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用治疗面神经瘫痪的临床观察

2015-01-04 05:31杨鸽华傅建苗林章根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4期
关键词:面神经面瘫针刺

杨鸽华 傅建苗 林章根

(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浙江 诸暨 311800)

针药并用治疗面神经瘫痪的临床观察

杨鸽华 傅建苗 林章根

(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浙江 诸暨 31180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加味牵正散外敷治疗中风面瘫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采取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在西医常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联合加味牵正散外敷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而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显著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中躯体功能(FDIP)及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而治疗组升高较对照组显著(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随访1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P<0.05)。由于各型例数有限,未作证型间疗效比较。结论相比单纯中医针刺来说,应用针刺联合加味牵正散外敷疗效显著且安全。

针刺 加味牵正散 中风面瘫 中医

面瘫又称口癖、吊线风[1],是指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针灸适宜治疗的43种疾病之一[2]。本病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3]。该病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眼裂增大,额纹变浅或消失,鼻唇沟浅或消失,口角变低或歪向健侧,皱额及闭眼不能,露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颊和吹哨漏气等[4]。针对本病的治疗,临床多采用中药以及针灸治疗,以及联合西医手段中西医结合治疗[5]。笔者观察加味牵正散联合针刺治疗临床疗效,旨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康复,特选择中风面瘫患者实施分组研究,以期为患者临床规范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选病例临床诊断均符合贝政平主编《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6]。中医诊断符合《针灸治疗学》[7]诊断及分型标准。排除严重性心血管、肝肾功能障碍等疾病、恶性肿瘤、精神疾病、过敏体质等。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住院以及门诊中风面瘫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51~72岁,平均(60.53±2.06)岁;病程1.2~6.8 d,平均为(4.22±0.75)d;中医辨证风寒证15例,风热证4例,气血不足证11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50~70岁,平均为(61.03±1.51)岁;病程(1.1~6.5)d,平均为(4.37±0.89)d。中医辨证风寒证18例,风热证2例,气血不足证10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手段治疗,均口服强的松片、地巴唑片、维生素B1、B12等,静脉滴注抗病毒及活血化瘀营养神经药物。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针刺治疗:选取患者患侧四白、阳白、地仓、颧髎、颊车、牵正、翳风、下关、双侧合谷。配穴为风热证选择曲池、大椎;风寒证选择风池;气血不足者选择足三里、丰隆。如患者抬眉不利者可加攒竹;人中沟歪斜者可加水沟;颏唇沟歪斜者可加承浆。选择0.25 mm×40 mm一次性无菌不锈刚毫针,由贵州安迪药械有限公司所生产;患者处仰卧位,使用75%酒精消毒所需针刺的穴位。然后使用毫针指切进针,斜刺或直刺进针。急性期患者可浅刺,时间为2~3 min,手法不宜过重,待得气后需留针30 min,不闭针孔。恢复期、后遗症期:针刺深度需较深,大约为0.3~0.5寸;待进针后,采用快速捻转补泻法行气;再使用低频脉冲治疗仪通电(仪器为上海医疗器械高技术公司所生产,型号为G6805),待患者感觉到酸胀、麻等后可选取连续波刺激,频率1~2 Hz,并将输出电流调至为0位。连接患者阳白与太阳、地仓与下关两组穴位,接通电源后,调节输出电流由“0”逐渐增大,以患者局部肌肉微微节律跳动为佳,患者不感觉难受为度。每次治疗时间为30 min,每日1次,5次为1疗程,停2 d,再继续下一疗程,共4个疗程。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加味牵正散外敷治疗。分型论治,风热证药用白附子6 g,全蝎6 g,川芎9 g,黄芩10 g,白僵蚕10 g,防风10 g,大青叶12 g,连翘12 g,桑叶12 g,柴胡12 g,菊花12 g,金银花15 g,板蓝根15 g。风寒证药用全蝎6 g,白附子6 g,甘草6 g,防风9 g,川芎9 g,僵蚕10 g,蝉蜕10 g,羌活10 g,白僵蚕10 g,荆芥12 g,白蒺藜12 g,白芷12 g,蜈松1条。气血不足证药用全蝎6 g,白附子6 g,川芎9 g,甘草10 g,白僵蚕10 g,白术10 g,熟地黄10 g,茯苓10 g,白芍10 g,郁金12 g,党参15 g,当归尾15 g,黄芪20 g。口服,每日1剂,每日2次,早晚温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躯体及社会功能改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随访1个月,统计两组复发者。参照第5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计分量表评价其面部神经功能[8];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分为躯体功能(FDIP)及社会生活功能(FDIS)[9]。

