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淮剧锣鼓在戏曲音乐中的重要性

2015-01-12 01:06严胜
戏剧之家 2014年23期
关键词:淮剧锣鼓打击乐

严胜

摘 要:中国的戏曲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淮剧锣鼓在戏曲音乐中又以它独特的风格,成为淮剧音乐的主要标志。

关键词:淮剧锣鼓;戏曲音乐

中图分类号:J81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2-0019-02

中国的戏曲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淮剧锣鼓在戏曲音乐中又以它独特的风格,成为淮剧音乐的主要标志。要知道打击乐是戏曲乐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尤其是我们淮剧戏曲团体,以民族乐器为主的乐队的体制情况下,它显得尤为重要,它那明快的节奏,较强的音量,特殊的音色,丰富的戏曲乐队的色彩,并成为戏曲乐队色彩的要素之一。

打击乐是根据什么打出如此之多有节奏的锣鼓点子呢?这就需要对锣鼓演奏的“乐谱”略作说明:打击乐经由演奏而产生的各种有规则和节奏不同的音响效果,即锣鼓点子,如果用音符记录下来,写成乐谱,那么这就是“锣鼓乐谱”了。但是,中国的传统戏曲是一种口传心授的艺术,因此打击乐经打击而产生的各种音响,节奏效果,也是经过历代艺人提炼,成为可以掌握的规则并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所谓“口传心授”,就是艺人从口中念出来的,所以人们便把这种从口中念出来的有规则、有节奏的音响效果,即各种不同的锣鼓点子总称为“锣鼓经”。

淮剧打击乐最初是为配合演员的表演而设置的。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经过无数前辈艺术家的辛勤劳动和创造,淮剧打击乐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遂形成一整套的艺术体系。最显著的结晶是一系列“锣鼓经”的诞生,它是淮剧诸多程式的一种供给后人学习鉴赏。

从“锣鼓经”某些叫法上,我们还能找出它起始的原因,如“起霸”、“马腿”、“扑灯蛾”、“撞金钟”、“水底鱼”等。由于这些经典的锣鼓不仅具有生动的内容,同时还蕴含很强的外延,因此被后人广泛运用。毫不夸张地说,淮剧的锣鼓经是由特殊的音符和鲜明的节奏所组成的音乐形象,它把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艺术地再现在舞台上。

淮剧锣鼓是淮剧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自己特定的锣鼓点子,且具有完整而又丰富的音乐词汇和极其丰富的表现力与浓郁的地方特色。正是由于它富有突出的个性,因而在淮剧音乐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人们如何正确地评估淮剧锣鼓的重要性和淮剧锣鼓的来源及其演变,淮剧的锣鼓点子是由特殊的音符和鲜明的节奏所组成的音乐形象,它把各种现象和人类活动艺术地再现在舞台上。下面就淮剧锣鼓的组成要素及结构特征作点肤浅的阐述。

一、“淮剧锣鼓”实为淮剧打击乐的代称

它和淮剧音乐中的声腔曲牌的形式与发展同出一处,即源于“香火戏”中的“僮子锣鼓”。鉴于“香火戏”属道教音乐范畴,它所表达的内容尽力宣扬、崇拜道教仪式的歌调,因而,必然为后期淮剧锣鼓的形成染上某些庙堂音乐的色彩。其实,这是历史原因所形成的局限,但已经随着淮剧艺术的发展有了大幅度的改变:一是它已由课诵、说表形式,转化为完全的戏曲化音乐;二是它以本地区的群众为宣传对象,在继承我国打击乐丰厚传统的基础上,广为吸收运用各种民间打击乐的音乐素材,借鉴了各种新的表现技法,从而使淮剧锣鼓更具乡土风味和古朴、清新的音乐气质;三是它已不再是仅以单一的节奏来对人、事、物外部形态的描写,而是进入到直接抒发人们内心情感,具备掌握多部情绪表达的艺术手段。看到这种变化,我们就可以满怀信心地去继承它,发展它,乃至让它在更加广阔地艺术天地里,纵横驰聘,发挥自己独特的功能,创造出一系列尽善尽美,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

二“淮剧锣鼓”表现手法简炼,色彩丰富,特色鲜明,是怎样构成的呢?

(一)从音乐材料上看,主要选用了适于内容的表达,且又能体现地方特色和剧种风格,又能充分发挥打击乐特点的“僮手锣鼓”,“麒麟锣鼓”、“盐阜花鼓锣鼓”、以及民间的“十番锣鼓”等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锣鼓点子综合发展而成的,这几者的交织,从鼓点到节奏、音色、节拍等,都交融合谐,给人以亲切之感,并且易于为群众所喜爱和接受。历史上,众多欣赏者常被淮剧锣鼓伴唱所倾倒,甚至激情暴发鼓掌要求改唱“清板淮调”的审美能延续至今,不无道理的。它既揭示了淮剧锣鼓所具有潜在的艺术魅力,又从美学思想的高度启发我们去认识淮剧锣鼓形成的实际艺术价值。同时也说明从自己所熟悉的民族审美观点出发,在自己所掌握的一切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中进行选择,正是发展戏曲音乐的成功之路。

