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晕三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5-01-09 07:54顾春蕾廖永芳陈向东陈学军朱思刚刘文波戴嘉庆
贵州医药 2015年6期
关键词:风池穴颈性夹脊

顾春蕾 廖永芳 宋 红 陈向东 陈学军 朱思刚 刘文波 戴嘉庆

(贵州省骨科医院康复治疗中心,贵州 贵阳550002)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是指颈椎及有关软组织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所引起的眩晕,其特点是眩晕主要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1]。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目前认为该病主要与交感型和椎动脉型这两种类型的颈椎病有关,其中以交感型颈椎病尤为常见[2]。笔者采用止晕三针治疗颈性眩晕60例,并以针刺对照组(针刺颈夹脊穴、风池穴、百会穴),药物对照组(静滴川芎嗪加口服西比灵)各60例进行对比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2012年12月至2013年7月我院骨内科、康复科住院病人中符合颈性眩晕纳入标准的病例,共180例,按照随机法将病人分为治疗组(针刺人迎穴、风池穴加额中线)、针刺对照组(针刺颈夹脊穴、风池穴、百会穴),药物对照组(静滴川芎嗪加口服西比灵)各60例。经统计学处理,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穴位定位:参照2002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石学敏主编的《针灸学》制定。针具:均采用华佗牌0.30×40mm一次性针灸针。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眩晕为主诉。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适(眼睛干、胀、涩或看东西模糊)、出汗、心悸、高血压、头痛、颈肩痛、潮红及上肢麻木等症状。(2)病史提示其发病多在起卧床动作、翻身、转头等头颈部活动或颈椎处于某特殊体位而发病,休息及固定颈椎后眩晕可缓解。(3)颈椎运动负荷试验阳性者。(4)颈椎动力位X线检查提示有颈椎失稳等影像学表现者。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黄如训主编的第2版《临床神经病学》):(1)突然出现眩晕,与头位有关,持续时间短暂。(2)眩晕发作时伴有一种或多种神经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站立不稳、恶心呕吐、偏侧肢体麻木无力、水平性眼震等。)(3)常在24h内减轻,以后可再发。(4)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1)符合上述颈源性眩晕中西医诊断标准者,根据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头颅CT或 MRI正常。(2)病人知情同意情况下自愿参加本研究者。排除:(1)耳源性眩晕及感染、中毒、外伤或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眩晕。(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颈椎有骨折、脱位、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结核、肿瘤、感染等。(4)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5)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针刺,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断者。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多组计量资料的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取穴:主穴为额中线、人迎(双)、风池(双)。操作方法为嘱患者坐位,额中线:常规消毒,自神庭穴将针尖与头皮呈15°~30°夹角快速将针刺入皮下,当针尖抵达帽状腱膜下层疏松组织时,指下阻力减小,使针体平卧与头皮平行,向印堂穴方向刺入30mm左右,捻转3~5min,捻转速度200次/min以上。人迎穴:平甲状软骨上缘、胸锁乳突肌前缘动脉搏动处找准人迎穴,严格消毒,医生用左手食指或拇指将颈总动脉轻轻推向外侧,避开颈总动脉,用毫针快速刺入10mm,患者自觉局部有胀感,嘱患者尽量不要说话。风池穴:常规消毒,用毫针快速刺入,针尖对准鼻尖方向,捻转进针约25~30mm。以上诸穴得气后留针30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d,共治疗2个疗程。配穴为痰湿上扰型加丰隆、阴陵泉;肝阳上亢型加合谷、行间;肝肾阴虚型加复溜、太冲;气血不足型加曲泉、三阴交。

1.5.2 针刺对照组 取穴:主穴为百会、风池(双)、颈夹脊穴。百会穴:常规消毒,顺着督脉的方法,将针尖与头皮呈15°~30°夹角快速将针刺入皮下,当针尖抵达帽状腱膜下层疏松组织时,指下阻力减小,使针体平卧与头皮平行,刺入30min左右,稍作捻转。风池穴:同治疗组。颈夹脊穴:取X线定位病变节段的夹脊穴。常规消毒,毫针快速刺入距后正中线旁开0.5寸的夹脊穴,刺入深度约30mm左右。配穴:同治疗组。以上诸穴得气后留针30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d,共治疗2个疗程。

1.5.3 药物对照组 治疗方法为川芎嗪120mg(0.9% 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滴);西比灵1次10mg(65岁以下)、5mg(65岁以上)睡前口服,二者连续用药15d。

1.6 疗效观察

参照王楚怀等制订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和《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定[3-4]。治愈:症状全部消失;好转:症状基本消失,偶有轻微头晕及颈肩酸痛;未愈:症状无改善。

2 结 果

针刺组脱落病例4例。

三组治疗前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组治疗后量表得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提高 (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量表得分高于针刺组和药物组(均为P<0.01);针刺组患者量表得分与药物组比较无差异(P>0.05);说明止晕三针在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症状功能上优于其他两组。见表1。

表1 3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得分

表1 3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得分

注:三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P 均<0.01);治疗组与针刺组治疗后比较(3)P<0.01);治疗组与药物组治疗后比较(4)P<0.01);针刺组与药物组治疗后比较(5)P>0.05)。