1.5 疗效标准 根据H-B评分评价患者治疗效果制定疗效标准。痊愈:治疗后,患者面部外观、面肌运动功能均完全恢复正常,H-B面神经功能为Ⅰ级。显效:需仔细观察才可看出患者存在轻微面部功能减弱,眼睑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口存在轻度不对称,H-B面神经功能为Ⅱ级。有效:患者面肌运动功能减弱,双侧不对称,眼用力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H-B面神经功能为Ⅲ或Ⅳ级。无效:上额未见活动,眼稍能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H-B面神经功能为Ⅴ或Ⅵ级。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对数据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后H-B面部神经功能评分、FDIP及FPIS评分比较 见表1。结果示两组患者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而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显著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DIP及FDI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而治疗组升高较对照组显著(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部神经功能评分、FDIP及FDI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部神经功能评分、FDIP及FDIS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时间 F P I S评分H -B面部神经功能评分 F D I P评分治疗组治疗前 1 5 . 9 3 ± 3 . 7 3(n = 3 0)治疗后 2 8 . 1 2 ± 2 . 4 1*△对照组治疗前 1 6 . 5 6 ± 3 . 2 7 1 7 . 5 2 ± 3 . 2 1 1 6 . 3 1 ± 3 . 4 2 9 . 2 3 ± 5 . 7 4*△2 9 . 7 2 ± 3 . 6 1*△1 7 . 4 2 ± 3 . 1 6 1 6 . 4 7 ± 3 . 5 6(n = 3 0)治疗后 2 1 . 9 7 ± 2 . 5 6*1 2 . 1 7 ± 4 . 5 3*2 2 . 9 2 ± 2 . 7 1*

2.2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 论

目前临床采用西药治疗则以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早期应用可有效抑制患者炎症反应,同时还可减轻其面部神经水肿,加速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恢复;但于患者面瘫恢复期或遗症期则并无显著疗效[10]。同时长期使用可产生较多不良反应。中医学认为中风面瘫发病机制为正气不足、风寒、脉络空虚等疾病侵袭患者面部脉络而导致其经气阻滞发病[11]。本次通过针刺治疗,其可促使患者局部皮肤温度升高,然人体体表温度主要是由血液循环状态、组织新陈代谢等所决定,面瘫患者局部皮肤温度较正常人群低,这主要是因患者面部神经功能丧失,从而导致患者血液循环及代谢低下[12]。然实施针刺治疗,其将促使患者皮肤升温,这不但与患者血液变化有关,还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及局部组织代谢增强有关[13]。针刺治疗不但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同时还无西药等治疗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早期阶段使用针刺,其可促进患者神经兴奋,并有效调节血管,起到较好的抗炎效果;同时还可参与渗出吸收,有效缓解患者神经水肿,解除血管痉挛,加速神经供血及新陈代谢,最终提高患者神经功能自主功能。

本次针刺所选择穴位主要为阳明经,除合谷外,其他穴位均位于患者面部,针刺穴位,其可调和气血、祛风散寒和通络止痛,有效改善患者局部组织。虽合谷不在人体面部,但“面口合谷收”,手阳明大肠镜能上达面部。所以针刺合谷,其可疏通经络之邪,改善患者筋脉濡养,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合谷穴能同时激活中央后回初级感觉皮层的手部投射区和面口部投射区,同时激活了面口部的运动皮层,直接反映了合谷穴和面口部的密切联系[14]。针刺四白穴可消除某些刺激源,缓解局部肌肉血管痉挛[15]。地仓、颊车也为治疗面神经麻痹的要穴[16]。本研究发现,全蝎有效成分为蝎毒,其包含蛋白质与非蛋白质,具有抗癌、镇痛及抑制血栓形成等效果[17];僵蚕具有抗凝和抑菌及促纤溶等效果[18];川芎可通过对神经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保护机制等调节来改善患者为循环,加速其神经功能恢复[19]。防风具有抗病毒及改善微循环等效果。总之全方共奏清热解毒、镇痛、通络等功效。

综上所述,采用中药针刺联合加味牵正散外敷治疗中风面瘫,其不但具有显著疗效,还可减少复发,且安全。

[1] 郁翠玲,史亚琼.面瘫辨证施护[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5):97-98.

[2] 魏国.温针灸四关穴配合经筋透刺治疗面瘫65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3,22(4):39.

[3] 王雅芹,陈雅民,刘亚军.中医对面瘫认识和诊治的误区及对策[J].河北中医,2012,34(5):685-687.

[4] 吴海英.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15):2932-2933.

[5] 贾淑丽.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61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学,2011,6(32):181-182.

[6] 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15.

[7]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93.

[8] 张葆蹲.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112.

[9] 林佩琴.类证治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85-87.

[10]敖虹.梅花针叩刺闪罐盒灸综合治疗顽固性面瘫76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8):1333.

[11]张加英,徐炳国,戴丽娟,等.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2):347-348.

[12]刘甲红.加味牵正散配合针灸治疗面瘫36例[J].光明中医,2014,29(5):1094-1095.

[13]肖再军.72例周围性面瘫运用加味牵正散联合针刺疗法的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4,11(4):49-50.

[14]李落意,赵斌,杨骏,等.“面口合谷收”神经生理机制的fMRI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杂志,2012,10(1):13-15.

[15]谢维贞,石玉成.地仓透颊车治疗面神经麻痹[J].内蒙古中医药杂志,1996,15(S1):57.

[16]徐非,陈杰,潘华.四白、下关深刺长留针配四关等穴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7,25(10):107-108.

[17]刘晓亚,房丹.中药全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5):114-115.

[18]杨琼,廖森泰,邢东旭.白僵蚕的化学成分和鉴别技术研究进展[J].蚕业科学,2009,35(3):696-699.

[19]曲培向.川芍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3):78-79.

R246

B

1004-745X(2015)04-0671-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4.037

2014-09-06)

猜你喜欢
面神经面瘫针刺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清明的雨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