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福田乡生态之乡建设初探

2015-01-08 02:06郑振锋
中国科技纵横 2014年12期
关键词:因地制宜生态建设

郑振锋

【摘 要】 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生态保护认识的提高,本文围绕安溪县福田乡创建生态乡镇,保护生态环境工作,探讨生态乡镇建设新思路。

【关键词】 福田乡 生态建设 因地制宜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必须的一次新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并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强调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努力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程度。

1 福田乡概况

福田乡地处龙、漳、泉三市交界处,位于安溪县西北部,西与漳平市交界,南与华安县接壤,东邻祥华乡,北毗感德镇,总人口9900多人,面积174平方公里,乡政府距漳平市区43公里,距漳洲市华安县城35公里,距安溪县城116公里,辖有5个行政村和福前农场、丰田林场2个国有企业。漳泉肖铁路从境内穿过,有格口、小舟2个火车站,“莆永”高速公路通过福田乡,并设有一个互通口,交通便捷。全乡山林草地面积164.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4.6%,属戴云山脉向东南延伸部分,海拔高度在200-900米之间,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6-18℃,平均降水量1800毫米,年日照2069小时,无霜期295天。境内四面群山环抱,森林密布,生态保护良好。福建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大部分位于福田乡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是安溪县自然生态保护最完好,可持续发展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十七大、十八大精神,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珍惜大自然赋予的秀美风貌和独特环境资源,坚持“自然和谐、茶果富民”的发展策略,认真按照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活动和生态乡镇等有关精神,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云中山自然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的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做到了既保护生态环境美化家园,又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2 统筹协调率先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2.1 思想认识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率先发展之中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为宣传生态文明,提高群众生态意识,建设生态文明乡镇提供了条件。

(1)深入开展文明乡镇工作。积极开展市级文明乡镇创建工作,并顺利通过泉州市考核组验收,再一次荣获泉州市市级文明乡镇称号。通过坚持茶果富民,发展现代农业,利用项目带动乡域经济快速发展,以德育为先,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升群众整体素质,以民生为本,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惠农支农政策,创建幸福和谐文明福田。

(2)实施生态教育,创造生态保护良好氛围。在镇区建设完成生态文化长廊,大力宣传环境建设、生态保护等相关知识。通过组织机关干部、中小学教师学生、群众“人植一树”、植树造林,守住青山绿水,播放生态保护宣传片、开展生态保护系列讲座等让中小学生及群众紧绷生态保护这根弦,形成生态保护人人有责良好氛围。

2.2 以环境保护入手,落实“环境立乡、生态兴乡”措施

福田乡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优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4.6%,于2008年荣获省级“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市级生态优美乡镇”的称号,并于2012年被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其中5个村场获得市级生态村称号。天然的地理环境,优越的交通条件为福田乡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提供了基础;配套硬件设施的完善,人文环境的改善为福田乡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1)云中山自然保护区保护。云中山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茂密,地势突兀,峰峦起伏,沟谷纵横,流瀑飞溅,自然生态景观十分秀丽,森林覆盖率达94.9%。经专家考察,云中山已初步查明野生动植物达4000多种,有300亩成片国家重点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在蓬勃生长,有水松、银杏、粗齿桫椤、针叶桫椤、苏铁蕨、鹅掌秋、水樟、穗花杉等国家级及省级保护濒危植物;有乌龟、黄腹角雉、黄腹鼠等珍稀动物;有大小各异的瀑布一百多个,深藏在幽深的峡谷中。

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一是严防森林火灾。①制定《福田乡森林火灾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森林火灾单位的相关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制;②森林火险期,乡、村两级的巡山护林员实行全天候的巡山,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③建设一支全县战斗力最强的扑火队伍,不断提高火灾处置能力,有效防范森林火灾的发生;④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大力营造生物防火林带,修复林区作业道路,增强防灾抗灾能力。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巡山护林员的管理,及时制止和处理滥砍滥伐以及非法开垦林地等现象。数年来,云中山保护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以及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等现象,生态资源得到进一步保护。

(2)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福田乡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是福建省第二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总投资1010万元,项目以实施“三清一整治”为主线,整体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建设3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4个氧化塘污水处理站,安装户用一体化塑胶化粪池884个,使整治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有效削减了农村生活废水污染物排放,对九龙江上游流域水资源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完善配套垃圾处理设施。建立了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成立农村生活垃圾保洁队伍,生活垃圾经清理转运后运送到乡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实施无害化填埋处理。示范片区内村庄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对饮用水源水质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做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endprint

(3)“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福田乡全面实施生态立村、茶果富民、文化惠民、和谐安民发展战略,以绿色家园、清洁家园、宜居家园、富庶家园为载体,努力打造成为一个山清、水绿、气正、人和的闽南魅力乡村,成为全县乡村旅游重要目的地。福田乡立足高起点,编制完成《福田乡环境保护规划》、《安溪县云中山省级保护区总体规划》、《福田乡“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福田乡镇区及中心村概念性发展规划》等,依托场前村独特的知青文化和丰田村九十九湾原始森林景观,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以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相辉映、凸显山水乡村特色为原则,发动社会各界全面推进福田乡新村建设及古建筑保护。依托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开展裸房整治、垃圾清理、镇区道路铺设柏油路面、灯光文化广场建设、生态知识长廊建设、河滨木栈道建设、河道清淤治理等,全方位改善福田人居环境,创建泉州市“美丽乡村”示范乡镇。

