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辅导员的善治

2015-01-07 11:13钟健雄杨冠球
职业·下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善治高校辅导员策略

钟健雄+杨冠球

摘 要: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定位,改进工作方式,增强工作的实效性是辅导员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本文结合辅导员的工作实际,切入“善治”的理论观点,重点探讨工作课程化是辅导员善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善治 工作课程化 策略

中发〔2004〕16号文件和教育部〔2006〕24号令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高校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要求辅导员有效探索学生工作的新模式以增强工作实效,因此,结合辅导员的工作实际和善治的内涵,辅导员可以通过工作课程化达到“善治”的效果。

一、善治之义

1.善治的内涵

善治的提法最早体现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书。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治学家和政治社会学家对善治提出了许多界定和讨论,其准确的定义是指对公共事务良好的统治与管理,是使公共利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国内学者俞可平先生将善治的基本要素归结为六个: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有效。这六个要素是公共事务管理应该遵循的原则,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借鉴性。国内学者陈广胜对善治的内涵提出了代表性的概括:就主体而言,善治是“善者治理”;就目的而言,善治是“善意治理”;就方式而言,善治是“善于治理”;就结果而言,善治是“善态治理”。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最佳关系。善治是要求有关管理机构与管理者最大限度地协调各种利益冲突,从而使公共管理活动获得被管理者最大限度的认同,实现积极而有效的合作。

2.高校辅导员善治的内涵

高校事务管理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组成部分,辅导员的工作事务又是高校管理事务的组成部分,辅导员善治旨在促进高等教育资源效益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英国葛瑞梅·莫迪和艾斯坦斯两位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将善治运用到高校事务管理,并明确高校治理定义:“大学权力与权威应有高校教学人员来负责管理,他们最有资格处理学校日常事务”。具有双重身份的辅导员善治的内涵是指其在工作中,结合善治的要素,运用专业化知识,系统性开展工作,进行对话﹑合作﹑协调,以实现工作效益的最大化。内涵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辅导员的工作主体专业化,体现了善治的“合法性”和“责任”。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具有合法性。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出台,规范了辅导员的工作范畴,明晰了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也进一步充实丰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路径和方向。

(2)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协同化,体现了善治的“透明”和“回应”。所谓协同化,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对辅导员而言,协同要借力于企业、部门、同事等开展工作;还与学生形成协作和互动。辅导员工作协同化有利于工作公开化,能够对学生的诉求及时回应。

(3)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系统化,以体现善治的“法治”和“有效”。辅导员大多疲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应将工作系统化。工作内容系统化实际上是通过建立工作体系让工作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以体现法治化,同时,有利于解决工作的个性和共性问题,实现工作的有效化。

二、善治之因

1.目前存在的问题

(1)大量事务性的工作偏离工作主旨。辅导员的工作宗旨必须严格体现其工作要求和工作职责,即做好学生的人生教导、学习指导、心理疏导、生活辅导、就业引导,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这就要求辅导员善于体现出工作的集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然而,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占据了辅导员绝大部分的时间,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往往粗放而无集约,低效而无针对。辅导员要构建有效的工作模式脱离事务性的工作。

(2)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主要是指对象、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工作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于工作途径、成效、影响等。目前,辅导员的工作对象特点明显,内容广而泛,加之网络化影响,导致工作效率不高,效果不强。工作课程化将辅导员工作内容分类和归纳,通过集成化教学,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共性问题的解决缺乏有效载体。辅导员的工作的繁琐又要求其必须做到集中统一,要做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辅导员工作对象的思想多元化和诉求多样化的特点明显,与之相应,许多共性问题的解决往往缺乏有效的载体。因此,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发挥好课堂这一有效的教育载体的作用,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2.工作课程化是辅导员善治的有效举措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要求其必须体现专业化,对工作方式实现协同化,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进行系统化。工作课程化作为辅导员善治的工作模式,应做到:

(1)专业。结合善治要求,工作课程化要求辅导员必须体现出足够的专业化水平。专业化水平是辅导员胜任工作课程化的必要条件,是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的权威来源之一,也是辅导员教育和管理权力合法化和对责任进行强化的依据。因此,工作课程化要求高校不但要把好辅导员队伍入口关,更要注重在实施课程化的过程中让辅导员做到有角色定位、从业素质和工作专业化。

(2)协同。课堂上协同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工作场所的空间协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主要场所应包括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课室,实现场所上的协同和覆盖,有效实现与学生的协作和同步;二是三个课堂的内容协同。工作课程化要将学生的共性及普及性教育问题分类、分层次呈现于第一课堂,通过科创、校园文化、学风建设等深化于第二课堂,通过家庭、企业、校友等合力于第三课堂,凸显工作成效。endprint

(3)系统。善治是一种制度化管理,是法治化的管理,因此,辅导员的工作课程化要实现制度化。一是对相关课程进行量化,确定教材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及时把握进度;二是要建立起科学的教材开发和评价制度。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将繁琐的工作内容按照新课程观的要求进行整合和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经验和活动,最终构建起科学的教学体系。

三、善治之策

1.专业化的呈现——善于打造精品项目

由于我国各地高校的校情、师情、生情不一样,这就要求在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辅导员的专业水平,积极打造出一批工作课程化的精品项目,体现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精品项目的打造主要包括课程体系的构建和精品项目的设计。课程体系构建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保障四个方面,精品项目设计主要包括项目立项﹑特色设计﹑项目执行﹑项目评审﹑跟踪反馈五个方面。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还要注重辅导员的工作经验、能力,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时间;精品项目设计的过程中,要善于结合院校和辅导员工作亮点,以突出精品项目的特色。

2.协同化的展现——善于搭建交流平台

工作课程化旨在让辅导员改变工作方式,同时要搭建协同化的交流平台,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工作课程化的交流平台可以依托不同的交流载体构建而成。如发挥辅导员协会的作用,在不同分会的协会例会上深入交流工作课程化的经验;发挥好辅导员工作论坛的作用,在获得有益信息的同时,扩大交流覆盖面深入探讨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发挥好各类备课会的作用,协同学生工作部、教务处等,对实践过程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及时进行探讨,促进工作课程化的有效开展。

3.系统化的实现——善于构建课程体系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核心内容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包括七大模块:心理与适应、党建与教育、道德与礼仪、规划与就业、团队与管理、学术与科研、法纪与奖助。这些课程的设置依据不同,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方面的内容,每一个模块可以细化成必修课﹑公选课和专题讲座等课程形式。完成设置后,可以由辅导员根据需要和分工选择科目和课时,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灵活把握好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做到课内和课外相互补充。同时,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师生共同协商,让辅导员从单方工作向双方交流转变。工作课程化的关键就是要善于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制定出课程考核规则,让每个院系﹑每位辅导员在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四、结语

结合院校的实际和新课程观的要求,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让辅导员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做到了工作主体的专业化,工作方式的协同化和工作过程的系统化,促使工作达到“善治”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叶玉清,肖文学.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4.

[2]叶芜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探索[J].高校辅导员,2010(4).

[3]朱孔军.大学生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善治高校辅导员策略
让民法典真正成为“善治之典”
情怀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情怀
我说你做讲策略
坚定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