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之今日发展(上)

2015-01-13 04:38王振民
世界教育信息 2014年23期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教育质量价值取向

[澳]王振民

摘   要:国际教育并非是一个新的概念,在过去的30年,其已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并不断成为当今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的特征。然而,到底什么是国际教育似乎众说纷纭,而人们对与之相关的一些术语也始终充满了困惑。在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实践中,一些问题也不断地出现,这使得国际教育更加复杂化。文章基于对现有文献的梳理,阐述了国际教育的产生、发展、演变,以及国际教育理论及其在当今的实践,指出国际教育这一术语需要从两个方面来阐释,一方面是指在理论上,国际教育是通过教育来推动国际间的理解;另一个方面则是指在实践上,所有由国际教育的原本概念所衍生出来的各种形式的相关活动,特别是在经济利益所推动下的国际学生的全球流动。最后,文章指出国际教育在当今社会具有既是公共产品又是商品的双重属性。

关键词:国际教育;教育国际化;全球化;价值取向;教育质量

作者单位:王振民,澳大利亚南澳州政府教育与儿童发展部(电子邮件:zhenmin.wang@sa.gov.au)

国际教育一直以来是人们所广泛讨论的话题,对于什么是国际教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国际教育是推动国际间文化与理解的教育,继而有人认为国际教育是公共产品,这种观点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国际文凭组织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IBO)、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oreign Student Affairs,NAFSA)的支持;有人则认为国际教育是招收国际留学生以及使教育方法和教学大纲国际化的教育;特别是在国际教育主要是招收国际留学生的这个问题上,海尼曼、摩尔认为国际教育具有商品的属性,其作为一种服务是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自由“贸易”的,这种观点得到了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GATT)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的支持。那么,到底什么是国际教育,为什么人们对国际教育有如此不同的观点?笔者希望通过对有关国际教育的文献进行详细梳理,使读者对国际教育的概念、发展、现今的实践、所遇到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最新的认识。

一、国际教育的概念

过去的30年来,国际教育已成为一个热点的研究课题。无论是学者还是与此相关的教育工作者都试图探求其含义、概念、性质,以评价将其理论付诸实践的活动。然而,对于什么是国际教育,至今似乎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观点,相反,倒是充满了无尽的争论。

不同的人对于国际教育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比如,对于国际学生和家长们,国际教育可能意味着出国留学,出国接受教育;对于国外的各类型的学校,国际教育可能意味着具有商业利益的教育服务;对于任课教师,国际教育可能意味着教授外国学生;对于留学中介,国际教育可能意味着丰厚的商业利润;对于政府,国际教育不仅会为国家带来经济利益,更会为国家带来文化、社会和政治上的收益。即使是在学术界,人们对国际教育也有着不同的理解,这种不同的理解不仅引起了人们对国际教育的争论,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困惑。比如,斯坎伦提倡国际教育的主旨应该是互相理解与良好的愿望,海登、汤普森、沃克认为国际教育的基本元素应该是追求世界和平和国际间合作与理解。他们认为,世界公民和国际观念是国际教育的根本。波斯尔思韦特认为,所有旨在培育在知识上以及姿态上以国际为导向的教育行为都是国际教育。弗雷泽和布里克曼则认为,国际教育是包含两个国家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间的在智力、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理解与交流的方式及其各种关系。上述这些阐述实际上并没有给国际教育一个可以让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相反,它们只是体现了这些学者们对什么应该是国际教育核心的问题的一个描述。

这些学者在他们各自的论述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的。比如,海登、汤普森、沃克对国际教育的论述主要是出于国际政治的观点,因而他们对国际教育的描述更多的体现在世界和平和国际理解方面。波斯尔思韦特则是从学者的角度来看国际教育,因而,他论述的核心主要放在学生的知识、学习态度、能力和技能方面。弗雷泽与布里克曼主要是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国际教育,因而,他们认为国际教育更多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对欠发达国家的援助、介绍国外的教育体制等方面。

为了对这些有关什么是国际教育的论述有一个更好的理解,我们需要借助于奈特和德维特两位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国际教育有两个驱动力,即经济与政治的驱动力、文化与教育的驱动力。经济与政治的驱动力指的是把教育作为资源来推动经济的增长和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的手段。文化与教育的驱动力指的是把教育作为资源来扩大学术的交流与学术视野,以及以此构建我们的教育和科研院所的手段。此后,奈特在1997和1999年发表的文章中进一步把这两个驱动力拆分为四个种类:政治驱动力、经济驱动力、文化与社会驱动力、学术驱动力。按照德维特的观点,政治驱动力指的是国家安全、技术援助、和平与相互的理解、国家的特性与地区的特性;经济驱动力指的是经济的增长与经济竞争力、劳动市场、国家对教育的需求,财政上对于院校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文化驱动力指的是大学在对不同文化间理解,以及培养学生以及大学的院系(部)具有对不同文化应对能力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学术驱动力指的是如何使学校的科研、教学、系部的建设以及教育质量学术标准等更具有国际视野。

