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俗艺术元素研究

2015-01-03 06:15林园林学伟陈远东
文艺评论 2015年5期
关键词:鄂伦春族鱼皮赫哲族

○林园 林学伟 陈远东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俗艺术元素研究

○林园 林学伟 陈远东

黑龙江省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祥地,并由他们共同创造了黑龙江省的古文明。民俗艺术提炼于民俗生活,作为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代表了各民族的群体性审美观与价值观,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体现。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在黑龙江省特有的环境下发展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并衍生出相应的文化,其民俗艺术具有浓烈的北方原生态生活气息,特征鲜明,独具一格。但是由于现代文化、艺术的快速发展渗透,本土的民俗文化艺术被逐渐地取而代之,有些甚至已经消失殆尽,所以对其艺术元素的研究更加迫在眉睫。

一、黑龙江省民俗艺术特征概述

从古至今黑龙江省内居住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形成了多民族的文化体系。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生活习俗,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更新、发展、改进,使其各自的民俗艺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因黑龙江省地处偏远的北方,冬季寒冷漫长,在康熙年间又被清政府封闭,所以该地区的少数民族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留了与中原等地区差异较大的生产生活习惯。黑龙江省水系发达,有长十公里以上的河流一千七百多条,森林覆盖面积广,致其大部分少数民族以渔猎为生,在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艺术也随之与众不同,北方的地域性特点浓厚突出。

艺术来源于生活,黑龙江省的民俗艺术是龙江人民在民间的习俗中为满足其物质及精神生活所进行的创作(如鱼皮艺术、桦树皮艺术、剪纸艺术等),是生产生活的组成部分,较之其他纯艺术更贴近生活。又因黑龙江省地处严寒的边疆地带,产生的艺术形式对生活的依附性更高,服饰、建筑、交通工具等以能适应环境、方便实用为第一设计要素,其次注重审美功能,故其民俗艺术又具有较强的生活性。

二、黑龙江省民俗中的艺术元素分析

黑龙江省冬季时间长,寒冷严酷,河流众多,森林覆盖面积大,这些因素使得省内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与我国的中原、南部、东西部地区有很大不同,以渔猎为主,民族性格朴实豪迈,其热爱生活、乐观、向往美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并形成了这些民族的审美观及其创造的民俗艺术。笔者将从材质、工艺、题材三大方面对其中的艺术元素进行简要分析。

(一)原生态的材质

物质基础影响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又反过来影响并创造新的物质文明。黑龙江省物质资源丰富,盛产淡水鱼类、白桦、松树等,在此生活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以捕鱼狩猎为生,并且就地取材,以这些原料为材质,创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物质文明,如鱼皮艺术、桦皮艺术等。这些少数民族的居所不固定,他们的居所建造以方便简单为主,便于迁居移动。而习惯久居的满族、达斡尔族、朝鲜族、回族等建造的民居则以保暖耐用为主,房屋的构造复杂得多,陈设布局等的讲究及装饰性也相应较多。在暂住性房屋中,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圆锥形住宅“撮罗子”设计得最为奇特:由几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斜搭而成,外面再用桦皮、狍皮围苫,外形酷似巨大的篝火架,简约粗犷,原始味道浓厚,能够随迁移带走。(图1)赫哲族的马蹄形临时住宅“阔恩步如库昂”是用长长的柳条弯成弧形,两端插在地上交搭而成;赫哲族另外一种比较简单的民居“胡日布”是一种“人”字形小型地窖,也是用土木搭建而成,早期用鱼皮糊窗。所有这些临时性住所都没有华丽的装饰,它们用质朴的语言诠释着这些少数民族对自然的亲近关系以及与自然的和谐一统。

图1 “撮罗子”鄂伦春族

黑龙江省多有风雪天气,因此除朝鲜族、回族等,大多数少数民族穿兽皮制成的容易脱卸、方便骑马、捕鱼狩猎的袍服御寒。同为袍服,满族与蒙古族的做工较华丽精细,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族的袍服则相对简单质朴,作为一种捕鱼、狩猎时的保护色,其袍服多为皮质(鱼皮、狍皮)的本色。赫哲族的鱼皮服在我国是其独有的服饰,在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服饰里最具盛名。(图2)鱼皮服的历史悠远,早在《山海经·海外东经》内就有记载:“玄股之国,在其(黑齿)北;其为人衣鱼食鸥。”1757年完成的《皇清职贡图》中对赫哲族鱼皮文化的记载最为详尽:“赫哲……衣服多用鱼皮而缘以色布,边缘坠铃……”笔者认为,赫哲族之所以选择鱼皮作为服饰的原料,原因有二:一是鱼皮服采用鳇鱼、大马哈鱼、鲤鱼、草根鱼、鲇鱼等作为原料,防水性好,耐磨保暖;二是宗教因素——赫哲族所信奉的萨满教崇尚自然,认为持有、穿有、装饰有什么动物的皮毛或形象就能拥有这种动物所特有的神力。赫哲族以捕鱼为生,自然希望能获得鱼的能力,达到捕获更多鱼、丰衣足食的目的。基于这两方面因素,鱼皮自然就成为了赫哲族服饰的上选原料。鱼皮作为原料,不只是用来制作服饰鞋帽,也用来制作生产生活用品,如门窗、船篷、包袱、杂物袋、凳面、护身符等。

