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器装备出口“响当当”?

2015-01-05 08:17庞中鹏
世界知识 2015年1期
关键词:军工安倍出口

庞中鹏

2014年12月18日,日本防卫省首次召开了关于如何促进武器及相关技术出口的专家研讨会。针对安倍晋三内阁于2014年4月出台“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解禁武器出口,该研讨会表示将争取在2015年夏季前后汇总建议。另据日本《东京新闻》2014年12月17日报道,为了方便进一步促进武器出口,日本防卫省正在研究创设对武器出口企业提供金融援助的制度,旨在通过利用国家资金设立的特殊法人等机构,对武器出口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此外,为了进口国能够使用武器,还将建立对训练、修理和管理等提供援助的制度。

日本实施“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的典型项目

2014年4月1日,安倍内阁通过了取代“武器出口三原则”的“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新原则规定:日本不向明显妨碍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场合出口防卫装备;对允许出口的情况进行限定和严格审查;出口对象将防卫装备用于目的之外或向第三国转移时,需获日方事先同意并置于适当管理之下。在新原则指导下,日本实施了一系列具体的项目。

首先,与亚洲一些国家商谈武器装备出口合作项目。2014年6月24日,菲律宾总统阿基诺访问日本,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举行了会谈。安倍表示,将通过提供政府开发援助(ODA)资金的方式,向菲律宾提供10艘海上巡逻船。

2014年8月1日,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访问越南期间,与该国计划投资部长裴光荣签署了一份交换文件,同意向越南提供六艘船作为日本ODA无偿资金合作项目,该项目总额约五亿日元;而越南将对船进行整修后,作为巡逻船使用。此前岸田已与越南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范平明会谈,岸田表示,希望通过提供船舶积极支持力争提高海上警备能力的越南。另外日本还将向越南提供救生船等设备。

2014年9月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斯里兰卡,与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举行了会谈。双方就加强海洋安全领域的合作达成了一致,日本支持斯里兰卡提高海岸警备能力,并就向其提供海上巡逻船等事宜进行协商。

据日本共同社2014年12月17日报道,为帮助印度尼西亚打击海盗,日本政府已开始协调向该国提供巡逻船的事宜。而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计划于2015年上半年访问日本,预计安倍届时将表明这一措施。

其次,日本加快向印度出口US-2水陆两栖飞机的谈判步伐。US-2飞机是日本飞机制造商——新明和公司研制生产的水陆两用飞机,被用于空海搜救任务。早在2011年,日本政府就批准了新明和竞标印度海军的一项全球信息征询书,希望向印度海军提供US-2两栖飞机。2013年5月,印度时任总理辛格访问日本,双方就日本向印度出口US-2飞机等事宜进行了商讨。2014年9月1日,安倍和印度新任总理莫迪在东京举行峰会后发表声明称:日本首相和印度总理重申了日本与印度的防务关系在它们战略合作中的重要性,并决定对其予以升级及加强;指示两国官员加快日本对印度出售US-2水陆两栖飞机的谈判步伐;就防卫装备领域的合作启动事务性磋商。

再次,澳大利亚欲引进日本先进的“苍龙级”潜艇。进入2014年以来,日本与澳大利亚两国高层互动频繁,其中主要围绕着澳大利亚如何从日本引进“苍龙级”潜艇而展开交涉。“苍龙”级潜艇是全球顶级的常规动力潜艇之一,持续潜航时间可达约两个星期,且具有优秀的静音性和隐身性。2014年7月,安倍访问澳大利亚期间,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签署了有关防卫装备出口的协定,其中就包括了两国在先进潜艇技术领域进行合作的内容。2014年10月,澳大利亚国防部长约翰斯顿访问了日本,与日本防卫大臣江渡聪德就与日本合作建造潜艇的可能性进行了商讨。日本如果最后完全实现向澳大利亚出口“苍龙级”潜艇,将是日本战后首次对外出口尖端军工技术。

