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中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以广西为例

2014-12-31 12:15唐朝光
中国农业信息 2014年23期
关键词:农地农村土地广西

文/唐朝光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7

当前,在中国城镇化速度加快,由于农业生产效益比较低、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入城务工、户口外迁等原因,造成农村大量土地有撂荒的可能。要解决这个问题,土地流转是一个有效途径。近年来,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支持力度。在土地流转中,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是土地流转成功的保证。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规范土地流转程序,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强化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本文以广西农村土地(下称农地)流转市场为例,就推进农地流转中的信息平台的建设作初步探讨,为促进广西农地流转市场健康发展打基础。

1 农村土地流转中信息沟通平台的重要性

1.1 农地流转的基本内涵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界定,农地是指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农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在不改变农地用途的前提下,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使用权单独或随同土地附着物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的行为。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为进一步激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业用地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另外,构建和规范农地的流转机制,能够显化土地资产价值,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当前农地流转的主要类型为土地转包、互换、转让、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

1.2 村土地流转中信息平台的桥梁作用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表现的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实质内容。数字、文字、语言、声音、光、符号、图形、报表等形式都能表示信息。所谓信息平台(Information platform)就是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存在方式。它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信息本身成为信息的载体,即“0-1”二进制系统所表达的数字化存在方式,这是信息平台的理论形态;二是基于数字化网络运行的信息系统,如互联网,这是信息平台的实物形态。信息平台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1)层次性。分为结构上的层次性和功能上的层次性。(2)交互性。表现在不同信息平台之间是交互的,各层次之间互为信源和信宿。(3)统一性(信息一体化)。它包括功能、结构一体化。(4)开放性。开放性是指信息平台的功能、结构、层次等系统结构要素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反映了信息平台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1]

就农地流转而言,其需要建设和完善的信息平台至少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信息交流平台。具体负责农村土地流入、流出等信息的发布,使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交易谈判平台;二是交易管理平台。政府通过对农村土地流转行为进行登记、发证、动态管理,规范交易行为,保证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有序性;三是中介服务平台。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政策法规、合同签订、纠纷处理、地价评估、土地经纪信息服务。以上各部分构成整个农地流转中信息平台系统,为人们获取农地流转信息、作出交易决策、完成交易行为服务,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不足都将会影响到农地流转的效率,甚至使整个流转活动无法进行。

2 广西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建设存的问题

近6年,广西农地流转面积从2008年的16.2万公顷,增加到2013年10月底的34.7万公顷。2013年农地流转总量占到农户承包地总面积的15.66%,涉及178万多户农户。 占全区农户总数的19.00%。[2]以上表明广西农地流转呈快速增长趋势,影响面日益扩大。但是,就信息平台的建设来看,仍存在不足:有课题组对南宁、桂林7个乡镇13个村庄的土地流转情况进行调查,共向村民发放有问卷302份,采访镇政府管理人员、村民、村干部、租赁商共计68人,结果表明:1.土地流转在农村并不具有普遍性特征,有48%的农民对土地流转信息了解甚少,很多地方土地流转只是在亲朋之间零星进行;2.由于观念、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各地土地流转中介业发展迟缓,70%的基层政府管理人员、村官希望设立和完善服务于土地流转市场的中介机构,45%的租赁商希望完善相关的政策,减轻借款的难度;3.就土地流转信息传播方式来看,以人与人之间的当面沟通为主,40.63%是承租商主动寻找,33.03%亲朋好友介绍,13.44%为村委会促成。其余中介机构、报纸、网络等相对高效的信息传播媒体起的作用较少。[3]以上说明广西农地流转从信息的普及、中介机构的培育、政府的配套政策的支撑到现代媒体的运用,都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

3 建立、健全广西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

(1)提高社会参与程度

要提高社会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必须处理好三个问题:一是要继续重视传统的土地流转信息沟通中的人与人直接沟通方法,发挥村民、村委、基层政府等主体的媒介作用。二是要提高认识,加大信息宣传。可以通过海报、现场咨询、网络、电视、海报、报纸等方式向村民普及土地承包与流转知识,提高其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增加土地流转的信息量。三是要理顺国家、集体地、村民三者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关系,为土地流转实现多赢格局创造条件。从经济学角度看,土地使用权转出方的收益由三部分构成:土地转让费M、承包权红利y0和转移劳动力收入(设其年收益为 y1)。设贴现率为 r,协议期为 n,转出方原来的农地经营年收益y2作为农地流转的机会成本。当△Ys>0时,表示土地流转使农民获得了更多的收益,当△Ys=0时,表示收益没变,当△Ys<0时,收益减少。只有△Y1>0并足够大时,村民的才会有动力去参与土地流转活动。而土地转入方收益主要来源于土地经营,其成本包括转让费和土地承包期内的土地租金(相当于转出方的土地分红)的现值,假设转入方收益来源于土地经营面积的增加和技术、资本、劳动的投入,则转入方收益的增加值(△Y2)可以表示为其转入的土地总面积(x)、追加资本(p)、技术(t)、劳动(ι)的函数f(x,p,t ,ι),转入方的土地收益可表示为:

