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淮剧锣鼓在戏曲音乐中的表现力

2015-01-12 01:08王教军
戏剧之家 2014年23期
关键词:戏曲音乐淮剧锣鼓

王教军

摘 要:淮剧打击的主要成员,不外乎板鼓、大锣、铙钹、小锣四件乐器。然而在近一百年前的清末年初,铙钹却并不为戏剧界所重视,大约在民国十年,名武生俞振庭经过考察,发现“武三场”没有梆子戏的打击乐营造的气氛热烈、宏大、有气势,究其,就在于少了铙钹。

关键词:淮剧;锣鼓;戏曲音乐

中图分类号:J81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2-0021-02

淮剧打击的主要成员,不外乎板鼓、大锣、铙钹、小锣四件乐器。然而在近一百年前的清末年初,铙钹却并不为戏剧界所重视,大约在民国十年,名武生俞振庭经过考察,发现“武三场”没有梆子戏的打击乐营造的气氛热烈、宏大、有气势,究其,就在于少了铙钹。从此铙钹受到淮剧界的青睐,乐队中派专人负责,并在长期的舞台演出实践中确立了不可替代的牢固地位,也使它的艺术品位跃上了一个高级台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

一、铙钹拓宽了淮剧打击乐的表现力

从早期留下的资料唱片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没有铙钹的淮剧打击乐是何等滋味。而自铙钹正式担纲乐队后,则使淮剧打击乐的配制趋于合理和完整。下面从几个侧面解剖:

(一)乐音分析。大锣的锣音主要有两种:“空”与“匡”;小锣同大锣,锣音中也有两种:“令”与“台”。而铙钹本身的乐音就有三种:“才”、“七”、“扑”,其他变化不在其内。

淮剧表现的题材极为广泛,大到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小到穿针引线的生活细节,要表达这么多的内容,单靠大锣和小锣的两下子显然难以胜任。铙钹介入后,情况就根本改观了。音乐就是这么神奇!我们的祖先凭借“宫、商、角、徵、羽”五音,谱写出那么多传世的曲目。荟集欧洲的伟大音乐家们所留下的不朽名作,说到主要音符也就7个而已。同此一理,淮剧打击乐在强调了铙钹的同时,如虎添翼般地创造了无数个精彩妙绝的“锣鼓经”乐章。

(二)音量比较。虽说大锣、小锣和铙钹都归属铜响器一类,但三者的声音大小却殊别迥异。大锣声音最大,传得最远,标准大锣的音波有“十三个浪头”之说,铙钹声音清脆明亮,激越高亢,有一种冲击波,令人震撼;小锣的音量最小,然使用最为频繁。

(三)节奏性的变化。淮剧的规律:大锣管重拍,小锣在弱拍,形成一张一驰之势。铙钹单奏侧重后半拍,宛如斯特劳斯舞曲,强调了后半拍,节奏一下子就变得充满活力,跌宕起伏,层次分明。值得一提,铙钹的余音相对较长,故在时空上为打击乐所必需的张力提供了物质基础。

(四)组合成完整的音乐形象。淮剧打击乐最初是为配合演员的表演而设置的。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经过无数前辈艺术家的辛勤劳动和创造,淮剧打击乐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遂形成一整套的艺术体系。最显著的结晶是一系列“锣鼓经”的诞生,它是淮剧诸多程式的一种供给后人学习鉴赏。

从“锣鼓经”某些叫法上,我们还能找出它起始的原因,如“起霸”、“马腿”、“扑灯蛾”、“撞金钟”、“水底鱼”等。由于这些经典的锣鼓不仅具有生动的内容,同时还蕴含很强的外延,因此被后人广泛运用。毫不夸张地说,淮剧的锣鼓经是由特殊的音符和鲜明的节奏所组成的音乐形象,它把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艺术地再现在舞台上。

二、铙钹的艺术美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铙钹从单一的铜响器上升到音乐形象,其艺术美不乏可陈。淮剧表演艺术有一共同的特质,就是讲究“味儿”和“劲头”。现场演出的铙钹水平高低的评判标准当然也离不开这两条原则。

所谓“味儿”就是乐器本身发出的“正声”,而凡是“正声”必然是悦耳动听,符合乐音规律的。说起来似乎简单,做到却非易事。尤其是像铙钹这种纯金属乐器,相互击打出噪声倒是习以为常的。若要下下有“味儿”得花上多年的扎实基本功训练才能得心应手。回顾前辈艺术家,哪一位“好铙钹”不是在舞台上磨练了几十年?

