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闲”字考论

2015-01-17 02:16胡辉赵卫华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黄侃闲情文心雕龙

胡辉,赵卫华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云南 临沧 677000)

“刘勰《文心雕龙》一书是我国中古时期最早、最完备、最系统全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开源发流,为世楷式。”[1]41该书论及先秦以来作家200多位,内容几乎涵盖了从先秦到六朝全部的优秀作品。1 500多年的《文心雕龙》流传史,也是1 000多年的研究史。《文心雕龙》的研究已经发展成集校勘、考证、注释、今译、理论研究为一体并且密切联系经学、史学、子学、佛学、玄学、文学和美学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显学。但“由于此书的博大精深,需要研究的问题又似乎比比皆是……至于理论的研究,可探讨的余地就更大”[2],由是,文章以《文心雕龙》“闲”字考论为视角,考察《文心雕龙》中“闲”字的出现次数、所涉篇目,并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论述。

一、“闲”字字源学小考及《文心雕龙》“闲”字概说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门部》说:“閒,隙也。从门,从月。”[3]段玉裁注:“隙者,壁际也。引申之,凡有两边有中者皆谓之隙。隙谓之閒。閒者,隙之可寻者也,故曰厕閒,曰迭閒,曰隔閒,曰閒谍,今人分别其音为古苋切。……閒者,稍暇也,故曰閒暇。今人分别其音为户闲切,或以闲代之。”[4]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今天闲暇、休闲意义上的“闲”字,古代本作“閒”,该义是由本音 jiàn、本义空隙的“閒”(后由俗字“間”代替)引申而来。古代也有“闲”这个字,写作“閑”,最初表示“防”义,后逐渐发展为“閒”与“閑”在闲暇意义上通假。

《文心雕龙》①全书50篇,其中《乐府》《铭箴》《杂文》《章句》《事类》《养气》《物色》《才略》等8篇共9次用到“闲”字②,涵盖《文心雕龙》文体论、创作论、文学评论三大部分,为进一步理解刘勰对“闲”的品衡与定位,笔者将《文心雕龙》所提及“闲”字的篇目、引述内容作了全面统计,见表1。

表1 《文心雕龙》“闲”字出现情况

表1 (续)

二、《文心雕龙》“闲”字释义

(1)故陈思称左延年闲.于增损古韵。

陈思:曹植,魏代作家。他封陈王,死后加号“思”,所以称他陈思王。左延年:魏代乐师。曹植的话出处未见,可能今已失传。黄侃说:“增损古辞者,取古辞以入乐,增损以就句度也。”[5]41例(1)全句意为:所以曹植称赞左延年擅长增减古代歌辞以合乐。此处“闲”通“娴”,取熟习之义。

(2)曾名品之未暇,何事理之能闲哉!

