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足月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2015-01-04 05:38石来军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4期
关键词:足月儿利胆黄疸

石来军 赵 旸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足月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石来军 赵 旸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210例高胆红素血症足月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5例,对照组仅给予蓝光照射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以茵栀黄口服液结合金双歧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05(P<0.05);治疗组治疗后72、120 h新生儿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患儿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黄疸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足月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确凿且起效迅速,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足月儿 高胆红素血症 中西医结合 临床疗效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较常见的疾病,在新生儿多见疾病中位居第一,足月新生儿黄疸发病率约为30%~40%[1],如若治疗不及时,会遗留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力障碍、牙釉质发育不全等四联征,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造成脑损伤而发生脑瘫等严重后遗症[1],不可逆性的神经系统损伤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双相重担。那么如何能快速地降低胆红素水平,对防止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至关重要。根据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本院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能加速黄疸的消退,从而对黄疸起到防治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选病例西医诊断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胎黄”的诊断标准。湿热内蕴证: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烦躁啼哭,小便深黄,大便干结,舌红、胎黄厚腻[3]。同时排除窒息、缺氧、感染、溶血等明确原因所致者,合并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及排除胆管畸形及闭锁。

1.2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2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105例。治疗组男性60例,女性45例;日龄2~29 d,出生体质量(3.16±0.71)kg,血清胆红素水平(261.4±58.21)μmol/L,Apgar评分≥8分;对照组其中男性58例,女性47例;日龄3~27d,出生体质量(3.22±0.77)kg,血清胆红素水平(260.4±57.43)μmol/L,Apgar评分≥8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间隙蓝光照射、抗感染、营养脑细胞、纠正酸中毒、肝酶诱导剂、补充白蛋白、对症及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茵栀黄口服液(北京双鹤高科天然药物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Z11020607)口服,内含茵陈4 g,黄芩25 g,栀子15 g,大黄2 g。体质量<3 kg的患儿,每次3 mL,每日3次;体质量≥3 kg的患儿,每次5 mL,每日3次。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 (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80004)温开水冲服,每次1片,每日3次。观察皮肤黄疸变化,于住院前,治疗3、5 d后分别抽取股静脉血2 mL行肝功能检查,测量血清总胆红素及未结合胆红素,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胆红素下降平均值。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和黄疸消退时间。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变化,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72、120 h后采血检测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观察两组治疗后黄疸消退时间。

1.5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4]制定疗效标准。痊愈:周身及面目黄染完全消退,血清总胆红素恢复正常。显效:周身及面目黄染大部分消退,血清总胆红素基本恢复正常。有效:黄染部分消退,血清总胆红素有所下降。无效:黄疸较入院时没有明显变化,血清总胆红素无明显下降。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对数据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对比 见表2。结果示治疗组治疗后72、120 h新生儿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患儿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表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μmol/L,±s)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μmol/L,±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2 4 h 治疗后7 2 h 治疗后1 2 0 h 治疗后日均胆红素下降治疗组1 0 5 5 1 . 7 0 ± 2 5 . 1 0△2 8 8 . 4 0 ± 6 1 . 2 0 2 5 7 . 3 0 ± 9 . 1 0 2 0 3 . 1 0 ± 1 6 . 9 0△1 8 9 . 2 0 ± 1 5 . 3 0△对照组1 0 5 4 1 . 9 0 ± 1 3 . 3 0 2 8 6 . 8 0 ± 6 5 . 7 0 2 6 4 . 5 0 ± 1 7 . 9 0 2 3 8 . 9 0 ± 2 0 . 1 0 2 2 9 . 2 0 ± 1 2 . 4 0

2.3 两组治疗后黄疸消退时间以及治疗前后黄疸指数比较 见表3。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黄疸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黄疸消退时间及黄疸指数比较(d,±s)

表3 两组黄疸消退时间及黄疸指数比较(d,±s)

治疗后治疗组 1 0 5 1 8 . 4 0 ± 2 . 2 0△组别 n 黄疸消退时间 黄疸指数治疗前5 . 6 0 ± 1 . 5 0△2 5 . 4 0 ± 3 . 2 0对照组 1 0 5 2 1 . 2 0 ± 2 . 4 0 7 . 9 0 ± 1 . 9 0 2 4 . 9 0 ± 3 . 1 0

