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理论在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体会

2015-01-03 08:52
关键词:常规冠心病情绪

刘 蕾

(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中心医院,黑龙江 鹤岗 154211)

认知行为理论在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体会

刘 蕾

(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中心医院,黑龙江 鹤岗 154211)

目的分析认知行为理论在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抛硬币的方式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24例。对两组患者均采取一般护理方式,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强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加强认知行为干预利于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改善负性情绪,值得推荐采纳。

冠心病;认知行为;心理护理;应用效果

冠心病一类十分常见的心血管疾病[1],近几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转变与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严重影响了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存质量。冠心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将可能并发各种心律失常现象,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心力衰竭[2],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为此,对该类疾病患者给予疾病治疗的同时加强临床护理干预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可帮助患者缓解病情,提高生存质量等。本次研究将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中,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后均显示疾病被确诊。按照抛硬币的方式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24例。常规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63~88岁,平均年龄75.2岁,病程0.9~10年,平均病程4.5年;研究组男15例,女9例,年龄65~86岁,平均年龄76.3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4.8年。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一般护理措施,告知患者的相关注意事项,遵照医嘱服药,严密监测病情等。

研究组在常规组的护理基础上加强认知行为干预,主要内容包括。(1)理性情绪护理:及时了解患者的实际心理状态,对患者的非理性观念进行严格的分析,采用理性情绪护理模式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纠正患者错误的行为方式,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及时找出患者在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上的不合理情况,找出患者对于自身疾病持有的不合理观念,可邀请历年来治疗效果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教,也可采用护理人员小组讨论的方式纠正患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告知患者理性思维习惯的重要性与对冠心病的关联性。(2)指导患者进行心理放松训练。包括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训练患者闭目养神,放松全身肌肉,采用鼻子进行呼吸,帮助患者放松紧张、焦虑的心情,缓解或者消除负性情绪对疾病造成的不良影响。(3)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分别在不同时间段同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健康知识,多关心、鼓励患者,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1.3 效果判定标准

采用SAS与SDS量表用于评价两组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焦虑/抑郁情绪越显著[3]。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评分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评分比较(±s,分)

?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评分比较(±s,分)

?

3 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考虑到老年患者身体功能正在逐渐衰退的特征,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逐渐下降,给广大患者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并由此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负性情绪。其中冠心病主要是由于人体心脏出现缺血缺氧状态而导致的一类临床疾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胸痛、胸闷、心慌、气促等,且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特征,导致动脉受到损伤,引发动脉硬化斑块,当病情进一步加重,且动脉硬化斑块出现不稳定破裂情况将引发急性冠脉事件[4]。

研究结果显示,不良的心理状态将加重病情,当患者心理过度焦虑、紧张等将出现糖、脂肪代谢紊乱现象,表现为血脂、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并由此产生血栓等不良情况,使得疾病的治疗效果明显降低。因此,在冠心病患者接受疾病治疗期间加强临床护理干预有助于及时控制病情,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与治疗效果,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5]。

本次实验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认知行为干预,结果表明,该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了实验组护理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患者加强认知行为干预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提高疾病治疗效果,改善负性情绪,值得推荐采纳。

[1]陈冰凌,黄桂莲,陈卓莲,等.认知行为方法对冠心病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23):3654-3657.

[2]符娇珠,陈录清,林晓霞等.个性化健康教育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认知行为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1):4793-4794.

[3]寇菊花.浅析冠心病病人临床护理工作中认知行为的干预[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09(4):85-85.

[4]李桂娟,吴 闯.认知行为干预86例冠心病患者护理方案的临床观察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47):137-139.

[5]符岸秋,程世蓉.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9):126-127.

本文编辑:卢 娇

R473.5

B

ISSN.2095-6681.2015.33.169.02

猜你喜欢
常规冠心病情绪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sST2水平与冠心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常规之外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别受限于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