全句意为:连器物的名称品第都未及考虑,怎么谈得上熟知事物之理呢。此处“闲”即“娴”,取熟悉之义。

(3)夫文小易周,思闲可赡。

闲:熟。瞻:丰富。全句意为:文章篇章短小容易写得周密,思考成熟,内容便会丰富。此处“闲”取成熟之义。

(4)据事似闲,在用实切。

全句意为:处在句子中看似多余,但作用却很切实。此处“闲”指“空”,即没有实际意义。

(5)或微言美事,置于闲散,是缀金翠于足胫,靓粉黛于胸臆也。

全句意为:有时精微的言辞和美妙的事例,被安排在无关紧要的地方,那就好比将金银翡翠装饰在腿上,把粉黛抹在胸前了。此处“闲”取无关紧要之义。

(6)常弄闲于才锋。

全句意为:常常在悠闲中显露创作的才锋。此处“闲”指闲暇。

(7)而入兴贵闲。

兴:创作的兴致。入兴,进入创作,引起情感兴致。闲:静,指内心虚静。全句意为:作者情感兴会的触发贵在闲静。此处“闲”取闲静之义。

(8)庾元规之表奏,靡密以闲畅。

靡:细。全句意为:庾亮的表奏,文思细密安闲和畅。此处“闲”指安闲。

(9)谢叔源之闲情。

全句意为:谢混表现闲适的情怀。此处“闲”指闲适。

三、《文心雕龙》“闲”字论说

从上文对《文心雕龙》“闲”字释义可以看出,《文心雕龙》释“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闲”通“娴”,即娴熟之义,如“故陈思称左延年闲于增损古韵”“曾名品之未暇,何事理之能闲哉”“夫文小易周,思闲可赡”等;第二,“闲”即空,指无关紧要没有实际意义,如“据事似闲,在用实切”“或微言美事,置于闲散,是缀金翠于足胫,靓粉黛于胸臆也”等;第三,“闲”取闲暇、闲适之义,并强调作者创作时闲适的心态对创作的帮助,如“常弄闲于才锋”“而入兴贵闲”“谢叔源之闲情”等;第四,评论作家的创作风格,如“庾元规之表奏,靡密以闲畅”。上述4种类型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刘勰正式提出“闲情”这一概念,及“入兴贵闲”,这也是下文要论述的重点。

第一,闲暇之深情。苏状说:“晋陶渊明最早将‘闲’与‘情’关联起来……之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正式提出‘闲情’这一概念。”[6]53《文心雕龙·才略》说:“殷仲文之孤兴,谢叔源之闲情,并解散辞体,飘渺浮音;虽滔滔风流,而大浇文意。”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解释说:“孤兴:未详。叔源:谢混字。闲情:未详。孤兴、闲情两篇,都不合规格,因它们宣扬清谈的风流,使文意浮薄。”[7]432这里周振甫谈到了两个问题:一是“孤兴”“闲情”的出处;二是刘勰认为因两者崇尚清谈,导致文意大为淡薄,并对其风格有所贬斥。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说:“按谢混之‘闲情’,除文选所载游西池诗足以取证外,江淹杂体诗谢仆射首专以‘游览’标目,亦可得其仿佛。”[8]589苏状参酌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中之《谢仆射混》一首,与周振甫、杨明照观点互参认:“‘闲情’皆是在自然景物的触发感动下而生之情,这种自然引发下的‘闲情’又是出于一种对宇宙自然生命的热爱,通过刘勰的批评,可见出这种‘闲情’诗还带有一种玄缈的意境特征。”[6]53并指出:“闲情具有相对超功利的特征,与审美有了关联,而由此也使闲作为主体审美意识得以确立。”[6]53-54苏状从发生学原理出发,对刘勰“闲情说”进行阐释,认为“闲情”不仅是对自然生命的热爱,还具有相对超功利及玄缈意境的特征,并与审美休戚相关,这一点苏状可谓虽“世远莫见其面”,但“觇文辄见其心”。

第二,入兴贵闲。“入兴贵闲”是刘勰在《物色》篇里提出来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他说“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就是说一年四季是不断地回转的,这时“入兴”就要“贵闲”。“入兴”指进入创作,而进入创作的关键是心闲、气闲。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将“闲”解释为“法度”,接前句“四序纷回”意为一年四季的景色虽然多变,但写到文章中去要有法度。关于陆侃如、牟世金的解释,我们将其观点与刘永济、黄侃的论说作一比较,更能体味刘勰谈“入兴贵闲”的机心。刘永济说:“舍人论文家体物之理,皆至精粹,而入兴贵闲,析辞尚简二语尤要。闲者,神思篇所谓虚静也,虚静之极,自生明妙。”[9]刘永济“贵闲”与“尚简”并重的实质是“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认为“二语尤要”旨在强调兴味要飘逸,情思要清新。同时,黄侃说:“四序纷回,入兴贵闲者,盖以四序之中,万象森罗,触于耳而寓于目者,所在皆是,苟非其心于翛然闲旷之域,诚恐当前好景,容易失之也。”[5]234-235黄侃所强调的核心也是“贵闲”,意在说明只有置“心于翛然闲旷之域”才能使当前好景不失的道理。可以说刘永济、黄侃关于“入兴贵闲”的论述,皆是强调“闲静”“闲适”对创作的重要意义,因此“入兴贵闲”中,“闲”释义为闲静也显得更加合理。

