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针灸联合康复锻炼在中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5-01-03 08:52岳岩岩
关键词:偏瘫中风康复训练

岳岩岩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康复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早期针灸联合康复锻炼在中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岳岩岩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康复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探讨早期针灸联合康复锻炼在中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12月我院收治中风偏瘫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于病程第20天开始进行针灸及康复锻炼;观察组30例,于病程第3d开始进行针灸及康复锻炼,分析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28/30)与60%(18/30),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针灸联合康复锻炼在中风偏瘫患者中可有效改善病情,促进患者康复。

早期针灸;康复锻炼;中风偏瘫;效果

中风后患者易出现偏瘫等残疾症状,降低生活质量[1]。若能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那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2]。在本次调查中,我院将分析早期针灸联合康复锻炼在中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12月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60例。对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为3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为30~70岁,平均年龄(58.5 2.3)岁;对照组中男21例、女9例,年龄为30~70岁,平均年龄(59.2 2.5)岁。一般资料上对比,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入院后积极对患者进行相应治疗。其中观察组患者于病程第3d起即实施整体的康复训练,详情如下:(1)针灸法:选取患者的肩髃、外关、合谷、绝骨、昆仑、太冲、环跳、阳陵泉、百会、透曲鬓等穴位,在针刺前对上述穴位及其周围皮肤进行消毒,针刺后留针20 min,以患者穴位出现酸胀感为宜。后拔针,5 min后再对患者行针1次。每日1次,连续10 d。间隔2 d后再进行下一周期的治疗,连续3个周期。(2)康复锻炼:患者取仰卧位,协助患者将患侧上肢肩关节向外伸展30°,指导患者伸直其肘、腕、指关节等,并将其前臂适当的旋后。于患者的下肢腘窝处垫软枕,保持其髋、膝关节等处于屈曲状态,同时于腿外侧放置软枕,预防发生腿部外旋等症状。于足下垫枕,保持踝关节呈90°状态。患者取健侧位时,指导患者前伸患侧上肢,并在上肢及胸壁间垫软枕,尽量的伸直患者的肘腕指关节等,前臂旋前。轻度屈曲患者的下肢髋、膝关节,并于腿脚下放软垫。当患者取患侧卧时,需将其患肢摆放同健侧卧位,但通常不建议患者实施患侧卧,否则可对其静脉回流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患者的患肢恢复。每日对患者进行按摩,由头部开始,顺延经络,对其头部、肢体、背部以按、揉、滚、捏等方法促进血液循环,使得肌张力较高的肌群得以放松,每次按摩时间为30 min。若患者为0~Ⅱ级肌力,则需对其进行被动锻炼,协助患者的肢体进行屈曲、伸展、旋转等动作,并逐渐的扩大患者的运动范围,但需以不引起患者疼痛感为宜。进行上肢训练过程中,主要对其肌肉进行伸展;下肢训练过程中,主要对其关节进行屈曲等。若患者为Ⅱ级以上的肌力,则可对其进行主动锻炼,鼓励患者自主的按摩各个关节,先进行床上运动,后逐渐过渡到下床运动等。

对照组患者同样进行上述的康复训练,但自病程第20 d起再实施。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恢复,可进行独立生活;好转:患者肢体功能得到好转,能够进行日常的生活事宜;无效:患者仍处于偏瘫患者,症状体征好转,能扶拐行走,或基本生活自理;无效:症状未得到改善,需由家属照顾起居生活。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为“±s”及百分比形式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x2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28/30)与60%(18/30),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析 [n(%)]

3 讨论

中风偏瘫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通过后期的康复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偏瘫状态,进而提高生活质量[3]。现代医学表明,中风后中枢神经系统是可塑的,也是可以重建的,只有通过外界合理的刺激,可促使神经元轴突侧枝长芽,若能够坚持进行训练,可以促使神经系统形成正常的功能模式[4]。通常病程6个月内是中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主要时期,尤其是前3个月,恢复效果是十分理想的。以往,通常于病程20d后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其主要原因为患者病情得以控制,此时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更加专注。但研究发现,及早的康复锻炼往往会提高康复效果,因此尽早的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在本次调查中,我院于术后第3d开始即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有关报道指出,在此时可对患者进行肢体摆放、被动活动等。因在早期阶段内,患者的患肢多松弛,后易出现痉挛、萎缩等,在早期,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可舒经活络,为后期的肢体运动提供基础[5]。后进行循序渐进的肢体运动,可积极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

经调查结果提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了及早的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对改善患者的偏瘫状态具有积极作用。

[1]翟景芬.早期针灸联合康复锻炼在中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1):114-115.

[2]吴雪曼,李安会.评价中风偏瘫患者实施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J].中医临床研究,2015,12(11):35-36.

[3]张冀徽.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07(3):239-241.

[4]李林虹,周国平,刘小卫,等.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96-98.

[5]唐跃富,杨荣光,罗清勇等.针药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世界中医药,2014,01(9):1218-1220.

本文编辑:孙春宇

R246

B

ISSN.2095-6681.2015.33.172.02

猜你喜欢
偏瘫中风康复训练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