所谓“劲头”就是指乐器随舞台上的需要所达到的强弱变化,乐音长短。这点实际是在“味正”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没味儿何谈劲头?劲头好还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有副好身体。因为打铙钹是非常劳累的工作,往往一出重头戏干下来,三九寒天衣服都会汗湿,没有坚强的体魄事到临头只能是心有余力而不足。二是具有良好的节奏感。淮剧的节奏可以用既稳又活来概括,稳是指总体感觉不能摇摇晃晃,活是指具体的音符时值不能机械地去丈量,包含着无穷变数。前面已说到,铙钹在节奏上主管后半拍,尤其像“快冲头”这样的高速度打好后半拍确实是颇见功力的。三是对戏要熟,并能准确把握演员的心理和身段。假如一位铙钹手每下都如演员心里所想,又在身段上配合得如影随形,演中和观众能不为其喝彩吗?

上面我们谈了“味儿”和“劲头”两大要素。前人曾这样评述淮剧打击乐:板鼓要准,大锣要冲,铙钹要紧,小锣在稳。虽有一定道理,却未尽然。我认为关于铙钹还有几点值得一书。

(一)“挑”。如“望家乡”最后收尾“仓才仓仓”之“才”就是典型例子。这个“挑”需打出神彩,让人为之一惊,才算是为下面的接唱作了充分铺垫。《挑滑车》高宠的三起三落,铙钹的“挑”正是施展用武之地之时。再如“马腿”之“才”,铙钹不挑起,整个锣经神韵顿失。

(二)“逗”和“加花”。淮剧打击乐的“撤锣”编排得非常巧妙,打出境界会令知音叫好,而要打出一朵花,其决定的因素在于铙钹的“逗”和“加花”。铙钹加花是十分有趣的,特别让人心旷神怡。

(三)“回头”。这是铙钹的独奏牌子,先急后舒,却一个音都不能走味。

(四)“撞金钟”。这个牌子用来表达人物的彷徨、失落的内心世界真是惟妙惟肖,这也是铙钹所着意表现的地方。常言道:“心里有,手里才有”。所以,除了必备的基本功和其他先决条件,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是提高铙钹演奏水平的重要一环。

三、大锣的强音量与快节奏演奏

要想正直发挥大锣在舞台上的艺术表现作用,必须要解决一个大锣演奏基本功问题。大锣的演奏方法丰富,如轻、重、快、慢……但在这众多的大锣演奏方法中,最难掌握的是强音量与快节奏的演奏。它的技术成与否也直接代替大锣的基本功是否到位。平常的演奏中,由于这一技术的缺乏,经常使一些鼓点失去应有的感情和效果,如在具体演奏鼓点《冲头》时,大锣的音响强度达不到,被其它打击乐所软化,给人的感觉就会是……才仓才仓……具体演奏鼓点《急急风》时,由于鼓锤速度跟上不,不能使所奏音响与钗、小锣同击,又似有……仓才仓才……的效果,散板引子仓仓仓-才-来仓……由于打击乐力度和速度跟不上,其它乐队无法演奏,这样所奏的鼓点效果就完全达不到预期效果。

要想达到大锣的强音量与快节奏技术,必须有三方面的要素:一是良好精神气质;二是要有激动的思想感情和深长气息;三是要刻苦磨练,掌握动作技巧。演奏大锣的同志,如果是没有精神,是不可能打得出优美健康的大锣音色的。所以平常一定要锻炼身体,增强体制,为大锣的演奏力度典定基本,有了健康身体,如感情干疤也同样打不出强而美的大锣音色,平常在具体的演奏中,一定要不断积累感情食粮,使自己在大锣演奏中,通过感情的激动,气息深长,技巧随着感情的激动而全部得到发挥,所打鼓点的感情也和剧中人物感情相一致,所以说这才是和舞台上的演员感情配合默契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关于演奏技巧问题要和力度与中堂为目的、锣鼓力度达不到中堂,不但音色不美,音强也是肯定不得出来的,力度中堂二者不可缺一,有句行话,台上几分钟,台下几年功,就准确的说明了从事舞台艺术人员,苦练基本功问题,节奏大锣强奏,全臂手动幅度较大,手腕要有弹性力度的配合,锣锤只有中堂,才能容易达到预想的强音量效果。快节奏强奏时,随着节奏的加快运锤幅度相应变小,这样在运锤幅度较小的情况下,必须有小臂的支持、内力的配合,手腕弹性力度更为重要,这样才能打出快节奏音量的大锣音色。强音量,快节奏问题解决了,也即基本大锣的基本功达到了。再加平常的舞台具体实践,感情的不断积累,大锣技巧就会充分得到发挥,运用自如。才能真正为乐队增添色彩。为舞台剧情服务,才能真正在舞台上迸发出和谐的感情气氛。

参考文献:

[1]刘阳.创造性的体验——斯波琳和她的戏剧游戏理论[M].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印,2006.

[2]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戏曲音乐淮剧锣鼓
淮剧小镇:古韵悠悠淮乡情
邵伯锣鼓小牌子
传承淮剧国粹 丰厚人生底蕴
——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中心小学“淮腔今韵”文化项目掠影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晋剧行当音色特征及音色调节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戏曲音乐欣赏探析
丰戏曲传统之翼振民族文化之声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
倪家凤淮剧演唱会在宝应举办
小淮剧《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