?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1.4%,药物组总有效率为78.3%。治疗组与针刺组、药物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针刺组与药物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提示止晕三针治疗颈性眩晕总有效率优于其他两组。见表2。

表2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治疗结束3个月后,治疗组与针刺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治疗组与药物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针刺组与药物组总有效率比较(均为P>0.05);提示治疗结束3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针刺组。见表3。

表3 三组治疗结束3个月的疗效随访

治疗结束6个月后,3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提示治疗结束6个月后止晕三针的疗效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三组治疗结束6个月后的疗效随访

3 讨 论

颈性眩晕是指因颈椎退变导致的与颈椎病密切相关的平衡感觉障碍,以眩晕、颈肩部不适、恶心、耳鸣等症状为主的临床综合征。祖国医学将该病归属“眩晕”范畴,认为该病属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循行范围,多由劳损或体虚、脑髓空虚、失养后复感风寒湿邪,致颈部经络痹阻,寒凝血癖,气血不能上荣清窍引起,病因多虚实夹杂。

本资料结果显示治疗组、针刺组与药物组均有治疗作用。其中治疗组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止晕三针治疗结束3个月后的疗效优于针刺组,治疗结束6个月后的疗效与其他两组无差异。我们认为,治疗组与针刺组在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上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与选取了颈项部的穴位有关(治疗组的人迎穴和风池穴;对照组的颈夹脊穴和风池穴)。现代研究表明,人体维持平衡主要依赖由前庭系统、视觉、本体感觉组成的平衡三联,三种定位感觉之一受损,发出异常冲动均可引起眩晕。作为两组共同选取的风池穴,首先是颈性眩晕的重要病理反应点,多数颈性眩晕患者有风池穴压痛。其次,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脑部穴位,是手少阳、足少阳、阳维、阳跷之交会穴,有通经活络,醒脑开窍,明目益聪之功,是清利头目,除眩止晕的要穴,它可以升发阳经之经气,使气血上充于脑,髓海得养而眩晕自消。从解剖结构来看,风池穴位于第2颈椎棘突与乳突之间连线的中点,正对寰、枢椎处,经椎动脉沟穿过寰枕筋膜至枕骨大孔段,是椎动脉发生重大折曲且最容易受到压迫而影响椎基底动脉的血供的部位[5-6]。风池穴浅层有枕小神经分布,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深面正对同侧的椎动脉,因此针刺该穴能促进椎动脉周围炎症的吸收,缓解软组织对椎动脉的压迫,解除椎动脉的痉挛,改善椎动脉供血,增加脑血流量,消除眩晕等症状[7]。人迎穴位于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人迎穴是气海输注于前之所在、气海所出之门户、为头气街与胸气街的连接处,一方面,人迎穴位于颈动脉鞘附近,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且所处位置正好相当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此处有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体,为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它们与迷走神经一起调节心脑血管的舒缩功能和呼吸功能。针刺人迎穴后,刺激到附近的颈总动脉窦,使刺激投射到脑干的血管中枢,反射性地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而交感神经紧张度降低,致使颈部周围大多数血管平滑肌松弛,外围阻力减小,相同于增加了心脏的供血能力,从而达到改善动脉血流的目的;另一方面,位于人迎穴最深层为交感神经干,针刺人迎穴刺激了颈交感干和颈交感神经节,将冲动通过颈交感神经节传至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分布的效应器,或是再上传至胸髓侧角的交感神经低级中枢(SPNs),引起低级中枢的兴奋后,再引起其支配的效应器的功能活动,从而减轻了颈性眩晕患者的交感神经激惹所产生头晕眼花、心悸、恶心、出汗等一系列的症状。

我们所采用的止晕三针取穴精简,操作简便,近期治疗效果好,机理可能是因为,一方面风池、人迎二穴所在之处有重要神经、血管,刺激这些穴位可以缓解长期劳损所致的肌肉紧张,减轻各种因素对交感神经的刺激,调整椎动脉的血流速度,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脑供血,从而改善脑干中的网状结构、前庭神经核区和内耳的缺血。额中线、风池、人迎三穴共用达到了平眩止晕的目的。但通过对远期疗效的观察,我们认为在针刺改善颈性眩晕症状的同时,还应加强对颈椎病本身的治疗,如通过推拿、牵引等纠正颈椎小关节紊乱,改善颈椎动力的平衡,缓解椎动脉、交感神经刺激,以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

[1] Brandt T,Bronstein AM.Cervical vertigo[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1,71(1):8-12.

[2] 余倩,贺纯静.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椎旁注射臭氧治疗颈性眩晕105例疗效观察[J].贵州医药,2012,36(4):315.

[3] 王楚怀.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247.

[4] 国家中医药管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6.

[5] 方继良,王映辉,张民.CT定位下风池穴安全进针深度初步研究[J].中国针灸,2000,(9):549.

[6] 周汀明.风池穴互相透刺治疗颈性眩晕55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3):30.

[7] 李仲廉.主编.临床疼痛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74-177.

猜你喜欢
风池穴颈性夹脊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受风寒风池穴上贴蒜片
“夹脊”与“夹脊穴”探析
按风池穴缓解颈椎不适
风池穴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颈夹脊穴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