(二)从曲式结构上看:

1.呈现均衡和对称的结构布局,这从《蓝桥锣》、《磨坊锣》、《十字锣》等锣鼓段中,均可看出这种变化规律。

2.有上下统一的结构原则和伴奏格式。即锣鼓的开头多半是从弱起奏。例如淮剧锣鼓的丢板锣鼓:一代代代的节奏音型引入正部,而结束又都是以代代两记小锣强音作结束。

3.多为复合式的结构特点。这种特点常表现为一些典型和基本的节奏型在一个锣鼓段子里的多种变化反复。同时加进一些稳定的不变化的“合头”、“合尾”等音节,使得变化中有统一。

4.有十分严谨的起奏规则。试举几个锣鼓段为例:

《一锤锣》必须是在起板半句的尾腔,从第二眼的弱拍起插入伴奏。《短板锣鼓》在起、落板中有两种不同的伴奏方法。用在起板唱腔中,必须顶板伴奏;用在落板或丢板唱腔中必须从弱眼起奏。

再如淮剧锣鼓《三番锣鼓》,则是在一句半的起板唱词吐出后,尾随着重复乐句的下半句旋律,拖腔伴奏。在板眼上,同样是从小节中的第二眼弱拍处起奏,这样更能够便于演员的出场。

5.内部结构与整体功能的一致性

当淮剧锣鼓和唱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之后,在共同为着剧情、人物而着力刻划的前提下,便形成了一个总的艺术力量,产生了一个整体的演出效果。而这种效果随着表现手法上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剧种音乐(包括打击乐)的特色只能增强而不可削弱。由此可见,结构决定功能,而功能又反作用于结构。

(三)从乐器配置上看:淮剧锣鼓是确立以板鼓、大锣、小锣、铙钹为组合的乐器配置,它们的音质和谐、稳定;音高皆统一在中、低音区域;大锣声音最大,传得最远,标准大锣的音波有“十三个浪头”之说,铙钹声音清脆明亮,激越高亢,有一种冲击波,令人震憾;小锣的音量最小,然使用最为频繁;大锣管重拍,铙钹侧重后半拍,小锣在弱拍,形成一张一驰,形成一张一弛之势。这样,音响浑厚而有余音,使它们能够产生不同的音响节奏效果,给人们以非常强烈的听觉冲击力来表现不同的戏剧情绪,恰好和淮剧曲调的粗犷风格相协调。尽管它也常有多种节拍的变化,但淮剧锣鼓的音色和基调是始终不变的。

(四)从音乐表现上看。为使淮剧伴奏音乐能准确地反映当今的社会生活,适应今天的观众审美情趣,向着富有旋律和音乐美感的意境跨进一步,淮剧锣鼓经过不断的改革,已初步形成单一响器伴奏和配以管弦伴奏的两种伴奏方法,这一革命性的突破,不单单构成了新的表现程式,而且又极大地丰富了淮剧锣鼓的表现力。

在一出戏里,从[开场锣鼓](人物尚未出场,戏剧开演的前奏)到(尾声)(结束全剧的终了曲)全堂打击乐在板鼓的统领下应该形成一条贯穿全剧的纽带,无论是戏剧情节的起承转合,还是演员的角色创造,都不可须臾脱离这条纽带。因此,我们地方戏曲的表演,决不能没有淮剧锣鼓的伴奏。它依靠淮剧锣鼓的伴奏来突出节奏,也依靠淮剧锣鼓的伴奏来渲染戏剧情绪来制造舞台气氛。

三、我们在承认淮剧锣鼓富有鲜明剧种特色的同时,也应正视它所存在的不足,有待改革、发展、完善它

(一)淮剧锣鼓中所有的锣鼓点子,皆为伴唱专用,而配合身段的锣鼓点子却套用京剧的锣鼓程式,这样势必形成京、淮两个特色、风格不易统一。

(二)淮剧锣鼓的整套乐器配置、音调偏沉,缺少明快的色彩,加之音量嫌大,且有拖沓之感。

(三)淮剧锣鼓加进管弦伴奏之后,较之不托管弦伴奏的干唱,是一大进步,但只是些添枝加叶的微小变化,大胆的突破还嫌不够,某种程度上尚有一些拘谨、呆板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孙崇涛.戏曲文献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2]戏剧艺术[M].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13.

猜你喜欢
淮剧锣鼓打击乐
淮剧小镇:古韵悠悠淮乡情
邵伯锣鼓小牌子
传承淮剧国粹 丰厚人生底蕴
——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中心小学“淮腔今韵”文化项目掠影
西洋打击乐和民族打击乐的异同及融合
黄河金三角打击乐协会(津宝)古典打击乐教室成立仪式在山西举行
“2016津宝第二届蓝魔(美国)行进打击乐表演培训”开班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
打击乐配器及节奏编配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中)
倪家凤淮剧演唱会在宝应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