人格是以精神面貌为核心的,身心统一的与他人相区别的个人的总体特征”。

心理学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人格也称个性,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与行为风格。是态度形成的核心内容”。

基于以上两种对人格的定义,结合我们现在的教育目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基础教育是每一个人终身发展的起点,人格是稳定的,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参与一个人终身的发展,所以发展健全的人格当从小学开始关注,人格发展与教育教学行为相辅相成、同时进行,他们是互相支撑、互相依赖的关系。就像“人”字的结构一样,两者缺一不可。教育教学活动从性格、气质、能力、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质五个方面对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稳定的人格又对人的成长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既然人格体现的是个体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我们就可以把发展个性与教育教学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教育价值观上,我们要从过度追求功利价值转向追求教育对人的幸福和发展本原价值的尊重和回归。在教育实践中既要关心大多数学生的成长,也要关心学业困难学生的发展,还要关注天赋较高、求知欲旺盛学生的需求;既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关心学生的品德进步和人格健全,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兴趣;既要关注学生现在的学业和身心发展,更要着眼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做好准备”。

(2)人格发展与行为习惯养成是同步进行的

孙云晓教授提出:“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从儿童教育来说,幼儿园和小学是一个人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

“习惯不是一般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可以说,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健康人格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培养习惯,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按照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良好的学习习惯在21天左右便可以基本形成”,这对于小学教学活动非常有帮助,比如,读书习惯、观察习惯、预习作业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发展学习力有基础作用。

习惯培养固然重要,然而习惯良好只能制约学生一时,如果千篇一律都要求学生统一一个模式,那么何谈个性?何谈潜能开发?所以良好习惯的培养可以生成健康的学生(人格健康),但有创造力的人才还是要结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即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认知特点制订学习发展计划。反过来说,良好的习惯养成可以为个性开发、潜能开发奠定基础。所以,良好习惯的养成即是人格发展的开始。

(3)人格发展与思维方式培养之间的关系

人格也称个性,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丰子恺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的和谐统一。基础心理学中指出: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所以我们说思想影响行为。思维能力是五项认知因素的其中之一,人格养成的核心因素离不开思维能力以及思维方式。上海著名教育家冯恩红指出:“能力、努力、思维方式这三者相乘得出的结果就是幸福指数。”如果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幸福”作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幸福指数在能力和努力程度相对较好的情况下,取决于幸福指数的关键因素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有积极的(正思维)、也有消极的(负思维),如,怎样看待半杯水?正思维会说:“恩,还有半杯水。”而负思维会说:“恩,只剩下半杯了。”这两种思维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心态,即阳光和悲观。类似消极的心理品质还有很多,如,攀比、自私、贪婪、吝啬等,这些消极品质会在一些行为中表现出来,基础教育中应该及时发现这些问题,把它们扼杀在摇篮里。

(4)人格发展与兴趣开发之间的关系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特点,而这些不同的特点构成了区别于其他学生的根本特点,它们有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七种”。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求我们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并充分开发,基于此目标,我们小学阶段的任务是首先给予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以充分的理解,帮助及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兴趣爱好,并使之得到最好的发展。这个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体验成就感,从而带来信心等积极的人格品质特点。所以,人格发展与兴趣开发有密切联系,兴趣开发有利于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人格发展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中,就像树根的作用,虽然看到的是茂密的枝叶,但是却是提供营养的核心部分,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人格发展,人格发展良好为教育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正确的教育观产生正确的教育思想,只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才能指引我们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并且产生有价值的教育效果。个性教育的创设必然在快乐成长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任何教育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学生在身心健康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只有身心健康才可以将潜能最有效地开发,并且产生最佳教育效果,最佳教育效果又可以促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创造人生价值,最终获得幸福人生,因此才有了个性教育下的快乐成长,快乐成长是个性教育的基石,个性教育又促进快乐成长,两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是教育的两大主力军,也是幸福人生的两大内容。我们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更应该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因为只有方向正确了,我们才可以在这条教育道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Z].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孙云晓.培养一个真正的人[Z].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

[3]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Z].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

[4]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沈致隆.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司少云,女,1979年10月出生,专科,小学一级教师,就职于河南省新乡市育才小学,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誗编辑 董慧红

猜你喜欢
快乐成长
浅谈如何创造幼儿快乐成长的氛围
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