对国际教育的概念进行探究的不仅是学者,UNESCO、IBO、NAFSA等一些国际组织也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UNESCO认为国际教育是一个进程,这个进程是国际间理解、合作的结果。对于UNESCO来说,国际教育等同于国际间理解的教育,或者说是促进国际间理解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对于IBO来说,国际教育意味着培养在文化和语言方面学会共同生存的世界公民。NAFSA 则认为促进外语语言学习以及地区研究应该成为美国国家国际教育政策的重要元素。此外,UNESCO和IBO还都提倡将全球意识、文化意识、人类普世价值观融入到课程之中。UNESCO和IBO在国际教育的精神和理论上与上述许多学者有相同的看法。此外,UNESCO和IBO还都倡导国际意识、全球视野、对所有种族以及他们各自的文明和价值取向的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讨论同样没有就什么是国际教育给出定义。相反,只是对国际教育特征的理解做了一个描述。因为如上所提到的,国际教育从来就没有形成一个为所有人接受的定义,所以这些描述只能反映学者们个人以及相关世界组织对于国际教育的理解,或更多就国际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其方法提供给人们一些概念。如海登、汤普森、沃克、斯坎伦等大多数学者从政治上的驱动力出发,认为国际教育是政治的需要,是和平和相互理解的需要。弗雷泽与布里克曼则是从社会和文化的驱动力出发,强调国际教育要有文化的意识并尊重不同国家和种族的文化。在奈特所归纳的四种驱动力中,政治驱动力、文化与社会驱动力似乎主导着对国际教育的阐述,而且这两个驱动力似乎对国际教育的属性的理解也最深刻。

显然,对于什么是国际教育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简单的理解。正如德维特所指出的那样,有时在一篇文章中对一个国际教育的现象不得不用三个或更多的术语来解释。当然,这些解释并不是无意义的,但是这些解释并没有消除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困惑。这也恰恰证明了国际教育作为一个概念所具有的多样和复杂性。

二、国际教育及其相关术语

鉴于国际教育形式和方式上的多样性,一些相关术语随之产生并经常替换使用。正如奈特与德维特在1995年所注意到的,这些术语一方面使得国际教育的含义更加丰富,一方面加深了人们对什么是国际教育的困惑,即便是国际教育领域的一些专业人士也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国际教育,所以,奈特在2006年提出,当务之急是澄清这些术语之间的不同之处或者细微的差别。美国国际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s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CE)在2003年对于使用不同的术语传达出对国际教育不同的理解以及不同的应对方式这一情况表示担忧,并倡导找寻一个能为大家所能接受的用语或描述。比如说,人们常常为以下用语的不同之处表示困惑:国际教育与教育国际化、国际教育与无国界教育、国际教育与跨境教育、国际教育与跨国教育、国际教育与海外教育、国际教育与比较教育等。诸如此类的术语实际上都与教育国际化有关,所以要搞清这些术语与国际教育的细微差别,首先要搞清楚国际教育与教育国际化的差别。

(一)国际教育与教育国际化

许多时候,国际教育似乎被等同于教育国际化。一些政府部门和组织,如加拿大国际教育局(Canadian Bureau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CBIE)、NAFSA等,常常将两者替换使用,一些学者们似乎对此也予以接受。此外,德维特认为美国的同行们似乎更常用国际教育,而其他国家的同行们则似乎更多地使用教育国际化一词。上述原因使得人们觉得两者是可以互用的。但实际并非如此,两者的含义在许多地方还是有所差别的。

笔者认为,这些细微的差别首先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如德维特所指出的国际教育一词的使用主要是在二战与冷战之间,而教育国际化一词的使用主要是在冷战之后。德维特认为,在第一个阶段,美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等教育国际维度的发展与特征,而在第二个阶段,欧洲一些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已经在高等教育的国际教育战略的制定和发展方面扮演了领军的角色。奈特同样认为,在1980年以前国际教育一词很受人们的青睐,教育国际化是在1980年之后才逐渐取而代之的。

其次,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在“国际教育”这一术语里是核心词,而“国际”只是对“教育”起着修饰与限定的作用,用以描述什么是国际教育或国际教育是有关什么的。而在“教育国际化”这一术语里,“教育”从英文的表达方式来看是宾语,是“被国际化”的。在“国际教育”术语中,“-al”作为后缀,表达的是“一种形式”,而在“教育国际化”术语中,“-ization”这个后缀强调的是“一个进程”。因而,一个术语表达的是静态的观点,另一个术语则表达出动态的观点。此外,从英语表达形式来看,“国际教育”的内涵比“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要小,因而它的外延就大,包含了教育国际化的一些元素,比如游学、教师与学生的交换、国际合作项目等。德维特比较接受这个观点,他也认为“教育国际化”是“国际教育”的一个外延。

