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獐子岛“黑天鹅”案例分析与启示

2015-01-01 22:27孟繁强
国际商务财会 2015年10期
关键词:獐子黑天鹅存货

孟繁强 李 惠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 2.天津财经大学)

一、事件回顾

2014年12月4日晚,当各家企业都开始清算自己这一年的资产负债,试算自己的盈亏平衡时,停牌已久的大连龙头农业企业——大连獐子岛集团有限公司,突然公布了一系列核查文件,其中包括大连证监局出具的监测报告,而这些文件带来的无疑是一则爆炸性的新闻:獐子岛于近三年前投放到黄海海域的虾夷扇贝颗粒无收,同时2014年獐子岛的经营状况从盈利1亿元跌入亏损8亿元的极大困境当中,这场高楼轰然坍塌的事件被人们称为又一起“黑天鹅事件”。

该事件一经公布,就在公众和媒体之间形成了轩然大波,媒体们更是无孔不入,极力地要求獐子岛有关负责人来澄清事实的真相。《大连晚报》、《半岛晨报》等大连本地的报社也派记者前往獐子岛岛屿,对整个獐子岛育苗养殖基地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但獐子岛为何一夜之间扇贝绝产的真实内幕,也没有及时的反馈出来。这无外乎是因为本身獐子岛育苗过程的复杂性,和这一庞大的农产品行业所处的特殊地位和错综复杂的公司结构所导致的。

除了媒体的持续关注和追踪之外,证监部门也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相关的勘查行动,但整个过程并没有做到完全的公正、公平、公开,所有的活动都是在12月4日事件被曝光之后被和盘托出的。12月4日,大连证监局下发《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认为,獐子岛的管理层在此次事件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各项监督和决策机制存在严重纰漏,尤其是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方面,在此次事件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公司必须及时发现问题病源并限期改正。同时证监局还表示:獐子岛前期盲目收购周边海域进行深海底播,而底播活动并没有经过权威论证,在技术和信息披露方面都有严重问题,公司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并没有严格的按照底播标准进行。集团主要养殖的虾夷扇贝属于深海海域养殖品,应该在每次底播前都要做到充分的预防措施,不要盲目的去追求产量,而獐子岛此次底播显然缺乏充分的试验与理论支撑,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通过这段简短的报告我们不难看出,其实证监局对这次事件的调查结论有一种避重就轻的嫌疑,事情远远没有解释的这么简单。在这段报告中并没有看出财务造假等与公司利益挂钩方面的澄清,也并没有对獐子岛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详细的阐明,因而这样的官方文章并没有引起大众足够的信服。獐子岛集团还被蒙着一层扑朔迷离的面纱,要想拨云见日,真正了解獐子岛事件背后的根源,还需要溯本追源,从獐子岛集团如何发展到今天说起。

二、獐子岛集团——海洋牧场建设

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58年,是水产行业当中成立时间较早的公司之一,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目前已发展为集海珍品育苗、增养殖、加工、贸易,鲟鱼养殖加工,冻鲜品冷藏物流,客运旅游,休闲渔业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集团企业。集团注册资本7.1亿元,资产总额44亿元,现有员工5 000余人,拥有19家分公司、20家子公司、2家参股公司,并于200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创造中国农业第一个百元股。

从獐子岛集团的发展沿革来看,该企业一直都是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农业尤其是水产企业中可谓佼佼者。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獐子岛集团近年来一直大力发展海洋牧场的建设,将这一新兴的养殖手段与现代科技,传统的渔业原理相结合,使得其在产品质量以及业界口碑中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新兴的养殖方式,原本是为了缓解海洋资源枯竭,同时改善水质的优良措施,而獐子岛集团在2011、2012年都过度的向周边海域投放虾夷扇贝、牡蛎等养殖期较长的苗种,而其相关研发人士也曾透露,公司会定期对周边水质进行化验监测,以了解海水的近期情况而对养殖点情况做出适时调整。可事后的表现可以明显的看出来,这种监测并没有做到有效、迅速,对水温、水质变化的预防性措施也没有起到转危为安的作用。

三、黑天鹅被折断的翅膀——风险评估控制失效

在巨亏的质疑漩涡中,最让人费解的便是公司模糊的态度和企业内部的风险为何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从2011、2012、2013年的利润表中可以读出,净利润从4.98亿元逐年下降至9 694万元,下降幅度已达到80%,而公司并没有对此作出过多解释,很多人也只是认为这可能跟如今该行业竞争力度加大,公司面临企业转型有关,然而其实这已经为2014年前三季度的巨大亏损做出了铺垫。而笔者认为连续亏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现金流状况

