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挫折教育过程的相关机制认识

2015-01-15 09:55陈浩宇方鸿志
关键词:价值观机制心理

陈浩宇 方鸿志

摘要:通过对抗挫折教育一系列机制的认识和总结,可以实现教育对象抗挫折能力的提升。通过目的实现心理选择过程控制调整,达成教育对象观念思想管控过程和行为管控过程。引导抗挫折教育对象提升对过程环节差异和导出结果差异的动态体系机制的认识,有助于其对是非的判定比较和得失转换动态机制的理解。受教育者提升整体可能性判定能力和功效预判能力,可以形成建设性自我辩证否定式思维模式。

关键词:抗挫折教育;心理;价值观;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1001204

抗挫折教育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对有限思想指导下的行为及社会后果的判定与分析,通过对自我思想和行为规律的认识,在主体以往或他人经验教训总结的基础上,认识思想细节和行为细节与个体社会生存以及群体关系涉及到的矛盾,并在心理、思想、观念与经济、政治、文化交织的状态下,把握有利于个体和群体发展的思想和行为的认识和调整。抗挫折教育的相关机制是客观存在于个体身心的与时俱进和此消彼长、牵一发动全身的受教育对象身心感应反应体系与机制,通过认识这些机制,可以为帮助受教育者克服挫折心理形成的相关消极心理环节和解决挫折心理矛盾找到可行方法。通过抗挫折教育相关机制的研究,可以正确认识挫折心理产生的根源,并引导教育对象正确认识在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围绕生存目的的实现而发生的个体之间或个人与社会组织之间观念或物质交流所产生的矛盾。通过认识和分析涉及到的相关因素与机制,达到对教育对象的观念和能力的双向提升以及情感和意志力等方面的调整。抗挫折教育的相关机制主要包括:目的实现的认知能力调整机制、因果关系动态认知体系机制和整体功效认知能力比较体系机制。

一、目的实现的认知能力调整机制

目的实现的认知能力调整机制是个体对目的实现方式方法选择判定后的检验机制,其包含着整个挫折过程的成因以及细节,同时也承载着解决挫折心理矛盾的途径与方法,是使个体避免违背规律的预判的挫折惩罚后果与挫折后的顺应规律对原目的实现方式校正和推动积极效果方向再调整的过程化动态机制。组成环节是:内外心理管控、内外思想管控和内外行为管控。通过抗挫折教育使受教育者摆脱被动身心状态,从规律出发全面地把握身心与行为表现,认识斗争与服从、前进与退让等范畴的必要性和分寸尺度感与个体生存发展的关系,并积极把获得的认识付诸实践。目的是促进教育对象在与不同价值观主体进行社会交往过程中,利于个体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标准的规律化判断能力的提高,同时,促进矛盾处理能力和社会经验的提升。

(一)目的实现的心理管控过程

心理管控过程是对包括自我在内的复杂社会心理的整体化认识过程,也就是把握社会矛盾解决过程的心理层面因素。挫折心理是个体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现实自我与外界矛盾的局限或片面认知的反映,抗挫折教育通过帮助教育对象界定挫折矛盾所涉及的特定心理因素,进而来认知心理管控的知识与方法,以达成抗挫折教育目标。这要求受教育者正确区分内外心理,摆脱片面僵化心理设定和主观心理设定,避免自大与自责极端心理,战胜阴暗报复和失落失败心理,形成成熟稳定的理性自我调节和外在心理调节与应用的心理习惯,达到抗挫折教育的理想化效果。不仅如此,人类生存的前提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过程的实现,具有社会历史复杂性,解决挫折出现的心理层面矛盾就是认识和调整不同心理层面表现出来的个体心理的质、量和度,把挫折解决过程中思想矛盾的发生作用点或环节进行准确定位,从而找到矛盾解决的方法。同时,提升受教育者对不同心理层面的认识及其整体身心当下表现的认识,结合思想行为前因判定和后果的预见与验证过程,引发受挫折者对社会交往过程挫折经验的全面认识和把握,从而达到降低挫折情绪,提升通达理性的效果。通过区分形式上、心理上和结果上的导致挫折的缘由,取得心理自主的方法细节上的支撑。事实上,已经形成的挫折心理,会随时空转移而发生效果的转移,把一个时间点、环节点上的果,持续蔓延感染到其他缺乏防范的观念环节,产生一系列心理障碍或正常心理机制变异。因此,抗挫折教育某种意义上是教育者引导受挫折者正确认识和定位挫折形成环节,使其在形式、结果、心理和观念等方面向积极功能的方向转化与调整,防范和避免挫折出现和挫折心理扩大。

