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不大,才27口人

2015-01-04 11:27田祥玉
中外文摘 2015年1期
关键词:口人分家黄家

□ 田祥玉

我们家不大,才27口人

□ 田祥玉

2014年8月23日,一个平常的周六黄昏,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石鼓社区布尾村,一栋4层小楼的二楼厨房里,黄照稳的儿子们正忙得不亦乐乎。老大淘米煮饭、老二切土豆丝、老三炖红烧肉、老四和老幺分别用两个砂锅煲鸡汤……厨房外的餐厅里,5个儿媳和孙媳妇们热闹地择菜、聊天;屋外的院子里,初秋的微风拂过树梢,正在乘凉的黄照稳老人,怀里抱着一岁多的重孙女,笑眯眯地听孙子、孙女们聊外面的世界。

屋外宽敞干净的马路上,不时有村民经过,但没有人会对此表示惊讶。因为黄家老少四代,近30口人聚集一堂,一起做饭、吃饭、聊天的情形,是持续了30多年的“寻常”光景。

回家就有热饭吃,谁还愿意分家呢

2014年8月,记者前往东莞采访之前,这个27口大家庭,已经获得“福建省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等多个殊荣。但即便如此,诸多疑问还是浮上了记者心头:27口人,如何长期在一个锅里吃饭?5个兄弟间怎么解决矛盾?30多年的共同生活中,各自如何应对大的变迁?四代同堂的家庭,到底靠什么获得和睦幸福……

采访那天,坐在四层小楼大门前的躺椅上,悠悠摇着蒲扇的一家之主——81岁的黄照稳老人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我有5个儿子,但兄弟5个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再难念的经,也难不倒我们!”

有人会觉得:家里兄弟姐妹太多,不仅家产难分,赡养父母这事儿也不好扯平。但对黄家人来说,人多好办事,人多,家庭更幸福和睦。

对于这一点,四儿媳黄凤贤最有发言权。“我年轻时,就特别羡慕黄家。我们两家的田隔得不远,每当我和父母3个人去干活时,都发现黄家父母带着5个儿子和两个儿媳,一大家子有说有笑的。一大片的草,一会儿就锄完了!”黄凤贤说,有时候,兄弟们的母亲还会挑着个小担子给他们送饭、送水。

在被老四黄健强邀请,和他们一起在田埂上吃了几顿饭后,黄凤贤知道:嫁给这个家庭,可能不会大富大贵,但一定会幸福快乐。

1991年夏天,22岁的黄凤贤嫁给黄家的四儿子黄健强。当时,黄家的房子,是村里少见的二层小楼。但因为儿子多,每个孩子只有一个小房间,最大的房间才14平方米。黄凤贤嫁过来时,公婆坚决要把自己的卧室让给他们住。婆婆说:“我们家房子不大,但每对夫妻的房间,至少要放下两张床才行。”黄凤贤说,其实房间小也没关系,但公婆一碗水端平,老四的房间,绝对不能比3个哥哥的小。

公婆对每个孩子都绝对一视同仁:比如买1斤白糖,都是一个兄弟分2两;兄弟吵架闹矛盾了,黄照稳不偏袒任何人。这可能是村里很多姑娘都想嫁到黄家的根本原因。至于为什么不分家,黄凤贤说:“我们当初之所以想嫁进来,都是羡慕这个家庭人多,吃饭热闹、干活儿效率高!”

除此之外,黄家的饭好吃。黄凤贤说:“婆婆身高1.65米,力气很大。她每次买菜,都是挑一担子。步子迈得很大,小伙子都跟不上她;我公公很会做菜,炖鱼炒肉、煲汤或煮海鲜,样样在行。婆婆把菜择干净后,就招呼人去打麻将了。”黄家的女人享清福,做饭、洗衣这样的家务活,男人都承包了。女人们只需要吃饭后,干干收拾灶台、洗碗的杂活儿。

下班或干完活回到家,就有现成的饭吃。吃完饭后,大家再回到自己的房间休息。而且,象征性地给父母交点伙食费就够了。“这样的好日子,你说谁还愿意分家呢?”每当有人问黄家儿媳,为何五兄弟不分家时,每个儿媳都这样回答。黄照稳夫妇也说:“我从来没要求儿子们不分家,是他们几个舍不得分开,天天蹭我们老两口的饭!”