结合作家的心态谈“入兴贵闲”,其实质是治学宜勤而书写尚闲。首先钻研业务在于勤奋,即刘勰所谓的“学业在勤,故有锥骨自励”;一旦“志于文也”即到了写文章的时候,则“宜从容率情,优柔适会”,要保持心境闲适,从容不迫地顺着情感来写作,因为“率志以方竭情,劳逸差于万里;古人所以余裕,后进所以莫遑也”,如果顺着心志比起用空心情来,劳苦和安逸相差万里。这里也谈到“入兴贵闲”对我们今人的启示作用,古人因为“率志”,“所以余裕”,写作显得比较从容;而今天的作者因为“竭情”,导致“莫遑”,比较忙迫,最终的结果是古人写作“适分胸臆”,作品由心而发,分量恰当,写出的都是“淳言”,而我们今天的人则“牵课才外”,勉强扯到才力外去,作品只能算作“浇辞”,“淳言”与“浇辞”比较起来,可以说是“文质悬乎千载”,文华质朴相差千年。因此“‘入兴贵闲’不仅是一个学者养气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学术生态的问题,还是一个精神生态的问题。它不仅是一种学术书写的智慧和方式,而且还是我们学者生存的一种智慧和方式。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入兴贵闲’,很多时候成了一种乌托邦,可望而不可即。其实学术在积累的时候很辛苦,要看大量的书,解决很多问题,但在收获的时候,到书写的时候应该是一种很清闲的心态,从容不迫,不慌不忙,不为了任何功利,然后顺随自己的心境,真正做到‘率志委和’,这样才能有好的创作。所以我们在数字化的时代,在科层管理窒息学术创作力的时代,在量化管理扼杀学术生命力的时代,重温刘勰的‘入兴贵闲’,是很有现实意义的。”[10]

四、结语

《文心雕龙》全书50篇,其中8篇共9次用到“闲”字,包括:“闲”通“娴”,即娴熟之义;“闲”即空,指没有实际意义;“闲”取闲适、闲暇之义,并强调作者创作时闲适的心态对创作的帮助;“闲”指作家的创作风格等4种类型。刘勰继陶渊明之后正式提出“闲情”这一概念,并通过“入兴贵闲”谈及作家的心态,认为心闲、气闲是创作的关键;同时“入兴贵闲”是学者的一种学术书写的智慧和方式,与刘勰本人的“养气说”有直接联系;还是学者生存的一种智慧和方式,关乎学术生态和精神生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数字化的今天,在量化管理影响学术创作力、生命力的时代,重温刘勰的“入兴贵闲”,极具现实意义。

注释:

①文中所引《文心雕龙》内容皆出自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

②提及“闲”的语句,还有《文心雕龙·隐秀》“境玄思淡,而独得乎优闲”。但该篇原稿残缺不全,据黄侃考证,它在南宋时还是完整的。纪昀说,明《永乐大典》中所收《隐秀》已经残缺,缺的部分大概是明朝人补的,故《隐秀》篇的“闲”字条目在本文不收录。

[1] 胡辉,孙玉荣.良文盈箧妙鉴方定:刘勰诗经观研究综述[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12,25(5):41 -45.

[2] 罗宗强.读文心雕龙手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2.

[3]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1:248.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89.

[5]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 苏状.“闲”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人生:对“闲”畴的文化美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7]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432.

[8] 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589.

[9] 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7:162.

[10] 李建中.文心雕龙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7.

猜你喜欢
黄侃闲情文心雕龙
《闲情偶寄》的植物美学研究
黄侃的痴迷
夏日闲情
四位文学巨人的母亲
闲情
狠,有时是一种爱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一枕闲情入夏,且等幽梦乘马
识别教授