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法语境下相对优势地位概念中依赖性的经济学释义—以资产专用性和资源依赖性理论为分析视角

2015-01-03 22:22郭学兰副教授伊犁师范学院法学院新疆伊宁8350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33期
关键词:专用性依赖性对称性

■ 郭学兰 副教授(伊犁师范学院法学院 新疆伊宁 835000)

竞争法中的相对优势地位是指在具有非对称依赖关系的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中,当交易相对人依赖于优势主体,没有其他可合理期待的可能性转向时,优势主体能够控制依赖主体,单方决定交易主要内容的市场地位。依赖性是该概念的核心构成要素,经济学相关理论对依赖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相关理论,有助于深入理解竞争法中相对优势地位的涵义。

依赖性在资产专用性理论中的反映

(一)资产专用性理论概述

1.资产专用性的涵义。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科斯早在 1937 年就提出了交易成本概念,但交易成本分析方法的运用和发展直到威廉姆森提出资产专用性理论后才变得具有可操作性。威廉姆森认为,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重新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使用的程度”。威廉姆森对资产专用性的界定是在比较中进行的,资产“重新用于不同的用途”是与原有用途比较而言,“由不同使用者使用”是与原使用者比较而言,资产是否具有专用性,要看比较的结果,资产专用性的强度与可重新使用的程度成反向关联,即可由不同使用者重新用于不同用途的程度越高,说明该资产的专用性越低,反之,则说明该资产的专用性越高,当然,这个比较有个前提条件: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如果资产更换了使用者,变更了用途使用程度依然很高,但其市场价值大大降低了,这说明该资产具有很强的专用性。资产专用性内含资产交易的专用性,要求交易专用方面的专一性,即它是关系专用性资产(Relation-ship-Specific Asset)。资产专用性问题出现在契约履行期间,若一方不能如约完全履行契约,则拥有专用性资产的一方就不得不在减损资产价值的条件下设法改变该资产的用途。就一般的交易而言,当事人的确定无关紧要,但对一个由重要的长期投资所支撑的交易——专用性资产交易来说,当事人的确定就至关重要。实际上,后一种当事人是互相依赖的。如果一方投入了专用性资产,但却无法发挥其作用,则该资产的价值就不可能全部收回,因为资产的专用性和沉没成本有关,但它并不是沉没成本,最初的研究由于没有关注到签约过程的大量细节问题,因此把资产专用性仅仅当作沉淀成本,这显然不符合实际,事实上,资产专用性和沉没成本有关,但它并不仅仅是沉没成本。

资产专用性具有显著性差异,威廉姆森(1983)讨论了四种不同关系的专用投资,它们分别是:场地专用性、实物资产专用性、人力资产专用性、专用资产。

2.保障资产专用性的方式。 专用性投资会引发交易一方或双方的机会主义。如果涉及专用性投资的交易在交易开始前就针对专用性投资的相关事宜进行磋商,通过讨价还价确立价格及其他交易事项,则双方有可能达成长期合同或最终实现纵向一体化。但如果双方采取了简单现货交易,则会导致忽略前期专用投资的沉淀成本的大数目,而在具体交易中采用一系列小数目议价的情形,这样,“交易的一方或双方都有机会抽取专用投资导致的准租金流的一部分”。

由于大量市场关系在交易中涉及专用投资,而专用投资为“敲竹杠”提供了可能性。许多涉及专用投资的交易制定了长期合约,在合约中明确了交易价格并设定了价格保护条款,即便如此,也无法完全避免敲竹杠的可能,因为长期合同牵涉到未来履行部分,任何合同都无法预料未来可能发生的全部情形,而将所有的有关要素全部事前列明。未来具有不确定性,强制交易对方在合同中事先约定未来情形的处理方式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合同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是不完全的。

但因为合同关系有“自我实施范围”,该“自我实施范围”源于缔约方对声誉的重视和敲竹杠本身具有的成本。因此,交易中的合同关系本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资产专用性。如果交易中的专用投资并不显著,简单现货交易就是理性的选择,此时缔约方有能力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投资。

虽然纵向一体化可以节省交易次数,节约谈判成本,但它会引起投资扭曲,交易成本的节约有时不足以抵消投资扭曲的损失。相比之下 ,从资产收益的角度看,市场组织是最理想的选择,即在市场这台精妙的机器控制下的交易就能保障资产专用性价值的发挥。根据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当资产专用性程度加深时,交易中就会出现追加的契约保障,针对混合的契约形式,出现了能够有效处理中等程度的资产专用性的私人调整的保障。