1996年,村里给黄家分了宅基地。在老三黄文强的提议下,黄家在原来的两层小楼旁边,新盖了一栋四层小楼。一梯两户,一层做成了门面房。大哥、大嫂年纪大,为这个家庭付出也多,其他4个兄弟经过商量,让他们一家和父母住在二楼。三楼、四楼,则由4个兄弟抽签住。修房子花了11万,全是当时经济条件最好的老三黄文强垫付的。

这11万元,黄文强既没有硬性规定五兄弟平摊,也没说必须在几年之内还清。反倒是从那以后,4个兄弟省吃俭用,争先恐后把钱还给老三。“我们不看重钱财,但钱上的事情,不能含混不清。”老大黄志强说。

但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何况黄家这么多兄弟,老这样住下去也不是个事儿。再说了,即便5个儿子都愿意和父母同住,他们的老婆也这么想吗?老这么住下去,小矛盾会不会积累成大矛盾,从而爆发一场战争?

男人做饭女人打牌,这个大家有点“怪”

父亲黄照稳说:“我从没想过要把孩子绑在身边,我希望他们都各过各的生活,大家都落个清静自由。”

两层小楼变成了四层小楼,5个小家庭都有自己独立的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每年添人进口,吃顿饭,孩子们能把屋顶掀翻。黄照稳和老伴儿,都觉得不能再这样过了。1997年春节过后,老人把儿子儿媳叫到身边,说:“我们老了,想过清静日子了,分家吧!”

怎么分?房子是儿子们一起修的,老两口根本没任何财产可分。所以“分家”,也就是各自开火做饭,不再吃“大锅饭”而已。

父命难违,五兄弟一起去超市,置办了5套炊具和餐具,这家也就算分了。第一天分家,各家的饭菜刚上桌,孩子们不约而同,各自端着饭碗去爷爷、奶奶房间里。第四天晚饭,五兄弟不约而同,把各家做的饭菜端到了“父母家”。看着桌子上摆了几十道菜,子女、孙子们有说有笑地争抢着吃,黄老夫人发话了:“这家,还是别分了吧,但是……”儿媳们抢着回答:“但是饭菜由我们做,您只管打麻将就是了!”

有多少人成家结婚后,不想趁早和父母分开过自己的小日子?但黄家五兄弟,根本离不开父母。话说回来,五兄弟毕竟一奶同胞,从小到大就和睦共处,可他们的妻子怎么也夫唱妇随?难道她们都怕老公吗?

其实不然。在黄家,下厨做饭的事情都是男人干的,女人们只管买菜和择菜,而且想吃什么还可以点。受父亲的影响,黄家的5个儿子,个个都会做饭、喜欢做饭,而且厨艺都了得。5对夫妻都在塘厦镇上班,离家里远点的,就在单位吃午饭。但是每天晚上,大家都会回家。所以一顿饭,至少有20口人吃。

做饭是个大工程。一顿饭要用3个电饭锅煮,煲鸡汤至少要买两只鸡,猪肉一次要买10斤,蔬菜更不用说了。所以,去市场买菜,更是一件大事儿。婆婆嘴上说要想清静,但依然每天会去市场买菜,每次去都带一个儿媳。三儿媳黄运笑不上班,周一到周五的菜,是她和婆婆一起买;周末和节假日买菜,则由四儿媳黄凤贤负责;二儿媳赵艳红、五儿媳黄庆兰是老师,寒暑假的菜,由她俩轮着陪婆婆买。