(二)观念思想管控过程

挫折是观念局限的挫折,是价值观认知局限和实践使用局限的挫折。这与自我认知的观念标准有关,其水平取决于对时代真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社会习惯、传统、文化、道德、纪律、法律等都会对社会个体产生影响,当然更不会脱离当下的经济政治现实,从而使价值观呈现个性化特征。挫折的解决需要通过认识自我、认识他人,通过认识他人调整自我,找到两者价值观交流的阻碍点,发现共同点,实现沟通,避免挫折。从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实践运用过程,是其概念或理论在现实中以特殊性和偶然性的个体思想和行为体现其普遍性和抽象性的过程,同时也是体现个体行为的思想依据是否符合规律和符合程度的过程。正确判定这个体现与符合过程触发的相关马克思主义体系相应智慧点,是个体掌握马克思主义智慧全面性程度和水平的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条件下,熟悉和运用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解决现实矛盾,需要体会和认识具体矛盾解决中的特殊化表现,抗挫折教育应该通过矛盾解决过程使当事人认识到方法找到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理论特殊针对性应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抗挫折教育就是克服实践中对矛盾特殊性的忽视和错误应对、建立全面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三)行为管控过程

挫折是行为的外在否定,抗挫折教育是要实现通过认识挫折及其作用规律,实现自我思想发展和行为发展的提升和拓展式的升华。挫折的发生是出现了与当下社会实践规律性认识不一致的思想及其指导下的行为。抗挫折教育要避免挫折结果的出现,实际上是消除受挫折对象相对于理性的放任思想以及所导致的不当行为,转变其被动思想指导下的消极行为,实现主动思想指导下的积极行为。行为目的、行为过程与行为结果不是一个单线条的简单机制,因为社会生活是包容一切目的、过程和结果的全面、立体和动态的平台。不同思想水平的社会个体,正确面对和解决各种思想和行为的矛盾和关系时,需将思想到行为的自由身心状态提升到自为身心状态。endprint

二、因果关系动态认知体系机制

抗挫折教育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思想行为细节对比,分析目的、过程、结果在时间空间、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不同变化条件下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从而认识目的实现过程的复杂层次性和诸多变化,从失败的教训入手,探索成功的规律,拓展自我认知空间,增强个人思想行为与社会群体思想行为的整体共存状态,提高辩证形式的现实理解及其动态变化理解,达到个人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进步与发展。

(一)是非判定的比较机制

固定地看待对与错,单一地看待事物发展标准,不仅反映了受挫折者看问题的片面性倾向,同时也使得与其发生接触的对方或第三方社会成员对这样的个体得出负面评价的结论,同时,自我也容易被教条局限左右,丧失思考和行动空间。阻止挫折就要防止和解决可能出现的外在否定,认识和了解现实外在否定形式和原因就可以把握防止挫折的细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需要和社会价值需要有密切的关系,漫长的历史发展使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裁判权拥有者对评判对象有特定的认识角度和态度,主导权社会个体在其生存发展过程中的成长经历也使其价值观个性化行业化时代化呈现,所以,不能单一看待和期待评判者有利于受评判者的态度和结果的出现,要对评判者的否定倾向、排斥倾向、怀疑倾向甚至善意或恶意刁难心理有充分的认识和应对。预先列举穷尽可能在社会交往中出现的外在判定原则及其形式与方法,进行准备应对,是一种临时应对的“临阵磨枪”;形成随机的认识处理问题矛盾的能力,需要日常培养和锻炼。这样,受评判个体运用是非判定的比较机制,可以减少挫折出现的几率和可能性,同时可以增强自信自如应对社会交往的能力,即使出现挫折也会因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而能正确应对。

(二)得失转换动态机制

得失转换动态机制总体原则就是化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可以表现为即时性的和事后影响去除性的内在转换实现和外在转换实现,受教育者的主观意愿、智力程度、学识水平、努力程度等都会影响自我状态的调整。得与失的辩证关系认识水平是可以调整的,可分为心理模式调整、价值观模式调整、身体状态模式调整等。纵向自我发展与家族发展、民族发展、时代世界发展等的认识,以及全面性条件下应对当前自我发展关系判定与调整方法的选择都会引发矛盾变化;个体横向改变自我经济政治地位面临的社会竞争状态的认知和动态互动性关联自我判定与调整,也是如此。主体需要对当下思想层面的全面性思想归属及属性进行确认,在系统中的位置定位和状态评判的自我认知是非常重要的,而对其组成环节及调整平衡能力的发现、提升和调整同样重要。把挫折造成的身心矛盾失衡状态,通过对矛盾层面和失衡环节涉及细节的分析来认识其子系统在从属的父系统中的地位。这要对包含容纳他的社会父系统、社会时代趋势性的祖父级系统、呈现真理性规律系统的曾祖父级系统以及全面性的动态互动关系认识进行梳理和分析,实现挫折的心理调整与转化。当然,这过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教师的正确引导;二是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系发展的自觉程度。

