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邦交正常化以来关系最复杂严峻的一年

2015-01-05 08:08李薇
世界知识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日关系会见安倍

李薇

一次特殊的双边领导人会见

2014年中日关系最大的看点是APEC会议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简短会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效果。

两国领导人的此次会见与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历次会见有所不同。以往的会见或是在关系友好的背景下实现,或者是在关系明显修复的条件下进行,而这次会见是在中日两国政治关系陷入僵局、钓鱼岛争端处于紧张状态的形势下进行的,引起中日两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关注。此次会见是以“四点原则共识”为前提条件的会见,这在中日双边关系史上还是第一次。“四点原则共识”特别强调了中日之间四个政治文件原则精神的重要性,再次重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精神实质、发展方向。这次会见是双方努力的结果,将中日关系拉回到原点,确定了双方改善两国关系的前提,本着务实的精神提出重启双边政治外交安全对话并加强危机管控。

两国领导人此次会见的思想境界各异,进而对各自的外交效果不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是最早要求会见的一方,但其“无条件”要求伴随的是他对修复两国政治关系的无创见。安倍的主要目的是做出一种姿态,回应其国内压力和美国的压力,捞取个人政治资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则是以回应“发展稳定的中日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的大视野,对中日关系的发展提出明确的原则和见解的。习近平还在12月13日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昭示了中国对日政策的立场和胸怀,带给中国对日外交更大的指导性、更多的主动性和更久的延续性。相比之下,2014年的“习安会”给中国带来了更大的意义和更深远的影响,这个效果源自中国的大局外交思维。

影响中日关系正常稳定发展的

两大因素依旧存在

2014年是中日关系自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来情况最严峻最复杂的一年。虽然在APEC会议期间两国领导人进行了简短会见,但影响中日关系正常稳定发展的两大因素依旧存在。

日本领导人的右倾政治言行损害了中日政治基础。日本领导人的右倾核心价值理念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即修改和平宪法、美化侵略战争、军事复国。其中,领导人在美化侵略战争方面的不当言行,带动了日本国内右翼组织和右倾思想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公开、大胆地进行历史翻案活动。继2013年日本首相的“侵略未定论”之后,安倍在2013年底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的举动,严重伤害了13亿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了中日之间的政治基础,给中日关系的修复制造了巨大障碍。日本国内政治环境和舆论环境的恶化,增加了中日双方在钓鱼岛主权争端上继续搁置争议的难度以及对钓鱼岛地区危机管控的难度。

日本的安全战略走向和对华战略定位加深了中日战略互疑。2013年日本政府出台了《国家安全战略》、新《防卫计划大纲》、《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2014~2018)》,即“安保三支箭”,分别从战略、计划和措施三个层面改变了日本国家安全战略和防卫政策,而在2014年4月1日和7月1日,日本又以“内阁决议”的方式放弃了限制武器出口的三原则,解禁了集体自卫权,做实并彻底实现了安全防务战略和政策的蜕变。这意味着,日本已经放弃以和平宪法第九条为基本精神的“专守防卫”原则,走向“军事复国”。安全防务政策的这一具有历史性的转变,是在现政权以“战略性外交”拓展国际空间、以“积极和平主义”引领安全蜕变之战略方针下推进的,并通过加速自主军事能力建设、借助日美同盟扩大自身作用、参与国际和地区安全事务的三条路径具体实施。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战略的制定、政策的转变、路径的选择都是以“中国威胁”为借口、以制衡中国为潜在目标的,其结果必然加深中日之间的战略互疑。在政府的错误导向下,日本国内谈论“中国机遇”的声音减少,宣扬“中国威胁论”的杂音和妖魔化中国的宣传增多。

中日之间长期存在的历史认识问题、钓鱼岛主权争端问题的升温也均与日本政治右倾化和安全战略转型的背景相关。鉴于今后较长时期日本的政治领导人还会继续秉持右倾政治理念,日本政府的对华战略不会改变,中日之间安全防务领域的矛盾会更加凸显,双边关系将日趋复杂。

做好与安倍政权长期打交道的准备

2014年年底,日本提前举行大选,结果显示自民党将继续执政至2018年,而安倍晋三或许将成为战后执政时间最长的日本首相之一。由此,我们不仅需要观察安倍政权将做什么,还要做好与之长期打交道的准备。

安倍政权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济改革上。安倍政权是在对2015和2016两年经济预期不佳的情况下决定提前大选的,在经济没有变得更遭、在野党尚无接盘能力之时,这样做是希望借助大选赢得更长的执政时间。这也从反面印证了安倍政权正在由盛转衰,其决定因素就是经济。安倍最初是把经济复苏和摆脱通缩作为最优先课题的,但在此前的两年中,却更多地把精力倾注到了通过《特定秘密保护法》和解禁集体自卫权等政治和安全问题上。此次大选中,安倍的竞选口号依旧是“安倍经济学”。一方面,长期政权将为经济的结构性改革提供条件,但另一方面,结构性改革也会让政权稳定面临巨大的考验。

安倍谋求“摆脱战后体制”,实现“正常国家”的政治目标不会改变。2015年内,为签订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和落实解禁集体自卫权,安倍政权将积极推进安全防务领域的法律调整。值得关注的是,在上述背景下,日本的安全防务正在向外交领域渗透,同时对外援助的理念和政策也正在发生相应变化,这给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

2015年是日本战败70周年,日本又走到了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日本首相代表国家所发表的重要讲话将具有标志性意义。由于安倍以右倾政治理念为其核心价值,当今日本如何认识自己的战前与战后、如何思考未来,备受关注。预计在他的讲话中,会尽量回避侵略历史,而更多地自我评价战后日本的和平发展及其对地区发展的贡献,突出“亚洲领导者”这一安倍曾经在演讲中给出的日本身份定位。这或将与中国等国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时反思历史、倡导和平的基调相差甚远。

中国和日本两国都步入了历史性的转型期,双边关系在战略上、经济利益上、心理上都需要磨合、调整;国际格局的演变、时代潮流的发展和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促使中日双方重新审视自己国家在地区和世界的作用和定位。这个过程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因此这个期间的中日关系具有许多不确定性。中国作为成长中的大国,需要统筹思维和战略韧性,以动态平衡来应对外交安全领域的敏感问题,以扩大人员和经贸交流来增进互信和夯实合作的基础。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中日关系会见安倍
跳脱对安倍的悼颂与赞美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神秘人约在几点碰面?
市领导会见
市领导会见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印度8公里“路演”示好安倍
明仁天皇“暗战”安倍
中日専門家が見た「習——安倍会談」
普京会见俄罗斯州长直选的五位获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