纵向一体化能够产生适应性收益,它是保障资产专用性的最后组织方式。资产专用性本身为合同执行阶段的敲竹杠及机会主义埋下了伏笔,特别是当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或发生突发事件时,与专用性资产有关的合同的签订、监督及履行、变更将付出更高的成本。与连续进行现货交易相比,长期合同对于资产专用性强的交易方更有吸引力,但长期合同也是不完全的,仍然无法完全避免敲竹杠的发生,当长期合同的成本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交易方会选择内部控制,即实行纵向一体化。另外,当专用投资数额在交易中占有相当比重时,如果进行市场的现货交易,可能缺乏促使缔约方进行专用投资的激励,而此时在专用投资下的交易才是供给关系成本最小化的理性选择;而进行长期合同交易也会因为合同的签订及履行问题而遭遇各种困境,此时交易方也会选择纵向一体化,将市场问题变为企业的内部问题来解决。

市场控制和内部控制具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无论是纵向一体化还是长期合同抑或是简单现货交易,都存在不同的问题,都是有成本的。对于一个有效的长期合同而言,其在签约、监督和履行过程中都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困难,这些困难构成的成本会改变交易双方的平衡,从而使得长期合同关系转向纵向一体化;而纵向一体化所包含的内部组织成本等因素也可能改变平衡,使交易回到长期合同关系或简单现货交易。因此,在资产专用性投资的情形下,“纵向一体化并不是生产过程中协调或‘指导’协作所必需的。”

(二)资产专用性理论中依赖性的反映

1.资产专用性的锁定效应。从实质分析,资产专用性具有套住(lock-in)效应(张维迎,1996)。在交易中作出专用性投资的一方会在一定程度上被锁定于该交易,从而导致对方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即资产的关系专用性提高了投资者对交易对方的依赖性,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对交易相对人的依赖性就越大,如果没有制度保障,作出专用性投资的一方受到交易相对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损害的可能性就越大。

2.资产专用性理论中依赖性的理解。对于涉及专用性资产的交易而言,当事人的确定至关重要,因为一般来说,专用性资产是由长期投资形成的,涉及该资产的交易中的交易方是互相依赖的。资产专用性理论中所反映的依赖性与本文相对优势地位定义中的依赖性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专用性资产的价值是体现在交易关系中的,在涉及专用性资产的交易中,优势主体的确定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当专用资产的投资方除交易对方外,没有转向其他交易主体继续进行交易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没有其他对该项专用性资产有需求的企业,如专门为某品牌汽车制造车身的企业,其投资的全部资产都是为那个品牌汽车量身定制的,如果该品牌汽车企业终止与该车身制造企业的交易,则市场上无法找到其他对该车身的需求,该车身企业必然陷入困境。或者,该车身制造企业可以转型,经过设备和技术的改造,转而生产其他品牌的车身或者相关产品,但该转向显然是要付出额外成本的,对车身制造企业是不合理的,此时,车身制造企业依赖于品牌汽车企业,即投资专用性资产的一方为依赖主体,交易对方为优势主体;另一种情况是,当交易一方需求某种专用性资产,而市场上只有有限的供给时,如果该专用性资产的拥有方拒绝与需求方交易,则需求方的经营将陷入困境的情形。如通讯网络的接入等,此时,网络基础设施的拥有者为优势主体,而交易对方为依赖主体。

3.资产专用性导致的非对称依赖关系。在涉及专用性资产的交易中,交易方互相具有依赖关系,而且这种依赖关系通常具有非对称性。一般而言,投资专用性资产的一方对交易对方具有更强的依赖性,因为双方在交易中从对方得到的资源和效用是不对等的,这是由资产专用性导致的非对称依赖关系,对投资专用性资产方而言,交易对方具有更大的不可替代性,因为一旦交易对方终止交易关系,则投资专用性资产一方的资产价值将大幅降低或将产生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这导致了交易对方具有更大的权力,处于更加强势的交易地位,交易对方具有为谋取自己更大的利益而采取机会主义或敲竹杠的可能性。但在有些交易中,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方也会处于强势地位,而需求方则处于弱势地位。

4.资产专用性强度的非对称性。在有些交易中,交易双方的资产都具有显著的专用性,只是双方资产的专用性强度不同,资产专用性强度大的一方对交易对方的依赖性更强。如在航空公司与机场的交易中,机场由于按照高峰容量设计及其不可搬迁的特点,导致其资产专用性强度极大,对航空公司的依赖性很强,而航空公司的资产也具有明显的专用性,其经营也依赖于机场,但由于航空公司是可以搬迁的,所以它有能力给机场一个可置信的威胁,从而降低了交易中自身的资产专用性强度,这样,机场与航空公司之间形成了交易中资产专用性强度的非对称性,这种非对称性导致敲竹杠问题的发生。现实中航空公司拖欠机场费用的问题普遍存在,极大影响了机场的正常经营和发展,不断出现的纷争导致双方交易费用攀升,降低了双方的合作效益,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资源依赖性理论中的依赖性分析