三儿媳黄运笑管钱,今天买菜、买米花了多少钱,这个大家庭这个月花了多少钱,她都一五一十地记在一个本子上。没有谁去计较这个月少吃了几顿饭,谁家孩子饭量小,反正每个月大家都交一样多的钱,也从来没有谁去看三嫂的账本。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不用自己开火做饭,而且大家一起吃饭,比自己单独做要节省得多。

除了一起吃饭省钱、吃得香外,这个大家庭之所以不舍得分家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有一个特别好的婆婆。这个婆婆爱玩儿、会玩儿,还经常带着儿媳妇们一块玩儿。比如她每天都要和儿媳们打麻将,隔三岔五,老太太还会带着5个儿媳去逛街,她是打心眼里把儿媳们当成亲闺女疼。黄凤贤说,婆婆在每个儿子上小学前,就教会了他们做饭、洗衣,理由是:“我们家全都是儿子,又不是大富人家,要想娶个好妻子,你们得学点哄女人开心的本领!”

说到底,黄家之所以团结和睦,是因为黄照稳老两口善良、公正又疼爱儿媳,所以这个大家庭有超强凝聚力。只是,表面平静和谐的大家庭内部,5对夫妻之间,真的没有一点矛盾吗?

黄凤贤说:她和丈夫有个约定,那就是再大的矛盾,都得在自家卧室解决。夫妻俩即使前天晚上吵了架,但第二天早上和父母一起吃饭时,都要装作什么事儿都没发生一样。黄凤贤说:“有一次老公骂了我,我很伤心,不想和大家一起吃早餐。但不知为什么,老公刚出门,我就擦干眼泪跟在他身后了。”遇到类似的问题,其他4个妯娌和黄凤贤一样。“大家都看着呢,所以每个人都得向前看,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不好,从而让这个大家庭都不高兴。”

没有什么比碗筷相碰的声音更好听

黄凤贤说,她刚嫁进来时,每家每月交100元生活费。转眼30年过去,每个家庭由原来的两口人到现在的5口甚至6口人,所以现在每家每月交1500元。

黄凤贤说,每天下班回到家就有饭吃不说,婆婆和三嫂把孩子也照顾得好好的。那些平常小家庭会遇到的诸多烦恼,在他们这个大家庭里很少发生。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花费也越来越大了,2004年,老四和老幺去香港打工,每半个月才回一次家。黄凤贤说,即便老公不在家,自己有什么事情,其他几个兄弟都来帮忙。“有一次我半夜生病,二伯马上带我去医院,办入院手续、缴费、陪伴,和我的亲哥哥没有区别;二嫂则把我的女儿抱到她房间睡。”黄凤贤说,当然,其他家有什么事情,她和丈夫也是一样帮忙、照顾。“该出力出力,要拿钱拿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黄家第三代一天天长大,但无论是上大学还是工作,孩子们都没离开过广东。每到周末、节假日,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回家,陪爷爷奶奶聊天,替父母分担一点家务。全家人都聚齐时,家里的活儿就更多。但也因为人多,吃完饭不过半小时,客厅、餐厅和厨房都收拾得干干净净了。

2007年初,身体一直很硬朗的婆婆,被查出胃癌晚期。老太太病重离世前的几个月时间,黄家5个兄弟都回到家陪伴、照顾,儿媳们每天中午都会回家。“除了儿媳们轮流上街买菜时,婆婆已经不能陪在身边外,一切好像都没有什么改变。”黄凤贤说,那段时间,平时家里每顿饭至少有20个人,周末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回来。

躺在病床上的婆婆,每每听到客厅里,一大家热热闹闹吃饭的声音,就会笑逐颜开地说:“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就是香!哪个小家伙又把碗打碎了?不过这声音可真好听!”