同样地,只有DY2>0相对较大时,土地流入方才会有足够动力继续加大土地流入的力度。整个社会的福利才会有较大的增加。就广西而言,目前,桂林市的土地流转平均每亩价格集中在500~700元之间,而南宁市的土地流转平均每亩价格集中在700~1000元之间,两地的平均值大约为每亩615.6元。[5]通过发展符合地方气候、土壤特征的特色农业,广西农地流转收益将会的有较大提升空间。

(2)加大对区域性的土地流转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投入

信息时代,互联网因低成本、无限时、无国界、交互性、针对性、实时灵活等特点而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当前,全国影响较大的专司土地相关信息传播的网站有土流网、土地资源网、农村土地网、K8土地网等。这些网站的共同特点是:一、覆盖面广,涉及信息基本遍布全国;二、传递信息量大;三、以工作站或派出机构的形式推进全国各地的工作。由于资金、人力等因素制约决定了它们在信息采集方面会对各省市有主次之分,其对特定区域服务的精细化程度可能是不够的。这给区域性的土地流转互联网信息平台留下了生存空间。就地方经济而言,像广西土地网这样的网站对当地土地流转市场服务或者更具针对性,因地缘优势,其对当地市场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精耕细作。随着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广西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把区域性的土地流转信息网站办得更好。

3.2 加快交易管理系统的建设

主要是要建立和完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的农地流转服务中心。基于GIS技术运行的农地流转中心,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组织机构内部构架。中心可按需要设资产评估、土地融资、土地保险、法律咨询、土地投资等部门,为土地流转提供辅助支持。二是土地流转信息软件管理系统。这里,GIS是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依托GIS技术运转的土地流转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土地流转中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相互关联存储和处理,有效地将文档资料和地图资料结合存储,管理土地流转中的权属、变更信息,通过专题图制作直观地反映土地流转的规律性和趋势,并能够对土地流转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实现对土地流转的智能分析,辅助相关主体决策,高效地管理土地流转。在技术支撑上,2006年,中农信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研制了“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规范管理”软件系统。系统可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的基础信息,能满足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的动态管理和基本数据分析要求,具有功能齐全、便于操作、适应性强等特点,并适应逐步实现乡(镇)、县(市)、省及全国联网的要求。[6]以上都是可借鉴的经验。

从行政区划的划分来看,目前广西共设14个地级市,7个县级市,56个县,12个民族自治县,34个市辖区;基层设748个镇,515个乡,61个民族乡。目前广西已建立农地流转服务中心的有14个县(区、市)、57个乡(镇)。[7]但这些中心多停留在名义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提供土地流转服务,且多数没有配备专业的人员及相关配套资金。因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可覆盖市、县、乡镇、村的农地流转服务中心是未来工作的重点。基于GIS技术建立起来的农地流转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为:①咨询服务。接受供需方申请,接件、分件、传件。负责对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的相关法律进行宣传,提供相关政策法律咨询。②信息服务。收集、审核、储备农地流转信息并建立土地流转信息数据库,及时发布信息。③协调、促成流转双方达成交易,提供统一的合同文本,并协办关流转手续。进行合同签订并对合同的执行情况和流转土地用途进行监督。④流转审核。对流转项目及流转双方资质进行审查、审核。⑤纠纷调处,协调、保护流转双方利益。⑥档案管理。做好土地流转资料的整理、归档和管理工作。

3.3 积极培育中介服务组织

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中介组织是指土地流转过程中孕育出来的,将农地的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联结起来的中介组织。[8]农地流转中介组织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产权交易等服务,为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服务。常见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有以下几种:①村委会组织成立的集体经济组织。它是在村委会主导下建立的,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获得土地出租和股权分红收益,其工作人员由村委会部分成员和农民共同组成。这种组织并非真正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但其的确发挥了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作用和功能;②政府成立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如前文提到的农村土地流转中心;③市场化运作的农村产权交易所。例如,2008年成都市成立了综合性的农村产权交易所。该所的主要业务是为农村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农业类知识产权及投融资服务;④农民自发组织成立的股份合作社。该类合作社在实践中承但了部分中介组织的职能,通过对农民土地进行收集整理, 招商引资, 统一流转农民的土地, 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和规模经营, 又可保障农户的合法权益和提高农户收入。[19]当然,其他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运作模式还有土地信托服务中心、土地信托服务站、土地银行、土地流转协会等。

总之,通过加强信息交流,强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培育中介服务组织,可以为广西农地流转奠定良好的基础。

[1] 董子峰.信息化战争形态论[M].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04:39-50

[2],[7] 网广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520万亩 178万农户受益[OL]. 中国新闻,2013-11-21,http://www.chinanews.com/df/2013/11-21/5532755.shtml

[3],[5]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经济政法系.调查组关于广西农村土地流转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南宁、桂林7个乡镇13个村庄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2013(4):59-61

[4] 杨蓉、赵亚博.土地流转对农民福利的影响分析[J].企业导报,2012(09):9-10

[6] 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规范管理软件系统正式推广应用[J].农村财务会计,2007,(3):7-8

[8] 钟涨宝 狄金华.中介组织在土地流转中的地位与作用[J].农村经济2005(3):35

[9] 任勤、李福军.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模式: 问题及对策—基于成都市的实践[J]财经科学,2010(6):120

猜你喜欢
农地农村土地广西
广西贵港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农村土地如何突破“细碎化”?——“三农”干部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经营创新
农地细碎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
首次大修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了哪些内容?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应多方共赢
当前农地产权与流转制度改革研究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