分析渠道成员间的依赖关系离不开资源依赖性理论,所谓渠道成员间的关系就是指供需方之间的纵向交易关系,为便于与相关理论有效衔接,下文中涉及“交易”的措词有时直接使用“渠道”替代。

(一)资源依赖性理论的三种研究方法

1.目标贡献法。早期的研究采用目标贡献法测量渠道成员间的依赖性。主要的测量维度是:渠道成员对目标的贡献程度,这是从渠道内部进行测量的;交易对象的可替代性,这是从渠道外部进行测量的。El-Ansary and Stern通过研究Emerson的权力-依赖性模型,最早在营销渠道领域运用依赖性概念进行分析,用三个量化标准判断渠道成员间是否形成依赖性及甲方对乙方依赖性的程度:第一,交易量及利润贡献标准,该标准侧重度量在交易双方的合同中,乙方占甲方业务的比例,以及该业务对甲方取得利润的贡献率;第二,承诺标准,该标准侧重度量交易中乙方对甲方的承诺;第三,替代成本标准,该标准侧重度量如果不能与乙方交易,甲方可能进行交易的替代者数目和替代所需花费的成本。为了更清楚地理解甲方与乙方交易中的依赖关系,可将它们之间的依赖性用关系方程式:Dab=f(Gab,Mab,Nab,Cab) 来表达,其中:Dab=甲方对乙方的依赖性,Gab=乙方对甲方目标的贡献,Mab=乙方对甲方目标贡献导致的甲方对乙方的动机投资,Nab=甲方获取替代乙方的数目,Cab=甲方终止与乙方的关系并转移其他替代成员的成本。该关系方程式描述的依赖性所涉及的四个维度分别是:目标贡献、动机投资、可替代数目及替代成本。正是基于这四个维度的分析,El-Ansary and Stern开发了测量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相互依赖性的具体指标。该目标贡献法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于渠道成员间依赖性的研究,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2.角色绩效法。依赖性“角色绩效”的测量方法是Frazier研究发现的。该研究表明:当实际发生产品、服务和信息的交换时,市场主体间的角色绩效是相互影响的,一方的角色绩效会影响另一方从关系中获取的结果,这种相互影响的角色绩效既包括实际的也包括感知的。当下游渠道成员感知到上游公司的角色绩效非常高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继续保持交易关系的愿望;同样,如果下游渠道成员感知到上游渠道成员有很高的角色绩效,则他就会愿意保持合作关系,没有动机去寻求其他替代。Frazier以汽车产品分销渠道作为实证研究架构,研究了决定经销商对制造商依赖水平的基础是:经销商对制造商角色绩效的感知。

3.可替代性方法。Heide最早提出依赖性可替代性(replace ability)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Heide的可替代性度量理论应用广泛,通过在不同渠道架构中的应用得出了一系列实证结果。其中涉及:非对称性依赖关系向对称性依赖关系的转化,依赖性的对称性的强度与主体间双边治理的灵活调整的关系,渠道关系中相互依赖的总额与信任、承诺和冲突的关系,运用标准契约治理与双边依赖性程度关系或使用明确契约治理关系的选择等。依赖性是渠道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构件之一:渠道成员间依赖性的指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制造商与分销商的交易中,一般而言,假如分销商拥有稳定的销售市场,显示出较强的市场势力,则制造商是依赖方,而如果制造商拥有知名品牌,则分销商是依赖方。

(二)营销渠道中的依赖性定义

Gill and Stern在营销渠道中对成员间的依赖性进行了定义,强调渠道成员对交易方的依赖程度取决于两方面的关系,一是交易方对其目标达成的贡献程度,二者成正比,二是除交易方外渠道成员实现那些目标的其他可替代途径的数量,二者成反比。另一个营销渠道中依赖性的更为简短的定义是Frazier作出的,他认为依赖性就是指渠道成员为达成目标必须与交易方保持关系的程度,该定义依然使用了目标贡献的方法,定义中包含了依赖的原因、依赖的表现及依赖的强度。