再次,从国际教育所采用的方式来看,德维特认为教育国际化指的是更有战略进程的方式。按照德维特的观点,美国学者们强调的是“活动、原理、能力(思潮)”,所以,他们更倾向使用“国际教育”而不是“教育国际化”一词。德维特指出,美国的研究人员认为诸如国际活动和国际项目之类的现象都可算作国际教育,而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欧洲的学者在这一方面强调的是进程,所以他们更倾向使用教育国际化这个术语。斯库曼同样把国际化定义为一个正在进行之中的、反对被霸权教育的进程。奈特也支持把教育国际化看成是一个进程,她认为国际化在国家、政府部门以及学院这三个层面都应得以体现,要使国际间的、不同文化间的以及全球化视野间的融合贯穿于中学后教育的目的、功能以及整体实施上。

最后,从学术和学科的观点来看,国际教育、国际研究与比较教育均为新的学科,虽然教育国际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它尚未成为一个新的学科。就国际教育与比较教育的术语来看,有人认为国际教育是比较教育的一个新的分支。有人则持着相反的观点,认为比较教育是国际教育的一个新的分支。比如,斯坎伦认为国际教育相对来说是一战以后才出现的新的分支。德维特引用保利森的观点,也认为就学科而言国际教育是比较教育的一个分支。同时,他又引用爱泼斯坦的观点,认为比较教育是由国际教育产生并发展而来的。那么,国际教育在这里就有了两个维度,一个纬度是从学术的观点来看,它是比较教育的一个分支;另一个纬度则是从行业来看,这个新的学科又来自于国际教育本身。

(二)无国界教育、跨境教育、海外教育与跨国教育

奈特在2003年指出,随着人们对国际教育的兴趣和需求的不断增加,相关的术语也不断增多。比如,无国界教育、跨境教育、海外教育与跨国教育不断出现在行业以及有关研究著述中,下文将对这些术语的细微但又很重要的差别进行分析。

按照奈特所指出的,术语“无国界教育”首次出现是在澳大利亚坎宁安等人于1998年撰写的报告中,后来才被英国学者们借用来指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观念上正在跨越或者将来有潜力跨越传统意义上的疆界。按照米德尔赫斯特的观点,与教育相关的传统疆界包括国家、机构以及行业层面的疆界,以及时间、空间和公私立学校的疆界。20世纪80年代以后,借助于信息技术,全球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概念出现。在此推动下,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疆界不断被新形式的教育所跨越,这些新形式的教育包括教师和学生跨出国界沁浸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进行交流,以及在网上学习有关课程。无国界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一个现象,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无国界教育于是与跨境教育、海外教育与跨国教育时不时地交换使用。奈特指出,跨境教育通常指的是人员、项目、教育提供者、知识、观念、方案以及相关服务跨出国家的疆界。2004年,欧洲学生联合会(Uropean Students Union,ESU)指出跨境教育可以界定为高等教育的所有形式,包括课程相关服务(包括远程教育)、服务的对象、学生在授课院校所在国家之外的另一个国度。对于跨境教育,德维特认为跨境指的是跨出或跨过国家的疆界。按照麦克伯尼与波洛克的观点,跨境教育是国际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教育部下属的国际教育司(Australia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in brief,AEI)指出,在澳大利亚,跨境教育通常指的是离岸或海外教育,也就是说向海外提供教育。新西兰研究人员卡瑟伍德及泰勒在2005年表述说离岸或海外教育的核心就是学生在教育院校所在国之外的另一个国家。奈特认为,离岸或海外教育的使用范围不如跨境教育的广泛。

通常来说,上述所讨论的术语所指的活动类型很相似,然而奈特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细微差别。奈特认为无国界教育不认同疆界的存在,意在模糊高等教育传统上所继承的观念上的、学科上的以及地理上的疆界,而跨境教育和跨国教育实际上是强调国家疆界的存在。2005年,卡瑟伍德及泰勒指出,离岸或海外教育要求信息、教师与教学资料跨越国界。鉴于在法律(国际法)上国家间疆界的实际存在,使用跨境教育可能更贴切,因为它对事实存在的国家间的疆界予以尊重。

通过对这些相关术语的文献回顾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术语都是在国际教育活动中产生的。虽然很多情况下,它们可以互相替代使用,但是实际上,它们之间是存在着细微但重要的差别。

编辑 郭伟 许方舟

猜你喜欢
教育国际化教育质量价值取向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软实力”的思考
浅论江苏省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国际化高校联盟体系下结构化MOOC框架 
国际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教育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