3 结 果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临床比较多见,常发生在新生儿早期。鉴于新生儿先天的因素如胆红素生成增多、机体对胆红素摄取、结合、转运、胆汁排泄受阻,易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增高,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若管理不积极,血中未结合胆红素过高可透过血脑屏障使基底核等处的神经细胞黄染,发生胆红素脑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一个或多个系统功能障碍,最后造成神经系统长久性伤害。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归属于中医学“胎黄”“胎疸”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是怀孕期的母亲受湿邪,郁而化热,湿热熏蒸,传入胎儿,或寒湿阻滞,遗于胎儿或湿热蕴郁,瘀阻内积,郁结于里感受湿热邪毒。同时由于小儿先天的因素如脏气娇嫩,形气未充,胃运化失常,气机不畅,熏蒸肝胆肝胆疏泄失常,胆汁输送排泄受阻,浸入于血,外溢肌肤,至生下小儿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出现浅黄色巩膜。所以说中医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目的在于清热解毒、健脾化湿、利胆退黄。

蓝光间歇照射有助于提高机体水溶性胆红素转化率,且操作又简便,疗效也明显还安全有效。但缺点是蓝光治疗作用迟缓,易达成转化率的饱和状态,并且是一种物理治疗,新生儿依从性又差,常易出现腹泻、发热、皮疹、核黄素缺失等等不良反应。然而金双歧属于微生态调节剂,含有长双岐杆菌、保加利亚乳酸菌、嗜热链球菌、促菌因子、低聚糖等。双歧杆菌为人体正常菌群,能产生乳酸和乙酸,使肠道pH值降低,从而降低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竞争地抑止非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减少肠肝循环[6]。其口服能在人体肠道中生长、繁殖,调整、补充正常菌群,能调整和改善肠道内细菌平衡,使小儿食欲增强,增进肠蠕动,推动排便,进而增加胆红素排出。同时亦增加肠道转化结合胆红素的能力,提高结合胆红素的转化率,并最终形成粪胆原排出体外。

茵桅黄口服液是我国传统退黄物,有显著的降低黄疸的功效,内含有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诸药皆具辛、温、甘、苦、寒,归肝、脾、胆、心和肠经,均匀调衡,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疏肝利胆、活血化瘀和滋阴潜阳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菌陈中含有菌桅酮、叶酸、声旅烯等,可以有效促进胆汁分泌和利胆外,拮抗溶血,具防止肝细胞变性坏死及明显利胆作用,为治黄疸之要药;桅子中含有桅子素、红黄素、黄酮类等,清热利湿,可以有效减少胆红素,加快胆囊收缩以促进胆汁排泄,进而实现退黄作用[7];黄芩清热解毒、镇静、利尿、利胆和保护肝脏,并有广谱抗菌作用、抗过敏及提高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主治湿热黄疸[8];金银花清热解毒泻火,其中纤维糖能促进细胞蛋白质代谢,为广谱抗菌中药。4种成分相联合,具有退黄、保肝、利胆、疏肝理气,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温和的方式促进肠蠕动,促进胆红素排泄,从而加速黄疸消退[9]。本院采取上述中药联合西医治疗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临床症状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72、120 h,治疗组新生儿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患儿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不良反应亦少。

[1] 冯永歌.中西医结合治疗足月新生儿黄疸146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6):559-561.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9.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23.

[4]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08-309.

[5] 沈彩燕,王坚英.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6):995-996.

[6] 周丽.金双歧辅治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76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4):1102-1103.

[7] 潘萍萍,金薇.茵栀黄口服液佐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1):810.

[8] 郑红玲.黄疸茵陈颗粒联合二联活菌颗粒防治新生儿黄疸26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4):650-651.

[9] 周国亮,初杰.析仲景治黄用茵陈蒿汤之精义[J].河南中医,2010,30(1):11-12.

R272

B

1004-745X(2015)04-0737-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4.064

2014-09-01)

猜你喜欢
足月儿利胆黄疸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4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
足月儿和早产儿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中氨基酸浓度的比较
乌梅绵茵陈蜜露利胆祛湿
不同胎龄足月儿临床转归研究
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RDS的临床分析
清肝利胆汤治疗胆腑郁热型胆胀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