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旦行表演虚拟化浅议

2015-01-12 22:40王秀琴
戏剧之家 2014年23期
关键词:虚拟秦腔表演

王秀琴

摘 要:秦腔是我国民族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旦行是秦腔行当中的重要行当之一。表演艺术是秦腔旦行的中心,虚拟化又是秦腔旦行表演艺术的核心特征。本文从虚拟化的重要意义、虚拟化的主要内容、虚拟化的必要形式三大理论层面,对奏腔旦行表演虚拟化这一重要命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

关键词:秦腔;旦行;表演;虚拟;意义;内涵;形式

中图分类号:I23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2-0041-01

秦腔是我国民族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旦行是秦腔行当中的重要行当之一,表演艺术又是秦腔旦行的中心,而虚拟化更是秦腔旦行表演艺术的核心特征。

为此,本文专门对秦腔旦行表演艺术的虚拟化这一重要命题进行专题性研究与论述,以作引玉之砖。

具体而言,秦腔旦行表演艺术的虚拟化,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理论层面来进行系统化解读与研究。

一、虚拟化的重要意义

秦腔旦行表演艺术虚拟化的第一个层面,是虚拟化的重要意义。这是一个理性认知系统,但又是一个能量之源与智力支撑的“软系统”。

众所周知,思想认知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乃至决定作用。只有充分、全面、深入地认识到虚拟化的重要意义,秦腔旦行演员才能够做到高屋建瓴、胸有成竹,才能在具体的表演中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进行虚拟化表演,取得理想的表演效果,达到预期的表演目的。

所谓“虚拟化”,又称“虚拟动作”,它是“表演艺术术语。指表演原需附着实物的动作时,不用实物或只用部分实物,虚拟地进行表演。戏曲表演中运用尤多,大多是生活动作的提炼和美化,具有一定的规范化和舞蹈性,常见的如开门关门,上下楼梯,骑马行船等。”[1]

虚拟化表演是包括秦腔旦行在内的所有中国戏曲中所有行当的共同的表演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懂不会虚拟化表演,就不能真正完成秦腔旦行的表演任务。由此可见,虚拟化在秦腔旦行的表演艺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艺术地位,它的重要意义,也就显而易见,勿庸赘述了。

二、虚拟化的主要内容

秦腔旦行表演艺术虚拟化的第二个层面,是虚拟化的主要内涵。

虚拟化的主要内涵,就在于以虚代实、以虚见实、以简代繁、以小胜多。这一特征,是中国戏曲最主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这一审美特征又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写意化特征密切相关。“写意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戏曲表演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空间限制的突破,以及动作、布景的虚拟。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个与实际的生活形态相去甚远,艺术的韵律随着心意流荡的天地——当然,不会是一个逼真的纪境。”[2]也就是说,虚拟化是表现中国戏曲写意化的重要手段。虚拟是集中、提炼、夸张的结果,是排除生活中琐碎的物质性限定的结果,也是“写”出“意”来的最有效的艺术手段。

因此,虚拟化的写意化表演,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主要内涵,也是区别于西方戏剧写实化表演的一个主要标准。

三、虚拟化的必要形式

秦腔旦行表演艺术虚拟化的第三个层面,是虚拟化的必要形式。

形式与内容是一对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并反作用于内容。由秦腔旦行表演虚拟化的内涵所决定的表演内容,必须与虚拟化的表演形式同步一体、相辅相成,才能够完美统一、相得益彰。

具体分析,秦腔旦行虚拟化的表演形式,可划分为以下几种几种必要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完全虚拟化表演,即无道具(实物道具与虚拟道具)的表演。例如《游西湖》中李慧娘的乘船,既无船,亦不操桨,完全通过舞蹈动作与面部表情进行虚拟化表演。但却使观众有如身临其境。

第二种形式,是借助实物道具进行虚拟化表演。例如用一件衣服做缝补衣裳的虚拟表演,但并无针线。

第三种形式,是借助虚拟道具进行虚拟表演。例如用水旗代表在水中战斗的虚拟化表演。用红布包盔头象征人头,进行虚拟化表演等。

第四种形式是借助虚拟化布景进行虚拟化表演。例如用山石代表登山、用布城代表攻城等等。

第五种形式是借助服饰进行虚拟化表演。例如穿青褶子代表贫家妇女,戴凤冠代表贵妇等等。

上述五种秦腔旦行虚拟化表演的必要形式,有机统一、多元综合,共同形成强大的合力,构成整个秦腔旦行表演艺术的五彩虹,放射出秦腔旦行的艺术亮点,展示出秦腔旦行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曲艺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2]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虚拟秦腔表演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理解与探析
歌剧《原野》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及表演技巧研究
慧眼哲思对“虚拟”
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