2007年底,黄凤贤的婆婆去世。去世前老人对儿子、儿媳和孙子们说:“我走了,老头子就一个人了,你们更不能分家……”即便婆婆不说,这个已经携手走过20多年光阴,虽然有过小矛盾,但更多时候幸福快乐的大家庭,没有一个人愿意分家。

办完母亲的后事,老四、老幺相继回到香港打工。亲情和孝心的传承,向来不用靠立规矩来完成,长辈们做好榜样,晚辈们就会更用心地去做。孙子、孙女们跟约定好似的,每周三都会有一个人回家看望爷爷。他们带上水果、零食、第一次领的工资,陪爷爷聊天,和爷爷一起吃饭。然后,他们又跟约好似的,陆续把心仪的男(女)孩带回家,让爷爷第一个帮忙把关。

都说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不喜欢跟父母住,他们都声称要自己的单独空间。但奇怪的是,黄照稳的孙子、孙女带回来的对象,一踏进这个家门后就爱上了这里。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那些善良、孝顺的人,总能找到和他们一样善良、孝顺的伴侣。

这个家不大,才27口人

到2013年夏天,黄家老少四代已经有27口人了!每到节假日,家里就像开饭馆似的。老少四代,27个人,一个都不能少。4个电饭锅煮饭、3个高压锅煲汤,鸭、鹅各炖两只,3斤重的海鱼3条,青菜要炒10斤!

黄家人从不去外面吃饭。他们宁愿把每一天,都过成像大摆筵席的节日,用最健康、简单的食材,做出最家常和朴实的味道。常常有外地游客走到黄家门口,会把这里当成餐馆。也曾有人,会被黄照稳热情地邀请,和他的大家庭共进晚餐。“我们全家人,会像迎接离家许久的亲人一样,热情地邀请客人当我们的座上宾。”那些曾有幸去过这个家庭并做过客的旅人,那一顿热闹又可口的饭,一定是人生中最温暖美好的回忆。

别说天天惦记着回家吃饭、看望老人和陪伴孩子的黄家人很土,其实他们家也紧跟潮流。天气好的时候,全家人包一辆大巴车,带着黄照稳去周边城市旅游、购物;他们还建了“黄氏家族”微信群。在微信群里,5个兄弟们约定回家的时间,妻子们告诉丈夫今晚想吃什么菜,而孙子辈们会交流,这次回家给爷爷带什么礼物……

到2014年8月,黄照稳有3个孙子结婚了,最小的重孙也有一岁半了。其实,5个儿子,都在镇上或市里,给他们的孩子买了房子。“毕竟时代不一样了,我们需要给孩子们单独空间。再说,老人希望年轻人能走出去看世界。”黄凤贤说,有时候,孩子们也住在自己的小家里,但逢年过节或周末,不约而同,他们都会欣喜地回家。在这个“常回家看看”“陪父母吃饭聊天”已然很奢侈的年代,黄家的子孙后代,显然对这种“奢侈”生活无比珍视!

每天分秒不差地按时吃药、每个月5号去村东头的理发店剪头发、每天早上第一个起床坐在大门口目送子女们出门、每天傍晚坐在大门口迎接孩子们归来……这是81岁的黄照稳的日常生活,也是他令所有人都羡慕的幸福。问总是笑眯眯的老人:“这么多年和孩子们住在一起,不嫌吵吗?”“哪个老人不喜欢热闹和儿孙绕膝?我不嫌吵,我还想活到120岁,看到第五代甚至第六代出生!别说27口人了,这个家有270口人,我也不嫌吵!”

是的,我们常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其实,真正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秘籍。如果你想变得幸福,希望你的父母、子女也和你一样幸福,请像这个大家庭一样:相信亲密、宽容、孝顺的力量,相信家人同处屋檐下,一起吃饭的简单幸福,能胜过人间所有!

(摘自《婚姻与家庭》2014年11期)

猜你喜欢
口人分家黄家
财神爷爷来我家
惆怅伤春人倚栏——黄家泽的艺术人生
A uniqueness theorem for holomorphic mappings in the disk sharing totally geodesic hypersurfaces
趣味字谜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Achalinus from Huangshan,Anhui,China (Squamata:Xenodermidae)
如何构建「一体化」教学课堂——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不分家
名字分家了
瑞雪兆丰年
找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