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与全球舞台:新起点和新挑战

2015-01-05 08:14王逸舟
世界知识 2015年1期
关键词:外交挑战

王逸舟

2014年是中国外交在多边领域的一个丰收年,确实有新的气象,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

这一年中国在主场外交上打出了非常漂亮的牌,相继举办了亚信峰会和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亚信峰会是着重于亚洲范围内的协作安全或建立互信的重要会议,习主席在会上提出“亚洲的事情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办,亚洲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处理,亚洲的安全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维护”,反映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有想法、有决心、有措施,引起各方高度重视。在APEC会议上,中国作为东道主提出亚太地区自贸区路线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国设计。这两次会议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正在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反映出中国对于地区和全球事务越来越多的贡献或引导力。

但也要看到多边和全球舞台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中国外交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与成就和机遇一样大,甚至更多。据我观察,在过去这一年有三个“新”,可以说即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是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安全领域出现了新的角色和新的麻烦。其代表就是埃博拉病毒和“伊斯兰国”。二者都有很值得咀嚼分析的意义。埃博拉病毒造成的恐慌从西非蔓延到世界各地,并且引起国际关系中的震荡,可以说这是国际关系的新现象。“伊斯兰国”反对所有世俗政权,挑战现有的各种政治和法律安排,行为方式惊世骇俗,扩展的速度也非常快,而且它的成员来自50多个国家,包括来自欧洲和澳大利亚这些发达国家,说明国际社会确实出现了很多结构性的深层次问题,也让国际社会看到一种新的威胁。

怎样应对这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对中国外交来说不是小问题。在应对埃博拉病毒、打击极端恐怖势力方面,中国都对国际社会做出了积极的呼应,但我认为多少还带有应急色彩,属于撞击—反射式反应,还缺少长远战略。像其他大国一样,中国对这种新威胁仍需要更深刻的统筹思考和应对。

二是在欧洲范围内出现了所谓的“新冷战”,即俄罗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对峙。它们在乌克兰问题上拉开新的架式,给欧洲划上了新的裂痕,不但使欧洲重新笼罩在地缘政治阴影之下,而且给世界和平与安全造成很大的麻烦。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应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该地区局势降温,并且为自己寻求新的战略空间?

三是在亚太地区正在出现一种新秩序,它以中国的强力发声和强力出手为标志,也使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挑战期。以美日同盟为基础的传统亚太安全结构受到挑战,中国在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方面的强力举措也引起了相关地区一些国家的焦虑和反弹。同时,朝核问题、恐怖主义、非传统安全问题等地区热点也依然存在。但另一方面,这一地区有一种“创造性的紧张”,看似紧张的局面实际上充满了活力、生机和创造性,可以孕育更大的繁荣或者新的格局。例如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区域建构框架以及多项辅助性措施、在APEC会议上提出亚太自贸区路线图等,可以说让外界感到一种目不暇接的冲击波。这表明,中国在周边地区正在架构一种新的秩序,中国巨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沉寂后终于开始发声发力,开始有意识地推动亚太地区的经贸格局和安全架构等朝着一种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中国已经处在一个新的地位,也更加有雄心、有作为。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周边外交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块基石的重要性。

这些新情况,不管是积极的方面还是消极的方面,都对中国外交提出新的挑战,要求中国外交特别是多边外交有新的思路和高度。在新形势面前,很多传统的思维和办法越来越不适应了,现实要求我们有新观念和新做法,例如要有应对战略意外的准备,做好危机管理和危机预防。再比如,以往的思维是建立在确定性、对历史规律的认知之上的,而现在出现一种新的“混沌理论”或者“不确定学说”。这方面应当更加仔细地去学习揣摩,把它应用到外交实践当中。

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战略意外”本身就成为新常态,各种重大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构成了国际关系中一个又一个新阶段、新起点、新画面。对于意外、危机或突发事件,传统思维认为它是消极的,因此就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的撞击-反射。如果把危机和不确定性看做一种新常态,就要求我们从战略、理论和思维到装备和手段,都要有相应的充实和变化。对多边外交而言,我们在奋力前进的时候也要经常停一停、看一看、想一想,研究新情况,做好预案和各种不确定性的应对准备。因为今天这个世界,单靠摸着石头过河、仅有自然的撞击-反射式的前行方式已经不够了,需要多一些前瞻性。多边外交既要立足现实、生根周边、在多边机制上发力,同时要更全面地做一些探讨和规划。

2015年将是中国外交在好的开端下在多边舞台继续向前推进的重要年份。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是牢记历史教训、为世界和平发展奠定更加扎实基础的良机。同时也是联合国诞生70周年,有关联合国改革和发挥更大作用的问题也将在中国领导人议程上占有非常重的分量。这一年有关全球发展的议题也非常多,比如刚刚结束的利马气候大会,实际上主要是为2015年将在巴黎召开的全球气候会议做铺垫,它将是继《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一个重要的新起点。中国也将继续受到世界高度关注。中国提出的一些倡议和承诺要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国领导人在各种国际场合提到的诸如新的义利观、新的共同体意识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指南或者战略目标,但是实践和落实它们需要中国多边外交做出更加精准的研讨和规划。

总之,十八大以来这两年中国多边外交开局良好,尤其在2014年成效显著,在多边、周边都反映出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态势,我认为是应该给予好评的。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外交挑战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我来挑战(二)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