(三)方法选择标准的确定机制

可从教育角度和自我认知角度的“分”与“和”,来帮助教育对象认识方法选择的出发点的判定和立意角度。从认识方法的选择及其使用的结果与顺利或挫折出现的关系,进而判定应该采取的矛盾应对方法,结合前面分析的思想过程和矛盾关系机制,以知情信意行或自我个性化行为方式实施所选择方法,成功故可,不成功的挫折解决,需要再次重新进行“事后诸葛”式的教训总结,避免追究问责式的心理误导。对导致出现挫折的方法选择的标准,进行制定过程的逆向回溯式的细节反思工程,找到导致挫折发生的环节,并对这些环节进行调整,实现如下两个方面矛盾的解决:一是挫折出现冲击波的后发效应的解决;二是挫折出现可能导致的智慧提升的机遇把握。方法选择标准的确定机制作用的正确发挥依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对挫折矛盾的感性状态和理性状态的正确把握。

三、整体功效认知能力比较体系机制

(一)出发点过程结果比较的关联程度调整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出发点思想和心理的细微状态对结果的影响是巨大的。通常说的“法乎上取乎中”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个问题,在排除效果递减的因素后,心理层次在出发点偏向理性还是感性的游移中,社会性成分和自然属性成分在价值观掩盖下的心理取舍的发生值得关注。这个出发点的构成是在个体价值观主导下的取舍、得失、善恶、荣辱等方面的心理因素的比例化组合,是可以量化和认识的,当然也是可以定质的,重要的是判定它的质量度。这个质量度状态就是引发挫折的思想和心理根源。在这个意义上调整出发点,就可以从源头把握自我身心状态,进而顺达结果,逆而再进行身心调整。认识出发点上的原因细节可能导致的结果,进行关联思考,提高判断和处理的能力,进行挫折前和出现挫折矛盾的对照,实现对误差因果的判断,排除导致挫折的因素,实现自我观念、身心状态、面临矛盾预备状态的正确调整,推动思想、身心与实践能力的积极发展。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尤其是动态的跟踪式过程性分析,不论是事先预判、预防挫折,还是事后补救、身心调整,都需要对全局和组成整体的细小环节进行破塞通障,这是个体主观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的自主成长程度的体验过程,也是克服挫折心理的过程。

(二)整体可能性判定能力提升和功效预判能力提升机制

解决和预防挫折问题,心理因素与价值观关联的个体差异的动态呈现机制,值得重视。心理状态的质量度调整不仅存在于自我心理状态质量度动态差异变化规律中,也存在于不同外在个体心理状态的质量度差异动态变化的规律之中。这两个规律可以用来认识和把握挫折心理因素及其作用影响的程度,进而认识价值观和行为的联动性相关呈现程度的关系。心理自我觉醒程度影响后发环节的动态关系及其建立和作用状态,静态心理和自我负诱导都可能导致挫折感出现和放大,作为释放压力方式的自悯、释怀、激愤、怒仇等情绪化发泄的积极或消极的调整,是心理自我控制力程度的展示。这个过程出现的挫折即时解决、长期化解决或无法解脱,都与心理自主程度和状态有关。因此,抗挫折教育应引导教育对象积极自主、迅速实现矛盾解决能力的培养。应该认真分析心理质量度及其辩证机制,准确认知面临的诸多矛盾要件和后续影响认识与判断的问题,如:自我评价态度是真实或虚假、自我评价准确或错误、自我认知一元或多元、自我与外界关系认知是联系还是割裂等——这些属于粗线条认识。宏观上看,对自我认知的心理细微程度从无到有、由粗到细、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的发展,不仅存在着个体差异,而且自我心理认知程度的标准调整、实时界定和动态调整也不能进行简单理解,而要个性化分析。

(三)建设性自我否定式思维不断提升调整思想模式

“止于至善”是心理思想行为追求完善的自我调整过程,既是自我寻找最佳心理状态、观念状态、行为状态的动态过程,也是最佳目标实现方法的认识和调整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抗挫折教育就是对“不至善”的心理思想和行为进行的适当动态调整,使其达到促进自身发展的积极状态。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矛盾地、与时俱进地从人的生存生产出发看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因此,解决挫折心理问题,就是个体对认识真理规律的科学理论的实时跟进与不断自我身心调整问题。自我心理与思想观念和行为调整,是继承民族传统和外来优秀文化、验证外部世界规律与内部身心规律和自我价值观协调统一的长期自我修养过程。心理懒惰、观念僵化和不知正确方法的获取方式,是产生挫折的常见的心理状态、观念状态和行为状态,对应的解决方法就是建立积极的进取心态,这就需要端正人生观,在社会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此来获取正确的方法。

编辑:鲁彦琪endprint

猜你喜欢
价值观机制心理
我的价值观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