近几年的现金流量表可以清楚地显现,獐子岛集团一直以来现金回流以及现金运用等方面存在很大缺陷。首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一直入不敷出,在季报中呈现负数也是经常性的现象。但为了使得报表保持良好态势,最后一个季度就会出现大反转,由负变正。从投资活动的现金净额来看,净额也一直保持在负数,这说明獐子岛集团在2011、2012年对外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交易,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如此大规模的进行对外投资和股权投资,同时海洋渔业在资金方面的大量需求远远超过现有的现金链可以承受的范围,因而公司的运营基本上以筹资活动来维持。但獐子岛融资活动并不多样,而是一味地依赖短期债务,并没有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融资途径和手段,近些年獐子岛的负债情况处于借短期借款还短期债券,再发行短期债券来形成短期借款的不良循环中,而没有充分使用更适合的长期借款方式。由于水产品投资巨大,回收期长,且资金运作速度相对较慢的特点,过分依赖短期借款无疑是不恰当的融资方式。而长期的恶性循环,也必然导致企业财务成本的上升和资金链的断裂。整个企业对外大举发行公司债券,同时从银行借入大量贷款,这都使得獐子岛的现金流量表呈现大起大落的特点,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也随之极不稳定,如坐过山车般跌宕起伏,随时都存在翻车的危险。

(二)存货

从上述介绍中可以得知,獐子岛海域的存货主要就是其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包括虾夷扇贝、海参、鲍鱼等一系列投放、生长在深海里的水产产品,其成熟期一般为2~3年甚至更长。

自从IPO之后,存货总额一直占獐子岛总资产的50%左右,甚至高于固定资产的比重,而与獐子岛同属水产养殖行业的且规模相当的几家公司:东方海洋和国联水产等,甚至一些专门化程度更高的诸如三山浦、财神岛海参集团等,其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平均保持在20%~35%之间。而从金额上看,獐子岛集团的存货金额一直高居不下,截止到2014年第二季度再创新高,达28.9亿。

从獐子岛自身来看,其存货的数值已占到了总资产的50%以上,已经对企业的持续经营和供应链的健全造成了极大影响。横向比较起来也属于畸高的情况,这也为存货骤然减值做好了合理的铺垫。存货在企业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而存货在企业的长期滞留必将导致企业的经营停滞,因为獐子岛本身属于大型农业企业,可能存在费用资本化程度过高现象。所谓费用资本化,就是在一个长期建设投资项目中,费用在当期的发生如利息费用并不会直接计入成本或者期间费用当中,而是通过价值的积累,转到形成这项项目的资本中,列入资产负债表当中,成为资产价值的一部分。自2009年起,獐子岛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在5年内就增长了10倍。为了减少费用,增加营业收入,大量的费用通过存货的形式可以得到转化,因为3年的费用可以计入生物性资产当中,因而存货的金额骤增。同时,现有的资金不能运转,而是被关联方或大股东占用,由于存货并不能及时得到清点和盘算,因而企业可以将大量的资金亏损计入到存货的减值和跌价准备等资产备抵账户中去,这样便可以形成资金仍然持续运作的假象。

(三)风险评估和控制

类以及重金属汞、铅等。有机质对海水污染引起的富营养化会导致海域发生赤潮,这也使得海洋水质遭到进一步恶化。此次事件的冷水团也就属于赤潮的一种,正常情况下应该可以及时有效地检测出来,然此次事件中,集团竟然在到了成熟期进行捕捞作业时才发现大量扇贝死亡,的确很难让人们相信。出现这种反常情况应该有是由以下两个原因导致的:一是公司实际上在年报中作假,并没有设立深海监测潜标网。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该项工程任务量大,需要消耗的能源多,尤其是獐子岛集团是全国唯一一家海洋牧场建设较为成熟的企业,因而在该项技术上可以借鉴的经验甚少,所以对技术的真正运用和落实情况都存在着投机取巧的嫌疑;二是监测潜标网的确建立且可能做出反应,但由于企业内部的原因,因而不得不进行隐瞒,以免企业出现更大的波动。这都说明,在风险预测与警示方面,獐子岛都有相当大的漏洞和滞后性。

四、“黑天鹅”华丽羽毛之下——信息沟通中的缺陷

在风险评估,尤其是在水产品养殖方面,獐子岛曾经最引以为豪的就是水下检测系统。无论是企业内部人士还是年报披露以及各种研究报告中都有提到,公司在獐子岛海域构建了北黄海冷水团监测潜标网,对底层水温实施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这个系统由观测浮标和底座式潜标构成,环绕獐子岛周围分布。通过这个系统可以获取稳定、连续的观测数据,形成有利于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的信息积累平台。断面调查观测系统主要负责海洋水文气象调查、海洋生物学、生态学调查、海洋化学调查、海洋地质学调查,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断面调查观测系统。看似有保障的预防手段却完全没有及时的在冷水团到来之前发出预警,而是在第三季度的报告中才广而告之。