日本大力推动武器装备出口的深层用意

首先,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振兴日本军工产业,并为日本经济复苏增添动力。日本的许多大型知名企业既是各种知名商品的生产商,也是隐性的具有极大生产潜力的军工企业。如三菱重工、川崎重工、三菱电机、石川岛播磨重工、日本制钢所等17家大型企业承担了日本自卫队95%的装备制造任务,这些企业在制造汽车、船舶、家用电器等的同时,也生产高技术武器装备。据2014年12月16日出版的日本《读卖新闻》报道,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公布了2013年世界武器销售额前100名企业,其中有四家日企入围,分别是三菱重工(27名)、三菱电机(68名)、川崎重工(75名)和NEC(即日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93名)。特别是三菱重工,它是日本最大的军工生产企业,2003年从日本防卫厅接受的军工订货额为2800亿日元,居各家军工企业之首。三菱重工生产的装备,如F-2和F-15J型战斗机,以及90式坦克,在日本航空自卫队和陆上自卫队中都起到了核心作用;在日本海上自卫队,三菱重工则建造了几乎一半的潜艇和三分之一的驱逐舰,其在日本军工行业的地位可见一斑。

二战后,按有关规定日本军费开支数额不能超过其GDP的1%,同时受法律限制,日本的大型武器又不能出口,这意味着日本军工产业完全丧失了国际市场,只能被限制在日本自卫队这个20多万人的国内市场。因为采购量小,日本军工企业得不到快速发展,但为了维持它们的存在,日本政府每年要给其大量的补贴,长此下去,将是日本政府的沉重经济负担。而实施新的“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后,则将为日本大型军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谋求更大利润以及争夺国际军工市场份额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释放军工企业已有的生产潜力与占领国际军火市场,也将为安倍标榜的“复苏日本经济”和重振日本制造业“雄风”提供重要渠道。

其次,拉拢相关国家为牵制中国发展服务。从日本大力向亚洲一些国家极力兜售巡逻船和先进水陆两栖飞机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奥秘”:这些国家(印度、斯里兰卡、印尼、菲律宾和越南)都是“从印度洋航道经过马六甲海峡直达中国南海”这条世界重要海上能源大通道的沿线国家,而这条海上能源大通道攸关着东亚国家的能源安全。如果日本的巡逻船经过改造后正式入列这些国家的海岸警备队(甚至可能是海军),那么,将会提升这些国家的海上防御、警备与搜索能力;如果日本再以“合作培训与提升”这些国家的海上警备能力为由介入这些国家的海上防御事务工作,那么日本的深层目的也将暴露出来:借拉拢这些国家,为牵制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服务。例如,平时可以借着巡逻船出海巡逻,在海上监控往来的中国舰船;遇到马六甲海峡爆发突发事件或发生冲突与战事,可以以维护海上通道安全为由,趁机封锁马六甲海峡,以便对中国构成直接压力。

再次,彰显日本所谓的“军事强国形象”,为日本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正常大国”做好战略铺垫。日本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正常国家”,必须具备“响当当”的军工生产大企业,必须能大量生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军工产品,必须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军工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在国际军工市场掌握了话语权,也就是彰显了“军事强国的形象”,具备了“军事强国”的影响力,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日本成为了一个“正常大国”。

不过,今后日本大力推动武器装备出口之路不会一帆风顺。首先是日本国内民众的反对之声。许多日本普通民众非常担忧日本会重新走上军备竞赛之险路,那样,日本将面临重新卷入战争的危险;其次是国际社会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与人民的正义呼声;最后是美国的掣肘与羁绊。尽管日本“开闸”武器出口有美国暗中默许之嫌,但美国的“默认”前提是将日本限制在不能超越美国控制的框架内。如果日本的“军事越位”有摆脱美国控制的动向甚至出现威胁美国的隐患,那么,美国绝不情愿看到一个重新“武装强大”的日本出现在自己面前。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学者)

猜你喜欢
军工安倍出口
跳脱对安倍的悼颂与赞美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印度8公里“路演”示好安倍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明仁天皇“暗战”安倍
中日専門家が見た「習——安倍会談」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军工大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