(三)依赖性的分类

1.个人间的依赖性。资源依赖理论开始于个人之间依赖性的研究,后发展到对组织间依赖性的研究。Emerson是该理论阐述个人之间依赖性关系的代表人物。为了帮助理解个人之间的依赖性,Emerson以动机投资为出发点进行了分析,他将交易双方分为行动者P和O,假如P对O具有依赖性,则说明:O对P实现目标的贡献越大,P产生的动机投资越高,P的动机投资受制于O对P的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显示出P对O的依赖性;如果P在O与P的交易关系外很容易达成目标,则P的动机投资低,反之,如果P在O与P 的交易关系外很难达成目标,则P 的动机投资高。据此, P对O的依赖性可以理解为:P依赖于O的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O对P实现目标贡献的大小;P在O-P关系外实现那些目标的难易程度。

2.组织间的依赖性。组织间的依赖性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Pfeifer and Salancik是最具影响力的研究者,他们着重对两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揭示了四个基本假设条件,正是这些条件决定了组织是否具有依赖性,它们分别是:第一,组织的生存,这是决定组织间是否具有依赖性的基础假设;第二,为了生存组织所必需的资源,该假设条件指明了产生依赖性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组织的生存;第三,组织生存所必需的资源无法由组织自身产出,这是依赖性产生的客观原因;第四,组织的行为,即组织必须与环境中的相关因素互动,从互动中获取生存所必须的资源,而它生存所依赖的环境中的各类其他组织正是进行互动的重要因素。企业间在交易中的依赖性是组织间依赖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次,分析了事关依赖性程度的三个决定性因素,要判断某一组织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组织,就要对这三个因素加以分析:第一,从资源对组织生存的重要性出发,判断一组织对他组织的依赖程度;第二,从与组织关联的特定群体获取资源或对资源使用方法的自主权的程度的维度,分析依赖性的程度;第三,从获得替代性资源的程度的角度,分析依赖性的程度。据此,一组织对他组织的依赖程度取决于:某种资源对该组织生存的重要程度及资源的稀缺性和可替代性程度。

(四)依赖性的不同性质

1.对称性。对称性依赖性的称谓来自Frazier和Summers,指交易双方相互具有较高依赖性,致使交易中依赖性总额较高的情形。当交易双方的依赖性表现为对称性依赖时,相互合作顺利,冲突较少,这表明渠道成员间具有高度的不可替代性,反映了相互依赖性总额和关系绩效间具有正向的关系。与交易双方具有非对称性依赖关系比较,对称性依赖关系更加稳定,交易双方相互依赖程度越高,双方越接近权力均衡状态,此时双方收益均等,并培养了合作气氛。

2.非对称性。与对称性依赖性相对应的是非对称性依赖性,指交易双方相互依赖性较低,或双方的依赖性处于不对等的状态,一方的依赖性高,而另一方的依赖性低,致使交易中依赖性的总额较低的情形。当交易双方处于非对称依赖关系时,相互的冲突会增加,成员间相互的满意度会降低,从关系绩效的角度来分析,就可看出,非对称性依赖对关系绩效会产生负面作用。交易双方的非对称依赖关系可能导致相互间的利益不均衡,并因此引发各种争端,不满意甚至导致关系终止。

(五)环境多样性对依赖性的影响

相关研究表明,环境会影响渠道成员间的关系,环境不确定性能够调节渠道成员间的关系。在供需市场中,环境多样性表现为构成复杂的终端顾客的个体特征,包括各种个人信息,及这些不同顾客对产品的质量、价格、品牌、性能的不同偏好需求具有多样性;环境动态性表现为顾客需求和竞争对手营销组合策略变化的程度。当环境不确定性作用于渠道成员间的关系时,成员间相互依赖性总额和非对称性对关系绩效的影响会发生改变。

当环境多样性增加时,处于非对称性依赖关系中的渠道成员双方具有不同的反应能力。处于强势地位的渠道成员因为具有权力优势,会利用优势地位减少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渠道成员的依赖性,这种举动会加剧渠道成员间依赖的不平衡性,导致冲突增加而满意度减少。如果处于动态性环境的条件下,交易双方的经营风险都加大了,此时,共同采取措施相互合作是避免市场风险的理性选择。而相应的制度保障是增加市场主体相互依赖性总额,促进渠道成员间满意度增加,冲突减少的重要手段,以此保障市场交易秩序,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猜你喜欢
专用性依赖性对称性
一类截断Hankel算子的复对称性
横向不调伴TMD患者髁突位置及对称性
非等熵 Chaplygin气体极限黎曼解关于扰动的依赖性
横向并购对公司资产专用性投资的影响
关于N—敏感依赖性的迭代特性
N-月桂酰基谷氨酸盐性能的pH依赖性
巧用对称性解题
舒适护理在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中的应用
公司治理、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
资产专用性的度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