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检验及结果报道分析

2015-01-03 08:51段晓晶
关键词:高敏血脂心肌梗死

段晓晶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103)

心肌梗死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检验及结果报道分析

段晓晶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103)

目的探讨对心肌梗死患者实施血脂检验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50例作为实验研究的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人员50例作为实验研究的对照组;针对两组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血脂水平实施检验,最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同对照组健康人员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获得显著升高(P<0.05);患者的TC水平、TG水平以及LDL-C水平获得显著的降低(P<0.05);患者的HDL-C水平即使获得降低,但是未体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其自身血脂水平以及hs-CRP水平于早期会表现出异常改变的现象,其出现的持续性改变同患者的疾病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并且针对疾病的治疗以及预后会产生诸多的参考信息。

心肌梗死;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

心肌梗死主要指的是患者在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下,在患者的斑块表面出现了破损的情况以及出现了裂纹的情况,进而导致出现了堵塞性血栓急性病变的情况。高敏C反应蛋白作为一种急性期反应物质,属于较为有效的一种免疫识别指标、调节功能指标以及灵敏炎性反应指标[1]。为了探讨对心肌梗死患者实施血脂水平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检验的临床价值,本文主要将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50例作为实验研究的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人员50例作为实验研究的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血脂水平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检验,最终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50例作为实验研究的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人员50例作为实验研究的对照组;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分布范围为29岁~79岁,平均年龄为(52.5 3.6)岁;其中具有吸烟史的患者12例,具有糖尿病史的患者22例,患有高血压疾病的患者16例;对照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分布范围为30岁-81岁,平均年龄为(52.6 3.9)岁;所有患者在发病前,均未对患者实施规范化调脂治疗。排除标准:将患有肝脏、肾脏以及肿瘤疾病的患者排除。观察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比例以及年龄层次,均存在均衡性,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心肌梗死患者在住院后,对患者实施空腹抽血。对对照组健康人群,在实施体检过程中进行抽血[2]。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肘静脉全血进行采取,剂量为5毫升。之后于EDTA-Na2抗凝液试管中进行放置,对血清实施分离,于-20℃的冰箱内进行保留,在1周内完成检测。选择生化法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血脂TC水平、TG水平、HDL-C水平以及LDL-C水平进行检测。选择放射免疫法对hs-CRP实施检测[3]。

针对观察组患者,按照常规实施卧床、给予患者吸氧、对患者实施镇痛、实施抗凝以及实施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于时间窗内,对满足条件的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或者实施PCI治疗。在患者出院前,或者疾病情况恶化后,再次对患者的腹血进行抽取,剂量为5毫升,对患者的血脂水平以及患者的hs-CRP水平进行检测[4]。

1.3 统计学方法

对于所有心肌梗死患者,临床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展开数据统计分析,血脂水平以及Hs-CRP水平等计量资料凭借t检验以“±s”表示,当P<0.05为存在显著差异,无均衡性,存在显著差异。

2 结果

同对照组健康人员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获得显著升高(P<0.05);患者的TC水平、TG水平以及LDL-C水平获得显著的降低(P<0.05);患者的HDL-C水平即使获得降低,但是未体现出显著差异(P>0.05),具体如下表。

表1 两组研究对象血脂水平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临床对比(±s)

表1 两组研究对象血脂水平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临床对比(±s)

组别 n TC(mmol/L) TG (mmol/L) HDL-C(mmol/L) LDL-C(mmol/L) hs-CRP(mg/L)对照组 50 4.06f 0.87 1.71f 0.35 1.33f 0.49 2.92f 0.56 2.26f 0.49观察组 50 3.41f 0.82 1.13f 0.29 1.13f 0.41 2.56f 0.49 7.35f 2.59 t 8.122 8.012 5.032 9.025 10.256 P<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脂蛋白代谢紊乱是导致患者患有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患者的TC水平以及LDL-C水平升高是导致患有冠心病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在出现心肌梗死后,患者的交感神经处于激活状态,进而出现了应激反应,导致分解代谢体现为一定程度的增加,患者的氧化供能以及消耗体现为一定程度的增加[5]。白细胞介素以及CRP等诸多急性期反应,会对患者的肝脏合成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对患者的血脂代谢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患者TC水平降低,不但会对危重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判断,并且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效果的一项参考指标。

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同对照组健康人员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获得显著升高(P<0.05);患者的TC水平、TG水平以及LDL-C水平获得显著的降低(P<0.05);患者的HDL-C水平即使获得降低,但是未体现出显著差异(P>0.05)。有效证明血脂水平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检验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其自身血脂水平以及hs-CRP水平于早期会表现出异常改变的现象,对此临床需要对其进行早期检测,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显著参考依据。

[1]严江涛,王焱燚,倪 黎,等.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卒中预后[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1(6):376-380.

[2]邓建君,周 川,谢 萍,等.血清降钙素原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5,5(4):335-338.

[3]黄坚强.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6):469-470.

[4]陈海荣.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814-3815.

[5]罗贵全,黄 刚,唐川苏,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效应[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9):1074-1075.

本文编辑:吴 卫

R542.2+2

B

ISSN.2095-6681.2015.33.126.02

猜你喜欢
高敏血脂心肌梗死
调节血脂要靠有氧运动
中药外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中药饮片调剂中审方差错情况分析及改进措施
Doublet luminescence due to coexistence of excitons and electron-hole plasmas in optically excited CH3NH3PbBr3 single crystal
血脂常见问题解读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代表中国
血糖血脂对骨关节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