中国的沿海省市中,辽宁近岸和近海海域污染较重。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磷酸盐、油

连接企业内部与外部最直接的手段便是通过二级市场上的信息披露和与消费者、投资者的信息沟通。公司应当建立属于自己的信息系统,由内而外、自上而下将企业内部重要信息或对外部决策有帮助的信息及时发布,使得信息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内部沟通是为了使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能够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减少代理成本的发生,也使得员工有归属感和使命感,增强了领导者与执行者之间的联系,明确职责,有效了解企业的问题,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而外部沟通则存在于企业与客户中间,尤其是加强与中小股东、审计师、监管者还有大众媒体的联系,为企业营造一个透明化的氛围。

而在发生“黑天鹅”事件之后,獐子岛并没有及时进行披露。在说明会上,獐子岛集团有关人员只是一直就灾后的损失和技术层面的问题侃侃而谈,但对大家都十分关注的企业如今内部情况和滞后披露的原因并未给出合理解释。也未对各类专家提出的存货过多、监测网是否有效等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只是在呼吁投资者不要对企业未来丧失信心,要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关系,这都给投资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经营者和投资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投资个体自身客观限制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他们在寻找投资对象时难免会依赖于现有的投资信息,因而处于劣势地位增加了寻找成本。

獐子岛集团便利用这一优劣势的不平等,来进行对自己财务不良状况的隐瞒。

近三年来,獐子岛集团作为大型上市公司,董事会议的次数逐年递减,2012年仅有11次,而大多会议也只采用电话的形式,领导层并没有有效及时的进行沟通,且监事参与的会议更是寥寥无几,监事会根本就没有发挥职能监督约束经理人,这都使得信息沟通中壁垒重重。

五、“黑天鹅”内分泌失调——内部监督控制的不力

众所周知,獐子岛集团最主要的盈利手段便是海洋牧场的建设。春季进行鱼苗育种,等鱼苗长到3厘米左右就在近海进行育种养殖,等到再长大点就投放到海域中放养;扇贝一般要养殖3年才可以出售,这时扇贝壳直径大小在10厘米左右。育种厂房边是饵料加工厂房,饵料加工一般和育种同步,春季会有鱼苗饵料的生产,现在主要生产扇贝饵料。而近海育种养殖的水域,育种养殖深度一般在十七八米到二十五六米,需要船只进行海上作业。这都给审计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一般存货都采用定期盘存制来进行检查,而獐子岛集团自身属性决定了只能采用抽样评估的方式,审计人员不可能潜水检查,也不可能将海水抽干检查,这就造成了存货计算的不准确。另外,目前企业年度审计集中在4月底之前,但对獐子岛集团来说,虾夷扇贝的生长期也主要在春夏之际,在春天盘点存货时间上也不合适,这都使得审计程序不能较顺利的进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机构应该在出具审计报告时应有所保留,说明对该企业的具体情况不甚清楚。然而在连续亏损的几年里,审计人员都出具的是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且没有对獐子岛内部审计产生任何质疑,这不得不让人对内部监督的效果打上一个大问号。

六、应对措施及发展建议

在经历了巨大的冲击后,獐子岛的股票也经历了跌停和缓缓复苏的大起伏。董事会也迅速召开了会议,公告了对此次灾害的应对措施。獐子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吴厚刚首当其冲,面临来自社会各界的舆论和压力,其做出表率,将一亿元的灾害损失计入到“资本公积”账户中去,供日后公司的日常经营和弥补损失之用。同时,他还从自身出发,将月薪降为1元,10名高管成员也都随之将年薪减为一半直至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恢复至受灾前5年的平均水平为止。为控制股票市场的稳定,在股票复牌后1个月内,公司出台了救助计划,将大量资金通过个人的方式注入到股票市场当中,总裁成员都自掏腰包来增持股市,并长期持有。为避免人才流失,獐子岛集团还出台了员工持股计划和员工股权激励的方案,尤其是对研发中心的员工给予了大量的保证,以维持企业内部的稳定。

无论真相与否,獐子岛的复苏之路依旧是任重而道远。如果獐子岛在日常的风险控制与预测方面能够足够重视,完善自己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真正做到采购、记录、生产、监督职责分离,那么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自上而下的整改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从内部、从根本改变,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意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都学会防患于未然,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去规避,同时很好地利用财务资源,将恶性变为良性循环,才能使企业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猜你喜欢
獐子黑天鹅存货
獐子岛“易主”
企业存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獐子岛公司存货管理分析
黑天鹅
浅谈如何加强企业存货内部控制
除了“黑天鹅”“灰犀牛”别忽视了“大白象”
兴衰獐子岛
“灰犀牛”“黑天鹅”
小区里的黑天鹅
政府存货准则与企业存货准则的比较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