图2 黑龙江同江赫哲族鲑鱼皮男服

黑龙江省盛产白桦树,在这里繁衍生息的鄂伦春、鄂温克等少数民族对其有着深厚的情感。白桦皮经蒸煮后韧性强,可塑性好,防水防潮,表皮又白又细滑,肌理纹络清晰多样,用它做出的生产生活用品非常美观耐用,黑龙江省内的少数民族早在三千年前就利用这一丰富特有的资源创造了独特的桦皮文化。清代的《黑龙江外记》中记载道:“山谷多桦木——皮以贴车为盖,为穹庐,为扎哈纵缝之……”(扎哈即小船)桦皮制品在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中随处可见,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小至勺子、碗、首饰盒、箱柜、储物篓等等,大至“撮罗子”在夏季的围苫物,鄂伦春族还用桦树皮制作帽子和靴子等。鄂伦春族、赫哲族的一些交通工具也由桦皮制成,如柳叶形捕鱼船。(图3)

图3 桦皮船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丰富,在绘画创作上勤劳智慧的龙江人民并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形式,而是使用各种自然材质来进行创作,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如鱼皮半浮雕粘贴画(图4)、桦皮粘贴画(图5)、桦皮纹理画、麦秸画、芦苇画等等,题材多为自然风光、动植物、生产生活场景、民俗风情等。特殊的材质、自然形成的纹理与古朴别致的造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再加上独特的图案、或浓郁热烈或雅致的色彩进行装饰、搭配,构成了一幅幅极具民俗特点和生活气息的画卷艺术品。

图4 鱼皮半浮雕粘贴画

图5 桦皮粘贴画

(二)质朴的工艺

生存环境不仅能影响并决定了北方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也相应地塑造了北方民族的性格,不同于南方的细腻温婉,漫长冬季带来的严酷环境所造就的北方民族的性格非常质朴豪爽。性格因素也直接影响了制作的工艺,黑龙江省以渔猎为生的少数民族服饰制作并不复杂化,而是在原生态材质的基础上加以一些图案或纹样装饰,展现了一种原始的力量之美,朴实、不拘小节的北方民族性格也随之展露出来,如鄂伦春族妇女在缝制狍皮袍服时,故意将走线展露出来,只是在女服的衣领、衣襟、袖口等边缘处装饰有花纹的镶边和皮边饰,男服一般只镶有染成黑色的皮边饰,纹样设计得非常豪迈,展现出一种古朴、简约、粗犷的自然之美。(图6)其服饰的一些结构设计也以功能为先,同时也注重美观,两者互不分离。为了防止狩猎时被树木山石磨破,鄂伦春族一般在狍皮裤的膝盖处镶有一块圆形带独立纹样的皮块。

图6 鄂伦春族女童皮服

由于单张鱼皮面积较小,鱼皮服一般要用几条甚至几十条的鱼皮拼接而成,装饰有镶边、挂饰、缝嵌图案纹样等。赫哲族老人尤志贤回忆道:“女人服饰还可用绦子镶边……年轻妇女的衣服是用红、黄、蓝、黑格子颜色的皮革或棉布剪成花边、云纹,镶在衣边上。”(《同江文史资料》第二辑,政协同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第30页)赫哲族的服饰颜色较鲜艳,采用蒲公英、映山红、芍药等花作为染料,将鱼皮服装饰得色彩缤纷。染色的工艺非常简单,就是将颜色直接涂抹在鱼皮上。原料的纹理本身可以形成一种装饰,如鱼皮服的鱼皮纹路清晰可见,使得服饰的整体感觉非常古朴美观,别有情致。

同样,由桦皮、桦木、松木等制作的生产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等大多数也没有繁琐的工艺,保留了材质的肌理与本色,以简单实用为主。其中的桦皮制品随着使用范围、功能的增加,其样式与制造工艺也逐渐提高。一些生活用品,如首饰盒、手镜、酒具等增加了镂空、雕刻、压花、印染、镶嵌、烫烙、彩绘等工艺,在实用的基础上又成为了一件件美轮美奂的“工艺品”。(图7)

