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峰会与中国外交新取向

2015-01-05 08:31任晓
世界知识 2015年1期
关键词:亚太峰会基础设施

任晓

2014年11月,三大峰会相继举行:北京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内比都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和二十国集团(G20)布里斯班峰会。在这三次重要峰会中,中国都发挥了积极而活跃、建设性的作用,展现出中国外交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若干特征。

引领峰会议程设定

从以往情形看,西方发达国家在众多多边机制或会议的议程设定方面往往发挥主导性作用。而如今这一情形正在发生微妙而重要的变化。在此次APEC北京会议前后,中国作为东道国开展的“主场外交”可谓有声有色,突出表现在推动把“亚太自贸区”(FTAAP)建设列为本年度的主要议题之一,并推动各方确定和通过了亚太自贸区建设路线图。

在APEC框架下建设亚太自贸区的设想由来已久,但总的来看实际步骤甚少。一段时间以来,本地区出现了范围不同、成员不一的多个区域合作机制,并且隐隐地呈现出“静水流深”的地缘经济与政治竞争。美国加入并积极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进程,而中国未受邀请不在其中。同时,东亚16国正在谈判商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协议,而美国不是谈判方。由于中美两大国在亚太和全球存在一定程度的竞合关系,使得不同区域合作机制之间也呈现出某种竞合状态。这一情形不利于区域合作机制的健康成长和有关国家间的相互信任建设。在此情况下,推动涵盖21个经济体、有关各方都在其中的“亚太自贸区”向前迈进,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构设中的亚太自贸区覆盖全地区,将有助于不同合作机制间的接榫,淡化竞争色彩。此次APEC北京会议,决定启动和推进亚太自贸区进程,批准《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这是朝着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方向迈出的实质性一步,标志着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正式启动。这一重要发展是跟中国的主动行动分不开的。

努力提供国际公共产品

在内比都东亚峰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加快东亚互联互通建设的主张。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加强传统陆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共同发展。

中国思想一向重视“大势”。一段时间来,中方提出多项有关倡议,正是抓住了本地区发展的大势。近年来,中国周边地区矛盾和摩擦频发。但实际上,在纷繁的表象背后,东亚各国都在谋求国家发展。“发展”才是其共同利益所系,是各国共同的优先事项。正因如此,中国发起主动倡议,共同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这是摸到了地区互联互通巨大需求的脉搏及其所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的规律。李克强总理指出,亚投行将与亚行、世行等现有机构形成互补,共同发挥作用。中方还宣布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其中优先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这种种措施,都反映了中国努力提供地区公共产品的政策思想。今天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有一定的能力提供国际和地区公共产品,乐意帮助邻国实现国家发展,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和快车。在此次东亚峰会上,中方宣布将向东盟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并启动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二期30亿美元的募集。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还将设立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专项贷款。毫无疑问,这些举措都将有助于实现地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兴旺起来了,本地区的矛盾和摩擦也就相形地下降了。APEC会议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专门讨论“一带一路”建设,确定将加大对外援助力度。显然,外援更是一种公共产品。中国提供的公共产品越多,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地位就更有说服力,中国作为维护和平和发展的力量就更深入人心。

积极推进周边互联互通建设

在APEC领导人北京会议前,中国主办了“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受邀国家均非APEC成员,但都是中国的邻国。会议指出,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是亚洲各国的优先任务,深化亚洲各国经济合作与和平发展、推进区域一体化是亚洲人民的共同意志。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存的条件下,外部需求不足,对资本、市场和技术的竞争日趋激烈,亚洲国家面临不进则退的压力。在此形势下,互联互通有利于寻找新增长点和培育新竞争优势,是亚洲合作与持续繁荣的新动力。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会议指出21世纪亚洲互联互通是“三位一体”的联通,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的硬件联通,规章制度、标准、政策的软件联通,以及增进民间友好互信和文化交流的人文联通,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大领域,而基础设施建设是互联互通的基础和优先。

这“三位一体”说,进一步丰富了亚洲互联互通的内涵,提出了亚洲互联互通未来的任务和努力方向,也展示了本地区未来的前景。只要亚洲国家能牢牢把握共同发展的大方向,未来亚洲的良性发展就是完全可期待的。

此外,APEC领导人会议之前举行的财长会还通过了《APEC区域基础设施PPP实施路线图》。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关系”,是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筹资模式。这次,中国除了宣布已建立国家层面的PPP中心,还决定利用在亚洲开发银行设立的中国减贫和区域合作基金中的500万美元,支持APEC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PPP、区域合作和互联互通领域的能力建设和项目开发。

同样,在G20框架下,各国共同支持“全球基础设施倡议”,以促进公共和私人部门对基础设施的高质量投资。G20各国将继续同多边开发银行合作,并鼓励各国开发银行,通过优化资产负债表的方式提供额外贷款,并确保G20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工作惠及低收入国家。为确保倡议的实施,G20各国同意成立全球基础设施中心,为政府、私人部门、开发银行和其他国际组织提供分享知识的平台和网络。这是中国与G20其他成员的共识。

积极参与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

G20在全球经济治理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G20布里斯班峰会上,中国提出要继续“做全球自由贸易的旗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价值链,培育全球大市场”。中国主张继续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推动各种自由贸易协定做到开放、包容、透明、非歧视,避免市场分割和贸易体系分化。同时还提出G20要做“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全球增长的催化器、全球经济治理的推进器”。

在布里斯班峰会上,中国宣布,根据G20在数据透明度方面的共识,中国将定期发布石油库存数据。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到2030年左右达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同时将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在布里斯班峰会前后,中国和韩国宣布结束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实质性谈判,中国与澳大利亚宣布实质性结束自贸协定谈判。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在经历了长达近十年的过程后终于实现了突破,这是继中韩自贸协定后,中国与亚太地区较发达经济体结束的另一个全面、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显示出中国新外交的几个特性

由以上三大峰会及相关情况,可以看到,中国外交有所作为的一面日益鲜明和突出,提出的各项倡议都堪称大手笔,其数量之多可说令人目不暇接。所有这些发展,显示了中国新外交的几个特性:

主动性。以“主场外交”推进和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便是一个突出体现。“亚太自贸区”理念并非中国首创,它原本就已被APEC各经济体所接受,然而问题在于缺乏推动力。中国发挥主场外交优势予以大力推进,使之落到实处,在操作上十分自然,也顺理成章,具备较好的条件。此外,创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丝路基金等积极举措也都体现了这种主动意识。

前瞻性。这次APEC会议的主题就是“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中国以主场推动了“亚太自贸区路线图”的制定,把早前确立的长期愿景转化为有力行动。中国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回答不可能是简单的,但可以肯定,其中之一在于它将是开放的。“开放”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对内对外都开放。中国倡议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是开放的,欢迎更多的国家加入进来。

领导力。中国在G20中举起了自由贸易的旗帜,就是一个表现。中国是自由贸易的坚定支持者。由此可见,中国固然是区域合作和全球合作的“受益者”,但更是一个“积极倡导者和推进者”,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变化。

(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亚太峰会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亚太首个拜耳“耘远农场”揭牌
外媒聚焦上合峰会:风劲帆满待启航
历届峰会回顾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亚太九号卫星发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