2.3 推进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转变,保护生态环境

(1)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品”特色发展策略,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实行多种经营,避免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现已形成林药种植和林畜养殖两种发展模式。一是金线莲和铁皮石斛种植。积极推行“科研院校+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发展金线莲和铁皮石斛林下种植。由科研院校提供技术指导,大型农林公司负责种苗培育和产品收购,生产基地示范种植,吸纳本地农户自愿参加,扩大生产。二是林下畜禽养殖。大力推行太华养殖场“猪-沼-茶果”循环经济模式,在福前农场、丰都、丰田等村场建立三个林下畜禽养殖基地,林下养殖鸡、鸭、牛、羊、豪猪、蜜蜂等,全乡年可产生猪7000多头、生态鸡、鸭各3万多只、牛羊3000多头,豪猪500多头。此外,福田乡还着力发展红菇、炭菇、香菇等野生菌,鼓励发展红豆杉、桂花、香樟、罗汉松等名贵花卉苗木种植,进一步优化全乡农林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2)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茶叶是安溪的支柱产业,也是福田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产业,近年来,福田乡大力发展茶产业,在县委、县政府提出以“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的新产业理念后,深入开展生态茶园建设,经历了从“茶产业发展探索年”到“茶产业发展预热年”至“茶产业发展提升年”3个阶段,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茶叶品质、打响福田品牌等三大方面苦下功夫,突出绿色生态,打造现代茶业,谋求茶产业永续发展。并充分发挥郭埔、丰田、双垵(2处)等四个生态茶园试点村、示范片的带动作用,加大生态茶园建设力度,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及时合理地建设生态茶园,对老茶园、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实施退茶还林、退茶还果,出台相关奖励办法,支持改造建设标准生态茶园。

(3)创建茶叶质量安全联保机制。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福田乡学习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生产模式及华虹茶业联作制管理模式的经验,通过尾洋村金崙茶叶合作社等推广生态茶叶制作,创建茶叶合作质量联保制。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保证生产出来的茶叶没有农药残留,符合质量安全标准;通过组织各种技术培训,提高茶农制茶技术及产品质量;通过合作社与茶叶企业、茶商联系,加大茶叶销售力度,增加农民收入。

3 福田乡生态建设未来发展方向

3.1 增强民众生态建设意识,切实重视生态建设

加大对社会的宣传力度,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形成全乡共建生态乡镇的氛围,让全乡民众全面了解生态建设的意义,积极参与共建活动。同时,乡政府承担着重要责任。首先要增强政府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意识:思想定位,环境竞争力就是核心竞争力;生态首位,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工作上位,把生态建设作为紧迫、突出的工作;成果到位,既做到位,又宣传到位,不断增强信心,以生态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2 制定规划,有序推进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是一项包含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内容、最终实现人的一切活动与自然和谐的宏大战略目标,既包括物质进步,也包括人们精神的升华,必然是一个有宗旨、有目标、有标准、有秩序推进的过程。相比城市,由于乡镇在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农村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一旦破坏,更加难以恢复。因此,作为后发展地区,要充分汲取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教训,因地制宜,差异发展,科学合理制定本地的产业发展规划。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确立以绿色产业、低炭经济作为全乡经济发展目标,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作为经济发展重点。在招商引资方面,严把环保关,坚决杜绝高能耗、高污染投资项目。同时,根据福田乡的自然生态条件、人口布局、经济发展等客观条件,科学编制土地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合理规划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生态用地等。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强度,严禁毁林开荒、违法占用耕地等土地违法行为。强化乡村规划控制管理,坚决查处“两违”。

3.3 大力整治环境,推行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要把大环境的综合整治及小环境的专项治理相结合,全面提升乡镇生态环境质量。要继续推进认真总结今年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成功经验,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全乡各村污水处理、河道整治、生态修复等环保工程。认真抓好场前村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推进美丽福田建设。同时,教育引导群众提高环保理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节约资源,提升生产、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从自身做起,绿化美化居家环境,以小环境的改善促进大环境的提升。

3.4 加强环保行政执法和管理,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控制污染

一是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度,严把环评入口。二是加强污染控制,加大镇区水环境治理力度。通过改水改厕措施,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将主要水污染源-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三是加强生态建设方面的乡规民约,规范和保障生态建设有序推进,建立健全推进生态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四是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制度,纳入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努力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endprint

猜你喜欢
因地制宜生态建设
贵州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因地制宜 张弛有度
浅析旧建筑改造中的“绿色”
探讨生态堤防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地方高校对宿迁生态建设影响之研究
侯俊明教授运用肝胃同治法治疗乳痛症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