图7 桦皮酒具

(三)鲜明的寓意

人类在精神世界中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往往寄托在物质的表现上,作为视觉传达的元素,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图形、纹样为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应用的范围也最广泛,承载物有器皿、服饰、交通工具、生产工具、文娱用品、绘画、雕塑雕刻、家具、建筑等等。少数民族因其各自特有的民族文化,其图案图形等的设计不同于汉族的深沉内敛,造型十分夸张大胆,寓意鲜明,几乎没有为了装饰而装饰,都有特殊的涵义在里面。黑龙江省严酷封闭的环境造就了这里的少数民族相对豪爽、骁勇的性格,这种性格因素再加上所信奉的宗教因素,其设计的图案图形将寓意表达得非常自然、朴素、直接。

在现代科学兴起以前,宗教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寄托,对宗教的虔诚也间接、直接的影响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黑龙江省的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达斡尔族等族所信奉的萨满教就是原始宗教之一。萨满即巫师,他们厚重的神服上都挂有铜镜、铜铃、贝壳、彩色布条等来驱魔辟邪,这些直接影响到了信奉此教的少数民族在生活中的一些装饰,如赫哲族有的衣服下摆处挂有小铜铃、贝壳、彩珠等;鄂伦春族的摇篮上面挂着贝壳、神灵的塑像、骨制品等小巧玲珑的物件。这些装饰既满足了实用美观的需求,同时又寄寓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用以祈福辟邪。因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崇拜自然之物的宗教,萨满相信装饰鸟类的图案就能使其获得鸟类飞翔通天的神力,装饰蛙的图案能使其获得入水的能力等,所以所饰花纹图案还有饰品皆与自然相关。笔者认为这也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信奉萨满教的少数民族服装上的装饰,如赫哲族的鱼皮女服领口、袖口、衣襟边缘及后背绣有波纹、云纹、鱼尾纹等。萨满的神鼓是萨满最重要的驱魔神器,有的神鼓上面绘有被奉为神灵的动物图案,图案设计得极具原始图腾特色,线条粗犷简练,有的图案用动物的形象组成人面,象征着所持神鼓的萨满拥有这些动物的能力,用色大胆,视觉冲击力强,野性十足,整体感觉非常神秘诡谲。(图8)

图8 鄂伦春族萨满服饰

图9 满族剪纸

剪纸艺术集图案、图形、纹样于一体,是平面造型艺术的一座巅峰。黑龙江省一些少数民族的剪艺十分发达,在纸张制作工艺传入黑龙江之前,他们运用其他材质来展示其剪艺,独具特色,大放异彩,如布帛剪纸(满族)、薄铜剪纸(朝鲜族)、桦皮剪纸(鄂伦春族)、鱼皮剪纸(赫哲族)等等。其中赫哲族的鱼皮剪纸最为盛名,所剪出的图案内容多以动植物为主,如鸟类、鹿、鱼类、神树、龙、合体神兽等,这也与赫哲族信奉的萨满教崇拜自然有很大关联,刀法精准,古朴简练,造型准确生动粗犷,极富想象力,装饰味道浓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满族是个非常喜爱并擅长剪纸的民族,其剪纸艺术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盛誉,所创作的题材丰富多彩,有人物、动植物、景物、生产生活场景、礼仪祭祀节庆场面、民间传说等等。(图9)基于对萨满教的信仰,动物题材中鹿、鹰、狗等形象最多。为了表达吉祥的寓意,也会采用“谐音取意”等方式。剪纸的运用将平日的生活增添了情趣,浓浓的生活气息也随之呼之欲出。满族豪爽的性格造就了强烈的主观性,进而影响了他们剪纸艺术的表达方式,如造型夸张大胆,边缘多用硬朗明确的直线表现,柔美的曲线仅为辅助的装饰元素等。诸多的体裁形式,无一不反映出北方民族热爱这片土地的情结,并毫无保留地将其注入其中。

结语

黑龙江省有众多的少数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又直接、间接地造就了他们独特的生活习惯及审美,进而创造了很多极具地域特色及生活文化的物质文明。勤劳勇敢的黑土人民热爱自己生活着的这片土地,因而在其文化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独具龙江特色的艺术文明。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俗艺术元素的研究有利于保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能够使龙江的现代设计更具地方特点与生活气息,让这些少数民族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发扬与传承下去,进而更好地打造龙江特色的地域文化、旅游市场,令古老的文明继续在现代的生活中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2013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黑龙江省民俗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发展研究(A06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鄂伦春族鱼皮赫哲族
凉拌鱼皮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民居建筑文化探析
徐薇娜鱼皮镂刻作品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鱼皮帮助烧伤病人快速恢复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
赫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