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力引导中欧关系发展

2015-01-05 08:10冯仲平
世界知识 2015年1期
关键词:战略伙伴中欧外交

冯仲平

2014年被很多人称为中国外交的“欧洲年”。习近平主席3月22日至4月1日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以及欧盟总部实现了成功访问。李克强总理在一年之内三次访问欧洲。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与外部世界已实现了全覆盖式的合作。对外关系中以往所谓“冷点”、“热点”的差别已远没有那么突出,中国外交已经很难厚此薄彼了。因此2014年既可以说是欧洲年,也可以说是亚太年、周边年等等。总之,各国家和地区在今天中国的外交中已经不存在重要和不重要之分了,差别或许主要在于首要和非首要之间。

2014年中国外交反映了积极进取、创新思维、敢于担当等显著特点,在对欧外交方面,可以说突出表现为对中欧关系的有力塑造和引导。

欧洲在中国外交中占据什么地位,取决于我们对欧洲及欧盟的认知,以及对中欧关系的定位。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欧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资金、技术来源地和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在今天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看待欧洲、准确定位中国与欧洲的关系?

“欧盟是怎样的一支力量”,几年前这曾在中国学术界引起广泛讨论。欧债危机以来,“欧洲衰落论”在国际上也大有市场。关于中欧关系,在欧洲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缺乏实际内容、名大于实;二是中国不重视欧洲,欧盟已经不再是中国外交的重点了。

在此背景下,习主席在访欧时明确提出,中欧要努力塑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的伙伴关系。中欧“四大伙伴关系”的提出,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对欧盟及其作用和地位的定位。2013年11月习主席在会见来华参加第16届中欧领导人会晤的欧盟领导人时,首次提出中欧为“三个两大”的判断,即中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推动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以及促进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习主席不仅对中欧关系做了全面清晰的地位,而且对到访的四个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也进行了细化。他同荷兰首相吕特一致决定建立开放务实的中荷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与法国发表联合声明,提出“开创紧密持久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同比利时首相迪吕波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方位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对中欧关系的新定位,不仅反映了新的欧洲观,也反映了我国对自身发展的新认识。李总理一年内三次到访欧洲(2014年6月16~21日访问英国和希腊,10月9~11日访问德国、14~17日访问意大利,12月16~18日访问塞尔维亚),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一方面,欧洲作为中国重要经济合作伙伴被赋予了新涵义,欧盟市场、高技术仍然受到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欧盟作为我国投资市场,以及双方在金融领域、人民币国际化、城镇化、新能源等方面合作的重要性日渐突出。这也正是李总理访德时不断强调中德和中欧要大力加强创新合作的重要考虑。另一方面,中欧伙伴关系增加了和平、文明两大支柱,反映了中国对自身国际作用和角色的新认识,表达了中国希望为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意愿。

除对于中欧关系进行新思考新定位外,中国加大对中欧关系的引导和塑造力度,还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中国与中东欧关系方面。李总理2014年第三次踏上欧洲的主要目的是参加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与中东欧领导人会晤,即“1+16”峰会。中国与16个中东欧国家年度峰会的机制是在三年前确立的,这可以说是中国对欧外交的一大创新,也是中国引导中欧关系发展的尝试。在2014年“1+16”会议期间,中国与塞尔维亚、匈牙利和马其顿三国一致同意共同打造中欧陆海快线。中欧陆海快线是匈塞铁路的延长线和升级版,这是继各方在去年布加勒斯特会晤期间签署相关合作协议后取得的实质性进展。这条快线南起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北至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中途经过马其顿的斯科普里和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直接辐射人口3200多万,建成后将为中国对欧洲出口和欧洲商品输华开辟一条新的便捷航线。李总理强调,中方希望在中欧之间多建设几条快捷通道,把中欧合作的蛋糕做得越来越大,让中欧互利合作之路越走越实。

二是中德关系。2014年李总理访德与默克尔总理共同主持了第三轮中德政府磋商。中德举行年度政府磋商(被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称为两国“内阁集体办公”),无疑是两国外交合作的结晶,但同样体现了中国对中欧关系的引导意愿。两国政府26位部长参加了2014年的政府磋商。磋商后,两国签署了贸易、投资及技术合作协定等总额为181亿美元的合作大单。

三是舍得花力气、下功夫做规划设计。2014年中欧之间发表的合作规划也许是最多的。4月2日,中国发表了《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这是中国继2003年后发表的第二份对欧政策文件,规划了未来五到十年双方合作蓝图。继2013年11月中国和欧盟共同制定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后,习主席访法、李总理访德时又分别发表了《中法关系中长期规划》和《中德合作行动纲要》。这些规划均内容广泛充实,对中法、中德的中长期合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是公共外交。习主席访欧11天,在所有到访国重要报刊均发表了署名文章,并分别在荷兰核安全峰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比利时欧洲学院等共发表了五场重要演讲。成功的公共外交的关键不仅在于讲什么,而且也在于怎么讲,即沟通的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习主席以欧洲人熟悉的表述方式、听得懂的语言,说明中国,影响欧洲和世界。李总理访欧期间发表的一系列演讲同样获得了欧洲国家广泛赞誉,增进了欧洲和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

在我们总结2014年中国对欧外交之际,有理由相信中欧合作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猜你喜欢
战略伙伴中欧外交
2020中欧数学奥林匹克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第11届中欧数学奥林匹克(2017)
索尔维成为Stratasys公司增材制造(AM)材料的战略伙伴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建筑师行迹中欧
做风电润滑领域的首选战略伙伴
富士施乐(中国)携手曼罗兰(中国)举行战略伙伴合作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